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昝林森:生态建设需要高质量发展

日期: 来源:绿色中国收集编辑:绿色中国

文/绿色中国两会特派融媒体记者耿国彪报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建设中,科技的力量同样重要。无论是国家公园建设、国土绿化,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林果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贡献。作为三秦大地林草科技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一直用心、用情、用智慧令绿色在黄土高原不断蔓延。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采访了昝林森。

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昝林森生活在三秦大地,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非常关注。在接受采访时,昝林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近年来,昝林森一直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问题,努力探寻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和民生福祉双赢的方案。去年他提交了“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建议”。

昝林森认为,黄河流域的发展问题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黄河流域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颁布为黄河流域依法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昝林森指出,目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五个问题:一是“三生”空间发展不协调。在黄河流域的“三生”空间结构中,生产和生活空间不断挤压着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异:高质量区主要位于青海南部三江源生态屏障区、内蒙古草原区;中质量和低质量区主要分布于甘肃和宁夏大部分区域,山西、陕西北部等经济和工业较发达区。农业、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挤压了绿色生态用地,密集的人口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土地利用强度超过生态利用承载力。

二是农村水环境风险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水环境也随之恶化。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的大量应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除此之外,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三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由于近20年来剧烈的人类活动,黄河上游面临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工业农业面源污染、盐碱化严重、灌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目前,黄土高原局部高密度植被已出现退化现象,科学管理植物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仍是今后的重要任务。黄河下游河道坡度降小,上中游水沙关系不协调极大影响了下游黄河安澜。

四是发生区域返贫风险大。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自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黄河流域脱贫人口和区域返贫风险较大,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是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黄河流域涉及的九省区中,山东地处东部地区、河南位于中部地区,内蒙古位于北部地区,其他6个省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内部经济自西向东极不均衡。西部6省区,工业产业多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缺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较低;此外,地区间或同一区域内关联产业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产业亟须进行补链、强链和延链建设。

昝林森委员建议:一要建立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综合调控体系。面对黄河流域发展困局,要加快推动流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二要推动水系统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黄河流域水系治理应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农村水环境系统整治。三要建立生态脆弱区动态评估体系与响应机制。未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评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脆弱区动态评估体系与响应机制。四要创新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建立涵盖“生态—资源—环境”全要素的流域监测体系、流域综合协调机制和立体化多元化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逐步开展乡村振兴的系统评价和科学考核试点。探明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卡点”,确定“卡点”问题关键障碍,建立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制与机制和政策体系。五要促进能源技术和绿色富民产业协同创新。黄河流域各区域优势资源与支柱产业具有较大差异,应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差异性发展思路,从地区实际出发,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两方面着手,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降低产业同质化倾向,促进合理产业布局及分工体系形成。

促进光伏产业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发展

去年,随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先后启动,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攻坚行动拉开帷幕。陕西省在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属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昝林森经过广泛调研、认真思考,拿出了《关于促进光伏发电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提案》。

昝林森认为,发展光伏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资金加持下,我国光伏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经济效益稳中向好,为推进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磴口光伏治沙 符超 摄

2023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2023〕12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使用草原有关工作的通知》(办草字〔2023〕126号)等相关文件,明确“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区域选址建设大型光伏基地。光伏方阵使用林草地不得改变地表形态、不破坏原生植被。”并根据年降水量对光伏项目布局和支架高度、桩基间距作出一系列规定。

“大型光伏电站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出现光伏项目‘落地难’和当地政府‘监管难’的现象,促进光伏发电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昝林森说。

通过调研分析,昝林森认为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划布局不科学。项目前期部门之间未进行充分沟通协调,没有科学评估论证区域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就将建设任务指标盲目分配到县(区),造成政策和用地条件受限的区域项目难以落地。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光伏项目建设涉及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草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目标任务差异较大,监管职责各有侧重,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顶层政策不接“地气”,协调机制不健全,出现项目落地、监管的“两难境地”。三是建设风险大隐患多。由于光伏项目占地面积大,大型机械施工对地表进行场平,不仅改变了原有地表形态,还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此,昝林森建议: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布局。注重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资源状况和立地条件分配建设任务,坚持先规划后布局的原则,科学安排光伏项目新增用地规模、布局和开发时序,统筹兼顾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建立协调机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协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主管部门,规范项目规划、审批、建设、监管等环节管理,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光伏建设,确保项目既符合政策又能落地见效。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综合治理。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林地、草原及生态功能区域的占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探索应用“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破坏性小的光伏建设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光伏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有机融合,助力新能源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4年3月号


相关阅读

  • 普洱市“五个立足”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 普洱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试点建设、节能降碳、金融服务,多措并举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
  •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国际论坛)

  •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国际论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中国扎根,引领各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在
  • 拉琼:“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

  • “向各国议员介绍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感到无比自豪。通过学习和了解各国生态环保经验、文化、绿色低碳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充了我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眼界,获益匪浅。”202
  • 东平县新湖镇:做好“水”文章 壮大“水”产业

  • 近日,东平县新湖镇窦府营村的养殖户苏义太早早地来到池塘边,将一个个地笼从塘中拉起,不多时,一筐筐活力十足的小龙虾被整齐地码放在岸边。“目前价格很好,一天比一天贵,根本不愁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昝林森:生态建设需要高质量发展

  • 文/绿色中国两会特派融媒体记者耿国彪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建设中,科技的力量同样重要。无论是国家公园建设、国土绿化,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
  • 小竹里的大世界

  •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重磅推出系列报道《我们村的年轻人》一次“意外”的返乡改变了这位曾经梦想当空姐的女孩的人生轨迹如今
  • 大消息!阿里突然宣布了

  • 日前,澎湃新闻记者从阿里内部获悉,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向本地生活集团全体员工发布内部信,宣布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饿了么CEO俞永福将于阿里本财年结束时(3月31日)卸任本地生活集
  • 繁星 | 最美的相遇

  • 先生发来一张照片,庭院深深,红墙黛瓦,石柱青砖,雨水滋润后的草坪,绿得翠生生娇滴滴。附言:今日来此地有事,随手一拍,你可认得出这是哪里?怎会认不出?这是省昆剧院哎,我闭着眼睛都能报出
  • 马珺委员:加快培育传统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梁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表示,尽管培育传统制造业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