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重症之窗 | 肺动脉漂浮导管—CTSICU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日期: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收集编辑:广东省中医院

开 栏 语

守护生命绿洲,用心呵护健康。《重症之窗》专栏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办的科普栏目,定期为您推送急危重症知识,揭开重症医学的神秘面纱。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目前承担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的监护治疗,可以说是起到了心胸外科监护室(Cardiothoracic Intensive Care Unit,CTSICU)的作用职能。

心胸外科常见手术包括但不限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大动脉置换术、肺叶切除手术及纵隔肿瘤切除术等。围术期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治疗过程,包括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补液管理、心功能动态评估、机械通气、持续性肾功能替代治疗、镇痛镇静及营养支持等多项治疗措施。

心胸外科术后患者身上经常需要留置很多管道,今天就来聊聊其中一条用来监测循环压力、氧饱和度等心肺功能指标的管道--肺动脉漂浮导管(PAC),它是监测肺动脉压力的金标准,常被称为CTSICU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肺动脉漂浮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简称漂浮导管、右心热稀释导管等),由Swan和Ganz两位教授于1970年发明,可用于测量人体肺循环的压力、体内静脉血含氧量以及心脏每分钟泵血量等心肺功能指标(图1)。近年来,热稀释漂浮导管也被广泛运用于“右心导管检查术”,而右心导管检查术的常见应用就是确诊肺动脉高压。


Swan-Ganz导管的出现及命名颇为有趣,早在1953 年Lategola 和Rahn 等人曾在实验室内试用顶端带有气囊的导管,发现导管可以非常顺利地进入肺动脉,但他们的发现并没有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直到1970 年,Jeremy Swan 在太平洋海湾面对随风飘动的帆船,联想到带气囊的心脏导管可以随血流在心脏内向前飘移,而“重新发现”这种顶端带有气囊的导管,与Wiiliam Ganz 合作研制了顶端带气囊、血流导向的肺动脉漂浮导管,并应用于临床,被临床医师所接受,因此把其命名为Swan-Ganz 导管。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出现在血流动力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心血管监测带来了一场革命,使危重患者的床旁监测成为可能。


PAC在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评估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预后。近30年以来,由于微创监测技术(尤其是经肺热稀释法及床旁超声技术)的发展,PAC的应用逐渐减少。大多数重症患者不需应用PAC对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但PAC监测技术仍普遍应用于存在循环和/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当中,特别是存在肺动脉高压或心脏或肺大手术后的患者。


漂浮导管的构造

目前常用的漂浮导管有四腔、六腔或者七腔,以七腔导管为例(图2)。第一腔(白色,输注端口),用于类似中心静脉导管的液体输注。第二腔(黄色,远端接头),通漂浮导管的顶端,用来测定肺动脉压力及肺动脉楔压。第三腔(蓝色,近端注射针头接头),用来测右房压及注射冰盐水,用以测定心排血量。第四腔为光学模块(白色),用于测定混合静脉血饱和度SvO2。第五腔为白色电热导丝接头,第六腔为黄色的热敏电阻接头,皆为实心部分,与导管顶端4cm的侧孔内所嵌入的微小热敏电阻及热敏导丝相连,用于测定肺动脉血温。第七腔(红色,气囊接头),与导管的小球囊相通。气囊可冲气1.2-1.5ml,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

漂浮导管原理

简单来说,当左心室舒张时,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和肺小动脉构成密闭管道系统,根据密闭管道系统原理,其压力是一致的,漂浮导管通过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估算左心室压力,从而可以可间接监测左心功能。


漂浮导管适应症

一般来说,对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氧合功能改变,或存在可能引起这些改变的危险因素的情况,为了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都有指征应用PAC导管,包括诊断应用和指导应用2部分。诊断应用包括:肺水肿的鉴别诊断、休克的鉴别诊断、肺动脉高压等。指导应用包括:指导液体量的管理、调节肺水肿时的液体平衡、指导休克治疗等。


肺动脉漂浮导管参数的测量

通过PAC导管可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压力参数(图3)、流量参数和氧代谢方面的参数。以这些参数为基础,结合临床常规检查,通过计算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参数。



尽管近年来PAC应用明显减少,但PAC仍然在重症患者的心肺监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复杂的重症患者,尤其是心肺大手术后重症患者而言,它可以提供其他监测技术不能够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医生更好更准确地调整患者的治疗。


作者介绍:


何健卓

医学博士,博士后,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等。

主攻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脓毒症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包括国自然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及SCI源期刊学术论文多篇。

指导专家:

郭力恒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国家级名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弟子,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任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委托,起草并发布《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篇,其中SCI文章12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项10项;出版专著5部,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5部。2020年获“中国民主同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相关阅读

  • 洛阳有了“移动ICU”

  • 重症方舱救护车内部重症方舱救护车近日,我市首辆“重症方舱救护车+ECMO(体外膜肺氧合)”(简称重症方舱救护车)在市中心医院投用。这种救护车可在院前救治心肺功能严重衰竭或者呼
  • 热播剧《问心》的原型在咱青岛——

  • 近期,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问心》,备受关注。其中不乏精湛的医疗案例,让人越看越上头,忍不住为国产医疗剧与先进的医疗技术点赞!剧中有一个关于先心病的病例,就是护士长发现一位母亲
  • 小感冒险要命!尘肺病患者要留意

  • “一个小小的感冒竟然变成了重症肺炎,差点要了我的命!”61岁的李先生感慨说,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经过多学科协作治疗后,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李先生患有煤工尘肺多年,近日感冒原以
  • 文化建设|一个有灵魂的ICU

  • 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原党委书记兼院长吕玉波在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建科25周年座谈会上致辞中提到:“这是一个有灵魂的ICU”。 一个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广州印迹——城市风貌摄影展”龙岩巡展启动

  • 10月31日,“广州印迹——城市风貌摄影展”龙岩巡展活动在市博物馆启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桂义,副主席刘友洪、陈晓东、温永出席活动。作为广州龙岩两地政协对口合作项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