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历史文化】四川隆昌客家历史文化‖余广琪

日期: 来源:方志四川收集编辑:方志四川

四川隆昌客家历史文化

余广琪

截至目前,隆昌已有客家人26万,是四川客家人第一大县。为加强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与宣传,建议条件成熟时建设专题博物馆,宣传展示隆昌客家文化。本文现将隆昌客家历史文化有关资料作一整理,为下一步建馆提供准备。

1

客家人起源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经历西晋永嘉之乱、晚唐黄巢之乱、南宋德祐之乱等,从中原迁徙到南方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形成说客家话和特有风俗文化的汉民族分支,称为客家人。

5次迁移示意图

闽粤赣交界客处家人聚居区

2

湖广填四川

闽粤赣交界处山多地少人口增多,客家人向湘、桂、台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称为西进运动。明末清初,四川经历84年战乱及瘟疫、虎害等影响,人口锐减。康熙皇帝发诏书推动湖广填四川,后期大批客家人涌入。

康熙三十三年移民填川诏书

客家人上川大潮主要路线图

3

特有风俗文化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迁川称为“上四川”。客家人讲究亲宗睦族,慎终追远,一般携带族谱或家谱、祖宗牌位,背上父母或祖父母遗骨。族谱记载前十几到几十代先祖,祖宗牌位正中刻上某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或同类写法。也有到隆昌落户后再回祖籍抄族谱、迁祖骸骨到隆的。近年,部分隆昌客家人在老谱基础上重修族谱。

部分隆昌客家人族谱

曾氏祖宗牌位

梁氏3子迁父母骸骨重葬

4

全国客家第五大省

抗日战争、三线建设时期等,也有成批客家人到四川。全国约有5000万客家人,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台湾等19个省(市、区)。四川约有300多万,其中成都东山地区约50万,隆昌约26万,紧邻的重庆荣昌约4万。

四川客家方言区分布统计表

5

四川客家第一大县

四川客家人第一大县为何是隆昌?隆昌位于成渝线近中点,自古东大路上有5—6个场镇,是客家人到成都、宜宾的中转站。隆昌成为四川客家人第一大县的原因,依次是:追逃殆尽空位待客,迁隆好处原乡传播,圣谕坊促官民和谐,百业兴旺最常绩麻,宫祠林立抱团取暖。

隆昌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响石镇、界市镇、周兴镇、胡家镇、圣灯镇、山川镇、金鹅镇、石碾镇等,形成了高铁北站周边、山川镇光华村、金鹅镇光耀村、光星村、胡家镇黄荆村、蒲芦村等客家方言岛。

6

隆昌部分客家人简表

隆昌部分客家人简表,包括始迁祖、原籍、迁入地、迁入时间、资料出处,备注收集字辈、祠堂等信息。曾经每个家族有祠堂,有的几个近血缘同姓家族共用,现基本不存。现多数仍用字辈。字辈不同的肯定是不同家族,字辈相同的也有不同家族,如孔颜曾氏由皇帝赐字辈;有的并入近缘支后字辈相同,但统一或单独修谱仍然保持原有谱系。209支是目前县级聚居区之最多,展示隆昌客家历史文化的特殊贡献!丰富了四川客家史料。姓名前加与未加小点.的,是曾一书与余广琪调查收集信息。部分家族系主动提供。

隆昌部分客家人简表

7

隆昌客家人祖源地

据209支客家人简表统计:来自广东长乐(五华)县79支,兴宁县34支,其他县44支;福建含迁江西或迁湖南再迁隆11支;江西含迁湖南再迁隆19支;部分不详。这与洛带客家博物馆展示的四川客家主要来源统计表图差异巨大,该表显示四川大学崔荣昌教授调查的客家人族谱60份。

四川客家主要来源统计表

8

迁隆路途落地的艰辛

上述祖源地距隆昌5000多里,连年天灾生活艰难,知道四川人少地多,皇帝发诏书迁川,一个村几个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拖老携幼迁川人出发了。风餐露宿,所带钱粮也很快用尽,各地迁隆人员不得已卖衣卖儿救急,亲人途中病亡,只好烧炭挑来隆昌。白手起家垦荒创业更是艰苦异常。乾隆二十九年县志未载插占,记始而佃耕未几即为业户。一些家庭渡过难关,买田土商铺修住房祠堂,续修族谱。有的几代后仍难,只好迁走或并入近缘支,一些早期有载现已无。

9

隆昌常用客家话读音

隆昌客家人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有的语音存在一些差异。迁隆后与湖广话及湘方言也有相互影响,使县内客家话产生一些差异。如喊父亲为阿爸或阿牙,母亲为阿妈或容等。

1995年县志载部分客家话读音

10

客家人为四川、隆昌带来新作物

客家人为四川有的直接为隆昌带来了红苕、玉米、南瓜、番茄、土豆、芋子、四季豆等粮食蔬菜及其生产技术,带来广柑、橘子、甘蔗、柚子、桂圆、花生、黄麻、木棉等经济作物,来自福建的客家人和湖广人带来麻布技术,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使本来贫瘠的荒野之地很快成为物产丰富的富庶之乡。

11

客家人的特有菜肴

梅州、惠州、赣州、漳州等地的客家人,给四川有的直接给隆昌带来九大碗或九斗碗,单个的盐焗鸡、客家酿豆腐、酿苦瓜、梅菜扣肉即烧白、客家盆菜、猪肚鸡、三杯鸭、酿蚝豉、春卷、腌面、艾粄即艾粑、萝卜粄、糍粑粄、白斩鸡、兜汤、汀州泡猪腰、仙人冻、芋子包、芋子饺等。

12

客家人的特有建筑

客家房屋包括商铺、住房、祠堂、家庙。隆昌城内及客家人驻留乡镇的商铺紧相连,多为前铺后住房,有的还有作坊。乡间相对集中挨着祠堂,或命名为XX屋基、XX老房子或花房子、XX庄园、XX大院等,零散分布的有长三间、紧五间、井八间等。一般有多样木雕、柱础等石雕、屋脊和鳌尖用泥塑出花式浮雕,有的有风火墙、彩绘等。民国《隆昌县志》载:全县各姓凡开族者均置有祠宇,因天灾国战交报表仅54份,统计54祠宇。一般祠堂比住宅修得好,比家庙的规模气派。另有牌坊、桥梁等。

隆昌油房叶家沟黄氏庄园

隆昌胡家镇南华宫

13

客家人参与的早期建设

道光《隆昌县志》载:嘉庆六年,时任知县盛世绮在重修隆昌县城碑记载“命李学渊、余昂等董其事。”在重建莲峰书院碑记载“命郭元龙、余千等董其事”。载嘉庆二十四年隆桥即南门桥“由余大揆率子余继恩捐资重修。”一家四余氏后来都载入光绪《叙州府志》。道光三十年,老君坝蓝氏集资修三龙桥。黄氏庄园主修五坡到石燕多座桥。同治壬戌《隆昌县志》载,客家人修城墙抵御李蓝、余栋臣军队攻城。

客家人等负责修的城墙

客家人等负责修的莲峰书院

客家人重修隆桥成为城市中心

14

客家人积极效力桑梓

道光《隆昌县志》载,嘉庆十二年,21人输米助账,客家人7人。咸丰五年,主要8人输赈,客家人4人。

同治甲戌《隆昌县志》卷30义举载:体仁会、栖流所检验亭、施药局、义塚会等,客家人约1/3。卷31恤嫠会(救济寡妇、修节孝总坊等)募化首事共108人,约40人是客家人。卷29义民之殉难义民、卷42武功都记载保卫隆昌,客家人不少于1/3。

客家人参与输米助账

15

早期创业成功的客家人

乾隆二十九年《隆昌县志》之风俗载:“隆昌地当冲衢,耕读务本,士固穷而勤于学,民困苦而力于穑……力作之勤敏,土著不及楚豫,楚豫不及闽广,始而佃耕,未几即为业户。”这是县令黄文理的评价,由于是隆昌县传承的第一部县志,对后来的县令影响不小。

迁隆早期创业成功的部分客家人田土面积

16

客家人大力办学

200多年来,客家人重修的莲峰书院是隆昌最高学府。迁隆广东人家庙是南华宫,江西人是万寿宫,福建人是天后宫,城区各有一座,乡区南华宫12座,万寿宫与天后宫多座,尚待进一步调查。民国开始,家庙祠堂改为学校。《隆昌政协文史资料》载,抗战时,客家人余自铭以每年象征性10元租金支持引进上海名校“立达学园”,到洞坎下水廓凉亭办学6年。该校培养了蓝鸿文、吴先道等优秀客家学生。

客家人家庙改为学校

上海名校立达学园抗战迁隆办学遗址

17

隆昌的客家石牌坊

现存客家石牌坊是响石镇牌坊街的杨邱氏贞节坊与杨林氏节孝坊。杨林氏是杨邱氏的孙媳,称一门双节。

相应县志记载1949年后被拆除的有余李氏五世同堂坊、曾罗氏节孝坊、余叶氏节孝坊、余姓节孝坊。另王李氏、黄汪氏、陈刘氏节孝坊可能是客家牌坊。单独修石牌坊花费不菲,许多客家人载入节孝总坊。总坊一旌表188名,总坊二旌表164名含孝子1名。清朝石牌坊都似现存最早的客家杨邱氏贞节坊。南关现存2座节孝总坊图23,南关北关共存13座牌坊。

隆昌响石镇牌坊街的客家人杨邱氏贞节坊

隆昌南关现存两节孝总坊

18

德政坊上的客家人

受雍正上谕坊影响,隆昌建德政坊德政碑21座,拉近了官民关系,有利于隆昌人的长期发展。

各德政坊可能捐款人:

牛树梅德政坊,曾存典;

刘光第德政坊,余大经、余继元,监修:叶长太。

肃庆德政坊,薛士昭、余燮、余焯、曾存钫、李成德?黄集兴?

李吉寿德政坊,余继辉、余焜、蓝秀隆、蓝肇熙、邬X观、黄庚廷?(?表示可能是客家人,下同)。

部分牌坊风化严重,易误记。

19

客家人与隆昌夏布(据1995年隆昌县志大事记与隆昌夏布简史)

客家人和湖广人带来种麻绩麻织布技术。乾隆县志载,山西、陕西商人到隆贩运夏布获利。山西帮开创上海销货码头,朝鲜买走60%。宣统年间,谢华山创利川通,到上海找到山西行店,自己选好货批发,找客家帮手,生意做到朝鲜。后起客家人不少。

1915年,李洪顺1800头夏布获美国旧金山博览会名誉奖。

1920年,隆昌卖出夏布约90万匹。

1924年,张炳云1800头夏布以织女牌获重庆纺织品赛金质奖。利盛永、得春荣注册织女牌、鹰球牌夏布,运销东南亚欧美30多个国家。

1938年,在锣心坝以细纱麻布制飞机机翼蒙布。

1940年,宋庆龄三姊妹到隆昌视察夏布,挑绣花工厂。

1943年,上海以四川隆昌命名黄浦江畔2300米长街,时隆昌路已有多家百年夏布店。

乾隆县志载,山西、陕西商人到隆贩运夏布获利

20

客家人抗日与抗美援朝等(据1995年隆昌县志大事记)

1931年,成渝公路隆昌段竣工。

1937年,714人参军抗日。

1942年,全县捐献39120元购买飞机抗日。

1944年,冯玉祥将军来隆开展抗日募捐运动,16天捐款超过邻县,赠送立达学园“还我河山”条幅。

1945年2—5月,隆昌10000名民工到泸县修建蓝田坝军用机场。

1950年,900多名隆昌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1年,全县捐献16.23万元购买一架“新隆昌号”战斗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21

辛亥革命中的客家人

黄金鳌、曾昭鲁、薛慎修、陈舜五、黄金镕、薛国珊、古鉴、薛道扬、戴福成、黄万里?陈道循?李品宜?郑銮?刘尚?黄昌士?喻渊藻。他们都是同盟会员,载入隆昌县辛亥革命志士名录。

22

1995年版县志人物志载客家人(共70人)

传记:黄金鳌、薛慎修、戴扶生、曾琦、蒋意诚、蓝伯熙、蓝昌全、郑昌赉、郑绪明、古传贤、叶镇邦。

传略:余霖三、陈舜五、戴名扬、郑湘帆、陈道循?

人物简介:曾昭鲁、薛国珊、林铭合、李唐州、曾晴初、钟辉武、喻季姜、喻智微、郑万富、吴伯萍、谢守骏、吴树金。

另外,隆昌部分抗日阵亡将士名录70名,隆昌革命烈士名录560名,客家人难区分,但很可能不少于总人数的1/3。

23

2018年版县志人物志载客家人(共20人)

人物传略:邬韶九、蒋忠槐、喻铭勋、郑仕伟。

人物简介:曾国谦、曾宪荣、蓝庭利、谢运志。

24

莲峰公园名人大道的客家人(共18人)

余广海、曾贵云、曾谨言、颜坤志、梁继良、吴敬平、曾庭英、钟晓渝。

隆昌莲峰公园名人大道序

25

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客家人

叶懋超、余广海、余广伦、蓝庭剑、余心宁、叶茂涵、吴绪钧、蒋志伟、彭洁、蓝长贵。

另外了解到罗姓、段姓、喻姓3人,尚需完善相关资料。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鸣谢:特别感谢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陈世松研究员,作者在撰写本文时参考了其多部著作和专文,两次得到陈世松老师当面指导和鼓励!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广琪(隆昌七中原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


相关阅读

  • 株洲16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红网时刻新闻1月8日讯(记者 颜洪)近日,省文旅厅官网发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示。经各市州推荐申报、专家初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
  • 隆昌公司:清风润我心 清廉伴我行

  • 为营造浓厚的节前清廉文化氛围,12月26日,在元旦节日来临之际,国网隆昌市供电公司纪委开展了“清风润我心 清廉伴我行”主题健步走活动,组织大家参观隆昌市北关石牌坊廉洁教育基
  • 四川出海大通道扩能改造进入新阶段

  • 12月21日下午,随着一片长32米、重134吨的T梁平稳准确落位,由蜀道集团主导投资建设的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铺架,标志着项目线上工程全面展开。隆黄铁路隆叙
  • 省法学会赴内江调研法学会工作

  •   本报讯(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余力)近日,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胥坚一行赴内江市市中区、隆昌市调研法学会工作。  调研组先后到内江市市中区法院、市中区法治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历史文化】四川隆昌客家历史文化‖余广琪

  • 四川隆昌客家历史文化余广琪截至目前,隆昌已有客家人26万,是四川客家人第一大县。为加强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与宣传,建议条件成熟时建设专题博物馆,宣传展示隆昌客家文化。本文现将
  • 河北省武邑中学30 周年再聚首 共话母校根叶情

  • 忆往昔,风雨兼程;看今朝,风华正茂。日前,河北省武邑中学1994届部分校友重回母校,共忆火热青春岁月,畅叙师友同窗情谊。重新回到阔别30年的母校,见到曾经的同窗好友,大家难掩激动,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