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当前,要加快促进传统农业成功转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速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重大。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发展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职业农民,是将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禀赋充分结合的关键群体,是推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核心力量,是拓展农业生产力、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引领和示范。职业农民是打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领头羊,是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率、提升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率的重要推动者,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核心载体。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必须依靠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新型职业农民是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载体。职业农民的创新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模式等综合生产技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的关键抓手。通过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技应用推广、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农业品牌标准打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和农产品服务体系建设等模式创新,可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形成的“福利剩余”,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单位农产品盈余空间和传统农业附加值,厚植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践行主体。职业农民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且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践行主体。职业农民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组织管理和品牌监督的实施主体和示范主体。他们是探索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创新者和引领者,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者。
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培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亟待从教育培训—规范考评—有效利用—充分保障等关键环节出发,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身份转化行动,全面壮大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队伍。
一是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目标,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构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融合的新型职业农民长效培养机制,有序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进程。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生态,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着力培育生产管理型、创新创业型、经营服务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推进产教融合基地、技术孵化基地、典型示范基地等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平台建设,加快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聚焦农业科技价值链,加强校地、校企科技攻关与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深度合作,着力提升职业农民的科技水平。瞄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平台化、可视化等培训活动,逐步提升职业农民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是规范职业农民认定考评机制。着力构建国家统一的职业农民认定体系,支持地方结合自身条件和区域实践细化完善认定标准、基本条件和组织程序,强化培育的精准性、规范性和系统性。鼓励推行职业农民注册制度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真正实现传统农民身份的职业化演变,有序推动农民从“农业自然人”向“农业法人”的重大转变,赋予职业农民享有财政、金融、税收等合法的主体资格,强化职业农民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职业农民动态调整和资格考核,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年度复审,对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存在违法行为及信用不良、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取消相关扶持政策和职业农民主体资格,强化退出机制的惩戒效应。
三是搭建职业农民人才利用平台。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专项人才档案,做好各类人才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县乡职业农民信息化体系和人才管理网络。鼓励各类职业农民大胆“走出去”,参与不同层次的授课、竞赛或培训,“站上讲台传经验、走进赛场找差距、带头应用新技术”,引导群众增产增收。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鼓励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和融入农产品加工园、创业孵化基地、农村电商产业园、仓储冷链物流园、乡村休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引领带动功能,吸引一大批有志创业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创业兴业。引导职业农民参政议政,赋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其社会地位。
四是提升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力度。提升职业待遇的公平性,鼓励和引导职业农民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大支持补贴力度,不断完善与职业农民关联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和晋升、退休等制度,有效解决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着力推进职业农民住房公积金试点探索,开启职业农民的职业规划新路径,使他们完成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让职业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有尊严的职业。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保障机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和配套政策的扶持。完善的保障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职业农民的竞争力,增强农业农村的生产力。
一是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职业农民发展的基础,职业农民制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土地承包权的自愿有偿退出。要加快完善土地登记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利益分配方案,落实退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整合和完善农地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土地交易市场,积极引导土地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流动。
二是构建系列扶持性政策。加大职业农民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针对职业农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职业农民贷款担保机制,赋予其物权、地权、土地收益等抵押贷款权益,给予职业农民在项目合作、技术服务、产品推介、财政扶持等领域的适度政策倾斜和支持。加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保险损失补偿制度,鼓励职业农民购买雇主责任保险、特色农业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农业农村灾害防御和救助制度,提升职业农民风险应对能力。
三是支持有志劳动力入乡。建立健全农业创业支持政策,设立返乡农民创业基金,大力推动回乡创业,鼓励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聚焦产业转移契机和对口帮扶政策,引导和促进有农业情怀的城市劳动力入乡创业。深入推进“三支一扶”和驻村“第一书记”机制建设,适度弹性化学历、年龄和经验等门槛,为有志之士提供造福农村的机会和舞台。加快完善职业农民劳动力市场建设,破除阻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吸引一批高素质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四是加大职业农民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职业农民制度重要性和各种扶持政策。坚持把正在从事或真正愿意从事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种养大户等作为培育典型,加大培育示范工作效应,增强农民职业化信心,营造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氛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风险及防范研究”(22BMZ1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日第2923期
作者: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