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提到在保定生活的经历,专门提及到“冰柿”,让很多人浮想联翩。
我印象中的“冰柿”,就是那种稀乎软的柿子,冬天冻出了冰碴儿的那种大柿子,需要在碗里用小勺挖着吃,吃一口赛冰糖,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这些我对我而言是不陌生的。
小时候,大姑嫁到了西峪之后,我便知道山里果木树多了。冬天或夏天闲在的时候,老叔去西峪上山打石板,给我们带回来很多新鲜词儿,其中最让我着迷的就是“软柿子”叫“烘儿”——对于馋嘴的小孩儿而言,吃的是挡不住的诱惑。
麦收前后,大姑的小姑子——桂琴姑姑或枝儿姑姑就受他们家奶奶指派,骑着自行车为我们送杏儿和梨儿,满满的一口袋,每次到家因为热,都是涨红了脸,那时候觉得这个姑姑真是有本事,能用自行车带这么多。最盼着是秋后,姑姑们又接着送柿子来了,那些柿子是硬邦邦的,还有点儿涩,母亲把这些柿子晒到小糠棚上,因为糠棚不高,我蹬着凳子就能拿到。每天都要摸上好几遍,看看软了没有。
这有点儿像二姑家小表弟,他比我淘气。二姑家的柿子树第一年结了几个柿子。也不知道听谁说:插花椒棍儿能去涩。等不及的表弟忍无可忍,柿子刚刚长成型,就已经浑身上下插满了花椒刺儿,跟小刺猬差不多了。
1982年的秋天,我和二姑一家去西峪,有幸参与了摘柿子。那时候桂琴姑姑已经出嫁,二姑夫拿着长杆儿摘,枝儿姑姑拿着一个破棉袄在树下接掉下来的柿子。这时候我才知道,柿子需要在硬的时候摘,否则就不好办了。而且就是硬的掉下来也会受伤的,受了伤就不好保存了。那天我还学了一个新名词“老鸹喯儿”——被老鸹啄了一口的柿子,因为破了“金身”,水分蒸发的多,特别甜!
姑姑管挂在树的叫“大烘儿”——加了一个“大”字儿,也有人管“软柿子”叫“烘儿”——我则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但是叫“烘儿”的说法,现在知道的,也不多了。
我们这一带的柿子,越大越好,用“磨盘”命名,不夸张,形似神似,一个至少有半斤,这要是用“破袄”仰着脸接柿子的时候,一走神儿,砸到鼻子上,那就不止是流眼泪的问题了!
“烘儿”如今定名为“冰柿”,化身消暑解渴的冰激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细想起来,也在情理之中。这些年,各类水果扩大产能,柿子也需要走向深加工了。现代化的存储技术,已经能够直接保存到第二年夏天,甚至是时间更长了!
实际上,我的标题有点儿形而上了,毕竟“冰柿”也非凡物,因为人家融入了现代化的“高科技”元素,跟我小时候的“冰碴柿子”“大烘儿”不是一个概念啊!
“冰柿”全猜想
炎炎夏日不期而至,若是能喝上一碗味美多汁的柿子冰淇淋,汤浓生津,原汁原味儿,纯天然,无添加,既是吃了水果,又是喝了没化学添加剂的饮料,还兼顾传统养生,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这要比鲁迅笔下的阿Q六月天喝上雪水舒服多了,有营养啊!
明清时期易县的磨盘柿一直被列为皇家“贡品”,若普及开来,也算是“旧时进贡皇家柿,流入寻常百姓家”了。
据悉,经过高科技加工的冰柿,肉质脆硬味甜风味浓郁,口感绝佳,初吃是冰沙的味道,随着冰柿的解冻,柿子冰淇淋成浆果状,甜度上升,口感更佳,喝起来,感情深,一口闷!
柿子冰激淋还不受季节限制,是一年四季的休闲佳品。而且此法加工没有任何污染绿色健康,不会破坏柿果的营养成分,可谓是原汁原味原生态!
夏天闷热时候可以吃、冬天干冷时候吃、春天燥热时候吃,秋风送爽时候吃,不一样的感觉,非同一般的感受,不只是“吃出健康来”,还能吃出“不同的味道来”,不尝尝都觉得遗憾!
我等山里长大的孩子,能吃出小时候“冻烘儿”的味道,文人骚客解乡愁,远方游子唤乡音,其他人也能一年四季“尝柿子鲜儿”了……这大概就是丹青妙手们常常勾勒出的“柿石如意”吧!
生产“冰柿”的沃隆公司所在的位置也有意思——那个村子叫“独乐”!倘若说我们小时候吃柿子是妙不可言的“独乐”,那么现在随着“冰柿”的四面开花,那就是从“独乐”乐,终于演变成“众乐乐”了!
孟轲这位老夫子若是九泉有知:知道我把他的名言“独乐(yuè)乐(lè)不如众乐(yuè)乐(lè)”,还不带着弟子一人拿着一个青柿子追着我使劲儿砸呀!
丰厚的资源、丰富的经验、丰美的“冰柿”……套用一首歌:让我一次“吃”个够,从今和以后!
哼着各种曲调吃“冰柿”,直抒胸臆,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一种情怀体验?
附:柿子的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蒂、柿霜、柿叶均可入药。
《本草便读》云:“柿解肺热以生津,甘寒可口;滋肠燥而凉血,红润归营;清肃轻扬,须柿霜化痰宁嗽;苦温降纳,宜柿蒂平呃除寒。”
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入心、肺、大肠等经,具有清热、润肺、止渴之功效,可治胃病、止血、解酒毒、降血压、热渴、咳嗽、吐血、口疮等症。
新鲜柿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柿霜润肺,可用于咽干、口舌生疮等;柿饼和胃止血:柿有止血作用,用于治疗咯血、便血、出血、吐血等症;柿子酿制的酒还能驱寒化痰,补血养身。
补白:作“冰柿”的主要柿果就是“磨盘柿”。
我们这一带最常见的柿子是磨盘柿子,我第一次形成“磨盘柿子”的概念,是看从三姑家顺来的连环画《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内页中墙角有一堆柿子,那时候还小,总感觉那一堆柿子跟磨豆腐的“磨盘”有点儿像。实际上“磨盘柿”的概念和名称早就有了,我不过是后知后觉,还“拿着历史当新闻”,以为自己有什么新发现呢!据悉:“磨盘柿”久负盛名,因其造型及独特品味,上升至品位,在明清时代为王室贡品,所以也称为“贡柿”。
总监制 李会斌
副总监制 陈芳
文/图 杨戬
编辑 刘贺田
审核 赵芒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