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有春读史】束有春丨古代御史及其命运种种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一、“御史”小考

“御史”在古代最初是史官角色,后来发展为专指执掌监督监察的官吏,类似今天的纪检监察官员。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史官一职,如殷墟甲骨卜辞中出现的“作册”“作册右史”就明显有史官特点。西周金文中有“卿事寮”“太史寮”两大官署出现,其中太史寮就应该是掌管国家册命、图籍、纪录国家大事等的机构。其中史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负责记录天子皇帝、诸侯国君的言论,这种工作,后世又专称为“书记”。他们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达到为帝王国君记录“起居注”,成为贴身内侍,但已明显带有变相的监察性质。

春秋战国时,史官可称为御史者,在韩国、魏国、齐国、秦国均有“御史”出现,但仍属于国君秘书性质较多。两国交往,御史可以替国君接受他国使者献的国书;如果两国国君相会,则御史必定到场。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滑稽人士淳于髡回答齐威王关于饮酒的一段对话,其中有:“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说明齐国有御史类官员设置,他们常随国王参加一些重要活动,随时做好笔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相会时的智斗场景,其中有秦王让赵王鼓瑟,这时,“秦御史前书”;蔺相如为了在外交场合为赵国挽回面子,义正辞严地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缻,当秦王击缻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也记下了秦王为赵王击乐的史实,在外交场合打了个平手。由此也说明,秦国、赵国都有御史存在,其他诸侯国依此类推。

御史一职不限于在朝廷有,当时的基层都邑中亦有。《战国策·韩策三》有“安邑之御史死”一章:“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由此不难推断,诸侯国都邑管理层中有御史存在。

御史们以书记员的身份参加国家的重要活动,其监察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文字记录来存史、保管朝廷文书档案等方面,平时因工作而与国君经常接近,御史对官吏的评价极易为国君所接受,长此以往,御史成为国君耳目的监察性质被得到不断彰显。

御史官职掌的设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上层官僚机关中,有谏官,更有直接监督弹劾的官员了,他们的存在是要提醒国君大臣们,在履职时不要胡说乱讲,更不要胡作非为,因为你讲的话、做的事是要被记录在案存档、以后修史要用上的。

御史带有皇上、国君御用史官色彩。在汉语中,“御”字是一个富贵气息扑面而来的文字。专供皇帝车辆人马行驶的道路称“御道”,皇帝用的毛笔称“御笔”,供皇帝骑的马称“御马”,为皇帝做饭的厨师称“御厨”,皇帝吃的饭叫“御膳”,为皇帝制作饭菜的地方叫“御膳房”,皇帝下的圣旨可称为“御旨”“御批”,皇帝身边负责保安的禁军称“御林军”,现代还有“御用文人”一说,总之,沾上“御”字的职业,其档次带有皇家色彩,带有官方色彩。因此,御史是皇上、国君身边通手中的一支笔,来专门监察各级官吏、尤其是朝廷官吏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化水准混迹官场,有时比一般官员更有实权,更有威力。

明确御史为监察官员身份的,秦王朝最为明显。秦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要职掌就是弹劾有过错的官员,纠察官员的过错。《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有“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秦律》规定,掌司法的廷尉每年要到御史处核对刑律。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朝廷中央机构设置上,在保留原先“御史”职掌本义的基础上,又赋予增加了御史职掌的新功能,将御史提升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说明秦王朝对政治监督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

“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一职有两人担任,其中一人“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保留了原先“御史”的书记功能;另一人的职掌是“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其督察监督、弹劾、接受并处理检举揭发案件的功能完全具备了。另外,秦代还设“监御史”官职,“掌监郡”,主要负责对郡县地方的督察。

汉承秦制,有些官职名称虽有变化,但监察的功能不会削弱。如汉武帝元封五年,初次设置“部刺史”,主要职掌是“奉诏条察州”,奉皇帝之命对州县官员进行督察。这一职掌,后来又称“牧”或直接称“刺史”。刺史一职在汉以后很长时间被采用,尤其是唐代更盛行,其作为朝廷派到地方的监官职掌一直没有改变,保留了原先的“御史”功能。

从秦代开始,有御史负责监察事务,有御史就有“御史台”“御史府”。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秦汉至元代都有这类官署设置,是中央监察机构。南北朝时称“御史台”。其职掌范围不断扩大,既是中央行政监察部门,又是司法部门,专门负责纠察弹劾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以期达到肃正朝纲、为官廉洁、勤政为民之目的。隋唐前后的“检校御史”“监察御史”对宋元一直产生影响,明清两朝的“都察院”等都是中央监察机构。

历代在称谓、权责职掌范围方面可能有所变化,但御史的硬汉身影一直活跃在封建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国体是“五院分立制度”国体,即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监察院五权分立,监察院为五院之一,“御史”一词虽然在民国不见了,但其政权机构中的监察监督功能非但未减,而且更加明晰了。

 二、“鲠言无所忌”的御史韩愈

御史是一个直面官场、刀刃向内的政治角色,其本身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封建王朝政令畅通、皇帝威严、官府在民众中的口碑与威信等问题,因此,选拔什么样的人当御史,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帮助皇上廓清吏治,以正官场风气,是封建王朝历来注重的。

历代御史中,不乏正气与豪气集于一身的人,不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不乏宁愿得罪贪官污吏而决不辜负皇上、决不让百姓失望的人,有时也会出现顶撞皇帝、刀刃指向皇帝的人。在这方面,历代谏官只是说破嘴皮而已,最多以死相谏,而御史却是具备直接采取行动的权力,有时连皇帝也不放过。这方面,韩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了。

韩愈进士出身,在文学造诣上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但他也曾经当过御史。《新唐书·韩愈列传》记载,韩愈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这种性格的人来担任御史一职是最合适的了。贞元十八年(802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第二年“迁监察御史”,其朝廷监察大员的角色使其政治生涯充满挑战与希望。

韩愈当上御史后,因体察民情、说了实话而遭陷害,甚至直接触怒了皇上。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饿殍遍野,“寒馁道涂,毙踣沟壑”。目睹严重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京畿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向皇上和朝廷谎报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搞弄虚作假。韩愈就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给皇上,矛头虽直指京兆尹李实,但又令皇帝有失察之嫌,所以遭李实等人的谗害是必然的了。同年十二月,韩愈被贬到岭南,任连州阳山县(今广东境内)县令。其指陈时政弊端,不惧怕触怒权贵,不惧怕触怒龙颜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御史职责担当。

心中装着正义、装着百姓的官吏,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做出一番业绩。韩愈被贬到阳山任地方官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有爱在民”,当地老百姓为了感恩于他、纪念他,在生了孩子后给孩子起名字时,常用韩愈的姓来作为小孩子的“字”,以表示对韩愈的尊重爱戴。

到了唐宪宗时,韩愈官至刑部侍郎。唐宪宗佞佛,曾派遣使者到凤翔(今陕西宝鸡境内)迎佛骨入“禁中”即皇宫中来供奉,前后三天,然后再派人护送佛骨到佛祠。上有所好,下必行焉。皇帝带头对佛骨顶礼膜拜,致使王公贵族、士人黎庶“奔走膜呗”,甚至出现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而“灼体肤、委珍贝”、不惜毁伤身体、倾家荡产的疯狂痴迷社会现象,前来祭拜施礼的人是“腾沓系路”,络绎不绝,道路喧嚣,拥挤不堪。韩愈听说此事后,十分厌恶,上表皇上,对佛教这种“夷狄”之法宝进行抨击,这就是韩愈著名的《谏迎佛骨表》。

唐宪宗收到韩愈的上疏后“大怒”,还拿着韩愈的文章给众宰相们看,要将韩愈处死。幸亏宰相裴度、崔群等人出来求情打圆场,劝说皇上,韩愈的语言确实“讦牾”太莽撞,给他定死罪也是“诚宜”可行,但如果不是“内怀至忠”的大臣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恳请皇上能够宽大为怀,放他一马,这样也不损害朝廷历来倡导的“谏争”民主风气。

唐宪宗为了给自己挽回面子、找台阶下,对众大臣说:他韩愈说我奉佛太过也就罢了,但他却说从东汉明帝奉佛以后,天子全都是“夭促”短命,这种话是何等“乖剌”悖逆啊!作为人臣,韩愈如此狂妄,罪不可赦,必须惩处。

皇帝龙颜大怒,说出的话令“中外骇惧”,朝廷及民间都为韩愈的命运担忧。后来加之皇亲国戚“诸贵”的求情,韩愈才免于死罪。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韩愈被外贬到潮州当刺史。韩愈被贬后,曾写下一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此诗表达了韩愈忠心耿直、尽忠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品格和良好政治情怀。

 三、“铁面御史”赵抃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赵抃列传》记载,赵抃进士及第后走上仕途,在任殿中侍御史时,秉公办事作风得到显现,弹劾不避权贵要臣,义正辞严,凛然正气,很快就在京师留下了“铁面御史”称誉。

赵抃为官时,曾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又前后三次被三位皇帝派到益州蜀地为官。其政绩突出,吏治清明,都留下了好口碑。益州蜀地,地远民弱,天高皇帝远,所以地方官吏可以肆无忌惮地迫害百姓,不守法度,州郡官府之间贿赂风气严重。赵抃第一次被朝廷派往益州任知府时,以身作则,清廉为民,使蜀地官场风气大为改观。对于那些穷城小邑,老百姓一生中都没有出过家门,更谈不上能够见到知府大人了,赵抃经常深入这些贫困地区,访贫问苦,安抚百姓,当地父老乡亲“喜相慰”,奔走相告:朝廷来了一位清官,待老百姓如亲人。那些奸吏们也在赵抃的感召和威慑下,个个肃然,竦服敬佩,不敢为非作殆,不敢鱼肉百姓。赵抃在益州蜀地的政绩深得朝廷赞许,不久被朝廷召回,任右司谏。

到了宋英宗时,赵抃官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被派往成都任知府。刚上任就遇到一个案件:有乡民在聚会祭祀时死了。

赵抃联想到上次到益州时,曾经有人聚众淫祀,兴妖作怪,装神弄鬼,骗取百姓钱财,老百姓苦不堪言。赵抃为正民风,治以峻法,使社会民风大为好转。这次来到成都任上后,又遇到人命案件,并且是在举行淫祀活动时发生的,他果断地作出判断:“这个人是因为当时酒食过量而死亡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饮酒过量而亡。大家觉得是那么回事,于是就迅捷出动警力,将首恶抓捕起来进行法办;其他参加活动的人经过教育后,全部释放回家。蜀地民众“大悦”,赞叹赵抃办案公正,为民除忧。宋英宗也夸赞赵抃在成都的领导方法是“中和之政”,很得民心。

宋神宗接位后,又把赵抃召回,让他负责谏院工作,当谏官的头。谏官是朝廷重要职位,赵抃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就前来向皇帝辞谢,希望做别的工作。宋神宗早已听说赵抃的为政才能,十分欣赏赵抃,对他说:“我听说你一人独自骑马到蜀地,只以一琴一鹤随身,为政简易,是这样的吗?”赵抃见皇上对自己如此了解和夸奖,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不久,赵抃又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成了朝纲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为了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赵抃尽心尽责,只要有对朝政不利的事情,有对社会百姓不利的事情,他都会向皇帝密启禀报,神宗皇帝必定亲笔予以答复。

有一次,成都出现了戍卒骚乱造反现象,在社会民众中造成不好影响,直接影响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为了稳定局势,保一方平安,朝廷又让赵抃以“大学士”身份,再度到成都任知府。

到了蜀地后,赵抃为政,比之前更加宽厚仁政,与官兵及僚属们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希望大家安心认真工作,履职尽职,带头保国家平安、保社会稳定。

有一天,见一位卒长站立在大堂下,赵抃就把他叫到自己身边,真情地对他说:“我与你年龄都差不多大,我独身一人来到蜀地,就是为了能为天子安抚一方。你也是吃朝廷俸禄,亦宜清谨畏戢,带领好自己的部下,兢兢业业做好社会治安和防务工作。只要大家认真努力工作,等到朝廷规定的卫戍期限到了,大家顺利完成任务了,还可以拿一笔钱回家养家糊口,过上稳定的家庭小日子是不成问题的。”

那位卒长听了知府大人的话后,见知府大人不仅原谅了他们之前的过错,还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的未来前途着想,为他们的生活指明了方向,激动得差点流下泪水。他回去后,马上把赵抃与他谈话的内容告诉其他戍卒,大家是“喜转相告”,士气从此大振。戍卒们自觉改变了过去骚扰百姓的恶习,人人“莫敢为恶”,不想为恶,不能为恶。蜀郡社会风气又开始好了起来,老百姓们又过上了晏然安宁的生活。

 四、被阉党“酷刑拷掠”的御史

御史是个政治色彩浓厚的职掌,但又是个易得罪权贵的高危职业,因此,他们极容易成为黑恶势力的攻击目标,他们的生命也会时常受到威胁,这一点,在明代万历年间、尤其是阉党魏忠贤把持“东厂”、镇压东林党人时期最为明显。

明代御史中,有许多人的事迹感天动地,其形象光照人寰,至今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谨择几位御史以观之。

《明史》卷二百四十四记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出生的左光斗是安徽桐城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曾“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致使“辇下震悚”,朝野震惊。左光斗是一位不畏强权、敢于向吏部黑恶势力开战、进行官场打假的御史,他与左副都御史杨涟一道,勇敢检举揭发魏忠贤奸党的乱政行为,被朝野并称为“杨、左”。

杨琏曾条列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后被魏忠贤矫诏、罗织对皇上“大不敬,无人臣礼”等罪名。魏忠贤余党又通过栽赃陷害等手段,迫使杨琏等人在严刑拷打面前“俱自诬服”,谁知这样反而给了魏忠贤阉党以把柄。在逮捕杨琏时,京城士民数万人“拥道攀号”,为其鸣冤叫屈;其所经历的村市,人们都“焚香建醮”,祈祐杨琏能够生还。但杨琏还是被东厂酷法拷讯,打得体无完肤,于某日深夜被迫害致死。一直到崇祯初年,杨琏才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左光斗虽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官拜左佥都御史,亦遭魏忠贤阉党同样手段的陷害。听说左光斗被抓捕,“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就连负责押送的卫队人员也为之流泪。左光斗与杨琏在同一天被迫害致死。在魏忠贤诛灭后,朝廷追赠左光斗为右都御史。

袁化中也是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因在地方任职有“善政”,于泰昌元年(1620年)被擢升为御史。明熹宗天启二年,上疏陈时事可忧者八,即:宫禁渐弛,言路渐轻,法纪渐替,贿赂渐章,边疆渐坏,职掌渐失,宦官渐盛,人心渐离。其语言皆剀切时弊。他也与杨琏、左光斗等人共同弹劾魏忠贤,指责魏忠贤“障日蔽月,逞威作福,视大臣如奴隶,斥言官若孤雏,杀内廷外廷如草菅”,致使“朝野共危,神人胥愤”。魏忠贤对他是恨之入骨。后被魏忠贤及其爪牙通过窜入别人狱词的办法,将袁化中牵连进去,加以陷害,以贿赂罪逮捕下诏狱。袁化中最后也是被“酷刑拷掠”,在狱中斃命。一直到崇祯初年,袁化中才被平反昭雪,朝廷追赠其为太仆卿。

五、“烧车御史”谢振定

有清一代,御史的身影仍然活跃在封建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其威力是有增无减,不似明王朝那样,经常出现把御史迫害致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二《谢振定列传》记载,谢振定是湖南湘乡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负责巡视南漕,即对南方漕运情况进行巡察。考察途中,曾出现“漕艘阻瓜洲”搁浅现象,谢振定祷于神,果然“风转顺漕艘”,风向助推船只脱离险境。人称称这股及时风为“谢公风”。

乾隆六十年(1795年),谢振定升迁为兵科给事中,巡视京都东城时,“有乘违制车骋于衢者”,发现在都城街衢十字路口,有一辆超越规制即超标的车在行驶,就“执而讯之”,一问得知,是和珅一位小妾的弟弟,即是和珅的内弟。这家伙仗着与和珅的关系,见被喝令停车检查,还出语不逊,骂骂咧咧的,对前来执法查处的人不满。

谢振定见此人如此嚣张,命令手下人“痛笞之”,用皮鞭将其痛痛打快快地抽打一顿,管你是什么来头!接着下令:“焚其车”!又对那位被打得哭爹喊娘、早已没了脾气的和珅内弟呵斥道:“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这车子还能不能再给宰相和珅坐啦?意思是说,给你把车烧掉,看你还拿什么张狂。

和珅知道这件事后,吃了个哑吧亏,但咽不下这口气,他要寻找机会报复谢振定。这时,出了个本来就在寻找机会想巴结讨好和珅的人,这个人就是给事中王钟健。王钟健深知和珅的心思,就假借其他事情来弹劾谢振定。和珅明知弹劾内容有假,但就势“夺职”,把谢振定的官职给撤消撸了。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后被赐自尽。嘉庆五年,谢振定被朝廷重新起用,授礼部主事,充员外郎,充坐粮厅,负责监收漕粮。他裁革陋规,使兑运渠道肃然有序,依章依规,为国家漕运漕粮安全和合理经营做出了重要贡献。嘉庆十四年,谢振定去世。

到了道光年间,谢振定的儿子谢兴峣,官至河南裕州知州,以政绩卓越被推荐引见给皇上。按照程序,须“循例奏姓名、里贯”,即要向皇帝自报家门姓名和籍贯。道光皇帝问谢兴峣:“尔湖南人,乃能为京师语,何也?”意思是说,你是南方人,怎么会讲北方京城官话的?

谢兴峣回答说:“臣父(谢)振定,官御史,臣生长京师。”

道光皇帝一听,马上说到:“尔乃烧车御史子耶?”你就是那位烧车御史的儿子呀?道光皇帝大喜,对谢振定当年任御使职时,大胆烧掉和珅车子的举动大加褒奖,并勉励谢兴峣要向父亲学习。

第二天,道光皇帝向军机大臣们说:“朕少闻烧车御史事,昨乃见其子。”命擢拔谢兴峣为叙州知府,对“烧车御史”的儿子加以提拔重用,以此表示对敢于与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正直御史们的褒奖。

封建御史已已,吏治督察未了,每一个时代都在呼唤御史式人物。

(束有春 2023年7月30日于金陵四合斋)

相关阅读

  • 有声书《居庸叠翠访古录》镇守居庸关的牛人们

  • 作者:吴浩芳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著名古关城,位于北京西北四十八公里处,其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俗称“关沟”,两侧高山耸立,翠嶂重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 文化周口 | 清代王鼎泰墓志

  • 何建华2020年7月2日上午,奉母镇奉母城村王氏后人、有剪纸王之称的王银生给我打电话称:族人在南岗王家坟打墓时挖到一块石板,上边刻有字,问这有没有啥说法。接电话的时候,我就意识
  • 文化周口 | “蹊田夺牛”与陈国

  • 柳岸“蹊田夺牛”这个成语,意思是罪轻罚重,出自楚庄王灭陈。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继齐桓、晋文之后的第三位霸主。春秋时期的霸主都不是等闲之辈,打着“尊王攘夷,济弱扶危”
  • 莆田这位“真御史”,袁世凯都不敢直面他

  • 清朝监察御史福建莆田人江春霖鸿鹄之志 一心为民 江春霖,1855年出生,福建莆田人,36岁时,他撰写了一篇表达自己志向的文章,说自己在朝廷的话想当谏官,可以针砭时弊;在地方的话想
  • 《您好·莆田》省级传统村落·东阳村

  • 东阳村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入选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是莆田远近闻名的“进士村”明清两朝四百多年间东阳村陈氏一个家族先后出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创造了“三世五进
  • 皇帝的帽子前后为何有“门帘”

  • 在讲述秦汉历史的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皇帝上朝时,会佩戴一种前后有“门帘”的大帽子,遮挡住皇帝的视线,许多人对此不解。其实,在古代中国,对社会各阶层的举止及穿着都有严格规定
  • “图”个明白:“自带话题”的明朝皇帝

  • 要说古代的“顶流”,绝对是历朝历代的皇帝,而明朝历史上有几位颇具特点的皇帝,可以说是“话题人物”了。现在人们谈起明朝历史的时候,仍对他们津津乐道。今天,小编带您揭秘这几位
  • 直击中高考|积累:獬豸冠

  • 阅读古诗时,我读到唐人张谓的《杜侍 御送贡物戏赠》,其中颔联“越人自贡珊瑚树, 汉使何劳獬豸冠”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句中的“獬豸 冠”(xiè zhì guān)令人费解,尽管注为古代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有春读史】束有春丨古代御史及其命运种种

  • 一、“御史”小考“御史”在古代最初是史官角色,后来发展为专指执掌监督监察的官吏,类似今天的纪检监察官员。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史官一职,如殷墟甲骨卜辞中出现的“作册”“
  • “虹吸效应”让硕博生爱上合肥

  •   张晓雨  张慧霞  “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对接会”……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招才引才”行动与举措让合肥分外热闹,人才流入的“虹吸效应”更是显著,“踊跃”入职的不
  • 安徽省、合肥市上半年 GDP均同比增长6.1%

  •   7月30日,安徽省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省生产总值2307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同日,合肥市统计局发布了
  • 台儿庄交警走进幼儿园带着萌娃学安全

  •   鲁网7月31日讯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交通安全教育,全面普及师幼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倡文明出行,提高幼儿应对突发交通安全事故及自我保护的能力,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