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你睡一会儿,我去楼下垃圾分类,待会儿就上来!”每天清晨7点左右,家住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潜龙社区居民曹信才安顿好98岁老母亲吃完早餐,就拿着工具出门了。每天趁母亲休息的间隙,他就在楼下当垃圾分类志愿者,一做就是4年多。
老父亲去世后,曹信才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其实,他今年已有80岁,为了夜里能更好地照顾母亲,他蜗居在12平米的卧室,母亲睡在床上,他索性打地铺,以便在母亲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起身。
他打地铺4年多
日夜守着老母亲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曹信才却数十年如一日诠释着孝的真谛。
曹信才家有兄妹八人,他是老大。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要把八个孩子拉扯大,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家里的老大,曹信才很早就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们。成家后,虽然和父母分开住了,但是一有空他就会到父母家陪着老人聊聊天,帮忙做一些家务活。
2011年,老父亲离世后,曹信才就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母亲身上。本想着接母亲去自己家住,又怕老人住着不习惯,他就每天往返,买菜、洗衣、做饭,一直到晚上伺候好母亲吃完饭睡下,他才安心回家。兄妹们曾提议,大家轮流来照顾或出钱给母亲请个保姆,但都被曹信才拒绝了。“你们都挺忙的,我是老大,母亲就由我来照顾,保姆哪里有自己人贴心!”就这样,他默默扛下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4年前,老母亲因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骨折,虽然做了手术,但术后一直愈合不好,行动很不方便。曹信才害怕母亲再出什么意外,索性搬来和母亲住在一个屋檐下。
“万一晚上要起夜,我怕她再摔着,我看着放心一点。”那次手术后,曹信才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整个房间不过12平方米,各种杂物把房间变得更拥挤了。老母亲睡在床上,他就在床边打地铺。
照顾母亲的衣食起居、换药喂饭,这些早就成了曹信才的生活日常。“以前,母亲拉扯我们兄弟八个,现在轮到我来照顾她了!”在房间的一本日历上,他还细心地写下母亲排便的时间,以防老人便秘。
现在老人走路不便,需要架在儿子身上,一点点挪动。哪怕从卧室走到餐厅,母子俩都要费一番功夫。尽管如此,天气晴好的时候,他就会带着老母亲下楼晒太阳。
这几年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曹信才还专门学习照顾高龄老人的护理知识。“只要老母亲身体好,我累一点不算什么!”
趁母亲休息
他就下楼垃圾督导
虽然身处黑暗,老人却心向光明。
每天5点左右,老母亲就起床了,照顾她吃完早饭,7点左右,曹信才就出门做志愿服务。
2019年,潜龙社区开始实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但社区是一个敞开式无物业的老旧小区,社区中以老年人和外来人口为主,流动性较强。光靠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缓慢。当年,社区就组建了一支垃圾分类桶边督导队,曹信才就是第一批加入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一直到现在,老人依旧在坚持,每天2小时,365天全年无休。
每天7点左右,等母亲回房休息了,曹信才就拿着火钳和小扫把来到潜龙巷26号旁的垃圾房开始垃圾分类督导。“一开始大家不知道怎么分类,拎过来的生活垃圾就要一袋袋检查,做好破袋分类。如果居民分错的,我就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分,慢慢大家就学会了。”
过了投放高峰期,曹信才也没闲着,拿着小扫把开始清扫垃圾房周边的道路。
今年3月,曹信才因胆囊结石做了一次手术,社区负责城管卫生的唐梅英想找个人来“顶岗”,让老人歇一阵。没想到出院第二天,他就又来到垃圾房旁开始垃圾督导。
“曹师傅负责的这个垃圾房,不光是环境卫生还是垃圾分类准确率都是社区最好的,这和他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我们很多社区志愿者都被他带动了。”潜龙社区负责卫生条线的社工唐梅英这样评价。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倪馨怡 俞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