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知识工作者的威胁不是AI,而是生产力的极度匮乏

日期: 来源:36氪收集编辑:36氪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AI 来了,很多白领开始高呼“狼来了”。但这东西要看你怎么看。很多人认为在生产力方面,AI 对自己将造成降维打击,因为自己的生产力已经到了天花板。到了吗?20 世纪蓝领工人的生产力曾经提高了 50 倍,白领工人的呢?不仅止步不前,甚至在干扰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还有倒退的迹象。其实,只要把当年蓝领的那套东西用起来,白领一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谁能做到这个,AI 就不会是你的威胁,而是机遇。文章来自编译。

当我深入了解生产力的历史时,我越来越发现我们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效率不怎么地。所以,下面这张 GIF 看起来似乎更像是残酷事实的写照,而不是什么幽默笑话。

我们大多数人也许都觉得自己是那个自信地演示如何使用独轮车的人。

我不想打击你的自信心,但那不是我们。

我们是另外那个人。我们似乎总是忙得屁颠。我们用上了最新的工具(比如手推车)。还能怎么高效呢?我们无法想象,尤其是当我们工作已经非常努力时。

但是……

最终,有个重大盲点阻碍了我们,导致我们没法正确利用好那辆“手推车”。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错。在看到这个盲点之前,我们的潜力有限。

这个基本生产力盲点解释了为什么每天我们会忽视那么多能改变人生的改进机会

这个基本生产力盲点是个恶性循环:

  1. 导致我们每天摆在我们面前的。

  2. 因此,我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去。

  3. 其结果是,我们得不到改进,这又强化了我们最初的信念,也就是没什么需要改进的。

基本的生产力盲点: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生产力停滞(看不见机会,所以不去改进,所以没法变得更好,因此看不到机会)

由于当代工作文化的盲点,我们会遭受以下五种症状的煎熬。

  1. 我们低估了自己改进生产力的潜力。

  2. 我们高估了自己平时的生产力。

  3. 我们低估了自己日常是多么的缺乏生产力。

  4. 我们低估了持续改进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因为复合效应很难理解。

  5. 我们不理解有意识地、系统地改进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走不出舒适区。

要了解这里的每一个症状,这对于全面理解基本生产力盲点十分重要。

症状1:我们低估了自己改进的潜力

在《为什么你会对改变命运的机会熟视无睹:马克·安德森盲点告诉你答案》一文里,我分享了历史上比比皆是的例子,证明我们经常会忽视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基本技术,而且往往长达达数个世纪之久。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根本就看不到它们。这种现象驳斥了传统观点,也就是认为只要某些重要创新变得可行,就会有人开发利用。

症状2:我们高估了自己平时的生产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有生产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我们给待办事项清单上的条目打勾。

  • 我们努力工作。

  • 我们觉得自己很高效。

  • 我们衡量生产力是与标准相比,而不是与潜力。

因此,我们会像下面这幅漫画一样把瞎忙和高效工作混为一谈:

A:太糟糕了,我在忙着上货,这帮人却在挡我的路。B:是啊,我觉得他们叫做“客户”。

症状3:我们低估了自己日常是多么的缺乏生产力

摧毁我们生产力的“浪费”很容易会依旧不易察觉。

比如,根据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在《一个没有电子邮件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Email)中分享的研究,普通的知识工作者每 20 分钟就会受到通知的干扰。

  • 每一次被打断后,据估计一般要 10 到 15 分钟才能恢复回来,你继不继续下去还说不定呢。

  • 我们会犯更多的错误。

  • 我们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来保持深度专注——这玩意儿现在已经非常罕见了。

但是,这些成本往往是看不见的,因为都很短,并且分散在一天的各个时段。所以,我们一直都看不到累计成本有多高,就像下面的信息图所示那样。

任务切换造成的损失惊人,图片来源:Hub Spot

症状4:我们低估了持续改进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因为复合效应很难理解。

知道复利的威力以及实现复利的困难,是理解许多事物的核心与灵魂。

——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的长期商业伙伴。

要想在50年职业生涯把生产力提升50倍,每天只需进步一点点,0.02%即可

下面的图片更直观地展示了细小而隐蔽的改进所带来的力量...

每天只需读25页书,一年内就可以读30-40本书

表面上看,每天看 25 页似乎并不算多。但是,如果我们每天只需读 25 页书,一年内就可以读 30-40 本书。这足以让我们每年都掌握到一个新领域真正的专业知识。而这就足以帮助你把工作做地更好,获得加薪,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症状5:我们不理解有意识地、系统地改进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走不出舒适区

现如今,很多人都很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终身学习者。他们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他们热爱学习,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他们在 Twitter 上关注那些聪明人。他们每天阅读自己所在行业的出版物。他们每年会读几本书。然后,他们对自己表示赞赏。

然而,随着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践行并传授学习方法与生产力提升的历史,有一点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大家所谓的终身学习,其实更合适的叫法应该叫业余学习(有时候甚至叫做无效学习更合适)。

比方说,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业余爱好者与职业选手之间的差距,至今仍清楚记得。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打竞技网球。我上高中的时候,只用非惯用手几乎就可以打败所有对手。在我的那个州里,我是顶尖选手之一,这意味着大多数的比赛我都是获胜者。但是,当我想去跟全国排名前几名的对手掰手腕时,我甚至连在球场上待久一点都做不到。这很尴尬。但当我最后看到他们练习的强度时,我就明白为什么了。这些选手经常每天要练习两次。他们每天都有一对一的指导。并且,他们有体能教练指导他们保持身体健康,帮助他们避免受伤。此外,他们只跟同级别或更高水平的选手一起练习,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少能见到他们的原因。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学习上。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不知道比我们水平高是什么样的……

首先,很少有人能够持续地抽出大量时间来学习。会抽出时间来学习如何更好地学习的人甚至更少。

其次,大多数人缺乏提高生产力的核心思维框架,那些在历史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框架。稍后我会详细介绍这些框架。

总结:当代工作文化存在的基本生产力盲点导致了以下五种症状... ...

  1. 我们低估了自己提高的潜力。

  2. 我们高估了自己日常的生产力。

  3. 我们低估了自己日常的缺乏生产力。

  4. 我们低估了持续改进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因为复合效应很难理解。

  5. 我们不理解有意识地、系统地改进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走不出舒适区。

因此,我们会陷入到自我实现的预言之中:

  1. 我们会看不到摆在自己面前的改进机会。

  2. 因此,我们也不会投入足够的时间用足够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改进。

  3. 因此,我们就没有改进。

潜在影响:基本生产力盲点会导致恶性后果。而且,这可能是我们在过去 52 年悄然面临的生产力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幸运的是,还有好消息……真正的好消息。

由于这个的门槛非常低,我现在相信,如果普通知识工作者有意识地抽出时间加以改进并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话,他们一生当中的生产力就可以提高 50 倍。

我之所以相信现在有可能把生产力提高 50 倍,是因为我花了数百个小时研究了 20 世纪生产力提高了惊人的 50 倍的历史,但其缘由似乎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以下就是你不知道自己需要恶补的历史课......

历史已经告诉过我们如何将生产力提升 50 倍

在 20 世纪,管理最重要的、事实上真正独特的贡献是把制造业手工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了 50 倍。——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很疯狂,对吧?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上面那句话的震惊程度。一个普通人生产力居然能提升 50 倍,给人感觉就像是打错字了。所以,我必须进一步了解才行......

首先,我开始深入挖掘,去弄清楚为什么 1870 年至 1970 年期间生产力会出现飙升。我觉得自己很快就能找到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文章。后来花了 100 小时后,我才发表了题为《1911 年,一位天才揭示了如何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把生产力提高 50 倍,可惜这门科学已经被遗忘》的文章。然后,100 个小时变成了数百小时,一篇文章变成了一系列文章。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对普通手工劳动者的生产力为什么会飞涨 50 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彼得·德鲁克的最终结论完美地总结了我的观点:

在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首次审视工作并进行研究的十年间,手工劳动者的生产力开启了空前的暴涨......20 世纪一切的经济和社会收益都建立在这个成就之上。

——彼得·德鲁克

为了概括泰勒的生产力改进系统,他:

  • 把生产过程的每个步骤分解为 1 分钟的任务

  • 用很细的颗粒度研究这些人物是如何完成的(时间以及运动轨迹)

  • 进行系统实验,找出完成这些任务的最佳方式

  • 把最佳方式标准化,传授给所有工人

我把它做成了下面这张速查表:

泰勒50倍提效法:BOOT,分解、观察、优化、训练

虽然这个将生产力提升 50 倍的思维框架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它具有欺骗性的强大效果。其实它是建立在三个已经把生产力提高了几百年的永恒理念的基础之上——专业化、通过实验不断改进,以及标准化:

永恒的生产力原则1:专业化

不要让一个人在一天内完成 30 项不同的任务,让他们专注于一项任务,并一遍遍地做。这个洞察很简单,但非常强大,因为它意味着员工:

  • 需要的训练更少

  • 更专注,因为很少切换任务

  • 能完成的工作更多

  • 出错更少

  • 改进更快

由于装配线的专业化,需要当多年学徒才能学会的复杂工艺技能只需要用不熟练工即可。他们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学会如何完成自己那项一分钟的任务,然后每天练习 500 次以上。

要如果你想了解专业化的影响范围,不妨看看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巨著《国富论》的第一页。在一间针工厂里,只需 10 名员工通过分工协作,让每个人专门负责流程的其中一部分,每天即可生产出惊人的 48000 颗扣针。斯密估计,如果这 10 名工人每个都做走完整套生产流程的话,一天总共只能造出 200 颗扣针。换句话说,专业化将他们的生产率提高了 240 倍。

有趣的是,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把专业化(用他的话来说叫做“能力圈”)作为做出更好投资决策的核心思维模式之一。他只投资一小部分公司,那些他在了解公司价值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司。虽然我们可能没法像巴菲特那样投资数十亿美元,但在如何投资我们的时间和金钱方面,我们也经常需要做出决策。

总结:尽管很多知识工作者自视为专业人士,但用这个世界最高效的制造工人的标准来看,不过是硬核的通才罢了。

永恒的生产力原则2:通过实验持续改进

如果你打算持续改进,你就得假设情况是一团糟。

——丰田生产模式创造者,大野耐一

为了消除浪费,你必须练就识别浪费的火眼金睛,并且思考如何才能消除所看到的浪费。

——大野耐一

泰勒并不满足于采用非正式的最佳实践,而是应用他自己的科学方法,不断进行实验,直到找到最佳方法。这通常意味着每项任务的生产率都会提高几倍……即便这项任务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改进过了。

比方说,在《1911 年,一位天才揭示了如何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把生产力提高 50 倍,可惜这门科学已经被遗忘》那篇文章里,我分享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介绍了泰勒是如何将这个世界最古老、最简单的一个手工活——铲东西的生产率提高了 2 倍的:

1898 年,泰勒接受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的雇佣,任务时候提高公司 600 名铲工的生产力。因此,他努力创造出一门“铲科学”。

首先,泰勒对那些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

对于一流铲手来说,应该有一个特定的铲量能让他一天完成最大的工作量。这个最佳的铲量是多少呢?一名一流的铲手每次铲多重的东西时,生产率会达到最高呢?5 磅?10 磅?15 磅?20 磅?25 磅?30 磅还是 40 磅?

接下来,通过研究时间和动作,再加上一系列的实验,他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实验包括:

铲子的种类(8-10 种)

铲东西的技术(测试各种距离、重量和高度)

管理系统(对员工进行科学方法的培训,让他们可以进行自主实验。将成功的实验标准化到公司的流程和文化之中。给个人发额外奖金,而不是大家领一样的工资。)

经过多次实验之后,他发现每次铲东西的最佳重量是 21 磅

总结:如果像铲东西这样的简单任务的生产率可以提高 1 倍的话,想象一下更复杂的知识工作活动的改进潜力有多大。

永恒的生产力原则3:标准化

没有标准,就没有持续改进

——丰田生产模式创造者,大野耐一

大野耐一是丰田汽车公司最受推崇的高管之一,被认为将这家曾经的纺织企业变成了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的功臣。他也被称为精益生产的创始人。

为了实现这一不可思议的成就,他做出的其中一项最具影响力、最令人惊讶的创新就是所谓的自动化或“停止-修复”(Stop-Fix)法。

简而言之,停止-修复法大概是这样的:

  • ,任何员工都有权拉下自己工作站的一根绳,让整个装配线停下来。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做法。

  • 然后,管理层与员工共同用“五WHY”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连续问五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 问题得到解决,装配线重新启动。

这里有一幅简化版的可视化:

鉴于到这项政策的代价之高昂,这种做法令人震惊。让整条装配线停下来可能会导致从零部件交付到工厂乃至于运送整车的车辆的一切陷入瘫痪。不仅如此,装配线上的所有员工会突然间没有工作可做,除非问题得到解决。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改变世界的机器:丰田生产方式的创新与传奇》(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的作者詹姆斯·沃马克(James Womack)在书中解释了这种方法的成功程度:

  • 刚开始时,总装线总是停下来。

  • 工人们也很容易感到沮丧。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问题的数量开始剧减”。

  • 虽然一开始总装线停下来的频率比大规模生产线要高,但后来停下来的频率却少多了。

  • 如今,这个系统的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 “汽车出厂前的返工不断减少。”

  • “出厂车辆的质量稳步提高。”

总结:通过这种违反直觉但行之有效的停止-修复法,丰田的生产力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而这种做法有效的关键在于有一套可跟踪并坚持下来的质量标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都没有标准,即便他们生产力不高也从未听到过任何警报。

旁注:很多人把标准化与企业刻板地强迫员工遵循过时及不近人情的标准联系在一起。但是,用大野耐一地话来说,标准未必就会导致系统僵化:

有个东西叫做标准作业,但标准应当不断改变……标准只是持续改进地基线

——大野耐一

这一切引出了一个问题……

虽然专业化、通过实验不断改进以及标准化的原则已经被运用了数千年,但正是在 20 世纪,我们才将这些原则发挥到了极限。

弗雷德里克·泰勒只是一个起点。在此基础上,20 世纪的制造商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如装配线、精益生产、敏捷、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掌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可以用低到惊人地成本为数十亿人制造极其复杂的东西(比方说智能手机),并且错误率非常低。当我只需 30 美元就能买到一款电子产品,并在点击网站按钮的第二天就能送货上门时,我仍然对此感到惊讶。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

当我对泰勒的方法以及后来的生产力运动有了更深入了解之后,一个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却让我感到困扰... ...

既然过去的这些做法行之有效,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应用到知识工作者身上呢?

我并不是唯一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以下是我在 Twitter 上与罗里·萨瑟兰(Rory Sutherland)的对话,他是畅销书作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奥美集团(Ogilvy Group)的副主席:

坏消息:我们似乎学不会以史为鉴

大概在 1970 年的时候,人力劳动生产率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惊人增长之后,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就在你以为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生产里将会出现飞速提高时,它却停滞不前了。这被称为“生产力悖论”: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然后,又发生了另一件怪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专业化、实验以及标准化带来的惊人成果之后,我们在转向知识工作时似乎却放弃了其中的许多原则。我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觉得我们不仅停滞不前,而且在应用这些原则方面似乎还出现了倒退。我想知道... ...

  • 为什么我们似乎朝着反方向前进,变成了通才?为什么那么多的知识工作者在会议、消息、数十种软件工具以及他们被招进来要干的工作之间转来转去?以下是关于白领员工如何消费时间的调查结果:

白领干正事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 为什么似乎没有进行过很多实验?为什么我们不对公司所做的每项任务进行严格审视,并且不断加以改进呢?

  • 为什么公司投入到培训的钱越来越少?在当今的职场世界里,大多数员工都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他们要在空闲时间自己从头开始搭建自己的生产力体系,缺乏严谨性。

重大机遇

生产力悖论如此之严重,如此的令人困惑,以至于彼得·德鲁克向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以下挑战:

21 世纪管理所能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类似地提升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彼得·德鲁克

现在我对生产力的深入探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必须说,我对应对德鲁克发起的挑战感到非常乐观。

首先,在经历了重大转变之后,事情往往会先变糟,然后才会变得更好。知识工作也不例外。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的开端——一场数字知识工作的转变。我们还处在尴尬的青春期,试图从头开始重新创造一切,而不是回顾过去的成功经验。很快,我们将会听取祖先的建议并加以改进。

其次,有句老话说得好:“理解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我们越是关注这个基本生产力盲点,大家越会积极地持续改进知识工作。至少,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最后,我们不需要成为疯狂的科学家,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专业化、实验以及标准化很好用,我们都用了几千年了。但我们的知识工作还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关键是我们可以用。这就像我们在玩牌一样,最好的牌我们还没有打出来。

要开始运用这些经过验证的实践方法,我们不需要花数百小时从头开始重建我们的生产力系统。

相反,我们只需养成几个简单习惯,形成势头,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添砖加瓦:

  • 明确自己的相对优势所在,弄清楚你做什么事情比别人更容易、更高效、更有乐趣。然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领域上。关键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距离自己拥有相对优势的目标会越来越近,然后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领域上。

  • 不仅要制定待办事项清单,还要制定待改进清单。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时,试着做出一点小改进。比方说,会议结束后,反思如何提高会议质量。在一段工作时间结束后,反思如何集中精力、减少干扰、更好地设置优先级、减少错误或提高质量。

  • 定义好质量标准。然后,确保你交付的所有东西都符合这个标准。当发现错误时,停下手头的工作,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并立即修复。

做出这些改变很重要……

生产力提升 50 倍会如何改变你的人生,让世界更美好

当我们在 20 世纪将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 50 倍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有了飞速提升。我们从一个没有电力和管道的世界,进入到了如今拥有汽车、飞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现代世界。

此外,普通体力劳动者从每周工作 68 小时减少到了 38 小时。

如果我们能够将知识劳动者的生产力也提高 50 倍,并公平地分享收益的话,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新的黄金时代。而且,这样的结果是可预见的:

  • 每周工作 30 小时甚至更少可能会成为常态

  • 人人都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 随着蛋糕越做越大,不同阶层的矛盾将会减少

  • 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可以被消除

  • 还有更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好处

当我们的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时,我们就能获得晋升,赚到更多的钱(有时候还可以选择少干点活)。我们不再需要去扛那辆手推车。

这样的未来值得为之奋斗。

古语有云:“有志者事竟成。”反之亦然。我们已经找到了方法,现在我们只需要找到意愿。

译者:boxi。#AI新动向#


相关阅读

  • "涨停王"崩了!此前13连板,暴涨245%

  • 13板龙头午后跌停!2月28日,此前13连板的克来机电跌停,成交金额超30亿元。克来机电是2024年以来最长连板股,此前连续13个交易日涨停,股价自2月初11.85元/股的开盘价最高涨至2月27
  • 26个万亿城市,新年怎么干?

  • 甲辰龙年应该怎么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假期一过,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以全市大会、走访调研或发布重要文件等多种方式,按下新年拼经济抓发展的启动键。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26个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在南京举办研究院年度学术会议(2024),近200位专家学者就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
  • 六大科技工程助力陕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2月18日,省科协印发《陕西省科协关于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科技强省争做西部示范的意见》,将组织实施“四链融合”示范工程、“科技人才”选育工程等六大工程,聚
  • “新春第一会”透视高质量发展四新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黄婷春潮涌动,春鼓催征。奔跑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的广东,如何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如何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 汉沽街道组织专题学习 打造经济增长支撑点

  • “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寻找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着眼点,首先在一个‘新’字。”日前,汉沽街道组织专题学习,交流探讨,着力谋划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知识工作者的威胁不是AI,而是生产力的极度匮乏

  •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编者按:AI 来了,很多白领开始高呼“狼来了”。但这东西要看你怎么看。很
  • 这种让人上瘾的食物,真的要少吃!比喝油还胖人

  • 外酥里嫩、色泽金黄的油条在油锅里滋滋作响,配上豆浆是很多人的早餐必备;年轻人爱吃的薯片,闲暇之余吃上一片,咔嚓一声,酥脆可口;小朋友爱吃的甜甜圈、蛋糕,咬上一口满口留香,谁能拒
  • 乡村振兴再发力 南京桠溪街道召开农村工作会议

  •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部署新一年“三农”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桠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乡村全面振兴,为助力打造现代化美丽活力繁
  • 凫城镇开学第一天:消防安全宣讲进校园

  • 为提高学生火灾防范意识,确保其掌握火灾自救知识和技能。2月26日,开学第一天,山亭分局凫城派出所民警深入凫城镇中心小学东校区开展“消防安全宣讲进校园活动”。 期间,派出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