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之姐童芷苓,红了一辈子的京剧坤旦大家

京剧坤旦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芷苓是在天津生、天津长、由天津观众培养起来并由此走向全国的京剧巨星,她同李宗义、张春华等众多京剧名角一样,都是天津的儿女和骄傲。

准确地说,童芷苓是电影、戏剧、戏曲三栖的大明星。

她的祖父童泗泉以及做中学国文教师的父亲童汉侠、当中学外语教师的母亲,都酷爱京剧,经常去票房活动和演出。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童家的子女们后来都从事了京剧行业。童芷苓10岁时家长为她延师在家学戏,由王云卿教授《穆柯寨》、《贵妃醉酒》、《马上缘》等。她11岁时在名丑金鹤年的配合下,假天津春和戏院演出《女起解》,在北洋戏院与其兄寿苓演《武家坡》,在天津票友会演中主演《虹霓关》,显露出她艺术的天资。她进而再师从天津名票近云馆主(杨慕兰)和张曼君,学习《玉堂春》、《十三妹》等戏。

童芷苓具有表演的天赋,是唱戏的材料,从14岁就“下海”做了职业演员,先在天津的各戏院为名角配宫女、二旦,演开场戏,参加演出文明戏《茶花女》、《雷雨》等。15岁她应邀进著名的“奎德社”坤班,代替河北梆子著名演员李桂云演《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何丽娜,顿时名扬津沽大地。家长为她邀请来白家麟、高盛麟、李盛斌等京剧名家同台演出,更使她名噪一时。

童汉侠夫妇在1939年4月组建起自家戏班,取名“公益社”,后以其子女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命名为“苓社”,人们习惯称之为“童家班”。童汉侠自任社长,这个戏班的骨干成员就是他的五个子女:

长子童遐(霞)苓工小生,曾随小生名家姜妙香学戏,后来转而侧重于编、导工作;

次子童寿苓先学老生,初与其大妹童芷苓合作演出《武家坡》等生、旦的对儿戏,后来因为嗓音变声而改唱小生,亦学于姜妙香门下,常配合童芷苓演出《红娘》、《十三妹》、《花田错》、《得意缘》等戏,成为“苓社”的当家小生;

长女童芷苓此时17岁,工青衣、花旦,为该社“挑梁”的台柱子;

次女童葆苓后拜尚小云为师,学花旦、刀马旦,得到亲授《汉明妃》、《穆桂英》、《佘赛花》等剧;

幼子童祥苓工老生,后得京剧大师马连良、周信芳的赏识与指教。可是,童祥苓晚年时坦言,自己是马连良的弟子,但不是马派演员。

童家这兄妹五人恰与南方蜀川之地的“厉家五虎”处于差不多的同一时期,南北呼应,童家五兄妹成为北方津门的“童家五虎”。“童家班”除了他们兄妹五人外,还曾外聘来白家麟、赵化南、盖春来、三吉仙、王鸿福、金一臣等名角襄助演出。他们在天津滨江道繁华区的新中央戏院演出《花田错》、《人面桃花》、《奇双会》、《大英节烈》等,开门红,相当火。

1939年5月3日,做为“苓社”领衔主演的童芷苓经天津《大风报》主编沙大风推荐,在天津拜荀慧生为师,成为荀门早期弟子之一,得荀亲传《红娘》、《香罗带》、《元宵谜》、《霍小玉》、《钗头凤》、《红楼二尤》,且陆续贴演了《荆钗记》、《狮吼记》、《白娘子》、《飘零泪》、《勘玉钏》等荀派常演的戏。她频繁往来于津、京、沪之间,声名鹊起。1940年“苓社”邀请李盛藻同去上海演出,据称刚到上海时因人生地不熟,演绩平平。后来邀当地名丑刘斌昆合演《大劈棺》、《纺棉花》,一炮而红,竟有人称童芷苓为“劈纺花旦”,对此评论不一,多有微词。其实在旧社会,演员要演什么是不能完全自主的,往往要受到老板的掣肘,老板为追求经济利益,常常要求演员本不情愿的一些条件,而演员为生存,也只好勉为其难,无可奈何。后来童、刘再合演《十八扯》,二位超常发挥的杂学唱称绝上海滩。继之,童芷苓与林树森、唐韵笙、高百岁、裘盛戎、高盛麟、纪玉良等合作演出。待她从上海再回天津时已今非昔比,俨然是大红大紫的名角了。

1942年9月,她回到天津,在中国大戏院、北洋戏院演出了《红娘》、《大英节烈》、《绣襦记》、《王宝钏》、《穆桂英》、《戏迷小姐》等,以荀派戏为号召,深受欢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京剧旦行大行其道,荀派流行,花旦演员挑班的如雨后春笋。童芷苓生逢其时,红遍大江南北。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1945年(另说1947年)她又一次拜师,立雪梅门。1948年她在南京与前辈大师赵松樵先生同台,二人合作演出《武松与潘金莲》等。解放初期,她率团在西安市新声剧场演出,深受欢迎。1951年,她与武生名家李仲林从香港演出归来,再次到上海,并定居于此,后来加入上海京剧院。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次义演中,童芷苓与芙蓉草、王少楼、李仲林、小王桂卿等同台,主演了《汉明妃》,红花绿叶相映成辉。60年代,她曾受委派到法国等国演出。

电影《夜店》

她有与生俱来的表演才华,在上海与言慧珠、李玉茹并称“三大名坤伶”,她与言慧珠又是京剧、电影、话剧三栖的大明星。童芷苓早年曾与同为天津出身的影界名人黄佐临、石挥、魏鹤龄等合拍过许多电影,例如1947年与张伐、石挥、周旋合拍《夜店》,1948年她与魏鹤龄主演《粉墨筝琶》,1949年她与乔奇合拍《女大亨》,还有《太太问题》、《婚姻大事》、《歌衫情丝》等,1979年,岁望花甲的她还主演了电影《傲雷·一兰》。她真可谓星光灿烂,光彩夺目,她的从艺之路一片光明。

童芷苓在京剧艺术上刻苦求进,艺术思想开放,广泛吸收各艺术门类和各派别的优长来丰富自己。她除宗“荀”派而外,也曾向王瑶卿请益,另外钻研并学演梅派戏《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尚派戏《汉明妃》、《摩登伽女》,以及程派的《锁麟囊》、《六月雪》、《红佛传》等。所以,她的戏路很宽,融会贯通“四大名旦”的艺术,表演细腻,刻画人物深刻,人物形象特点鲜活。

童芷苓先生与周信芳先生《四进士》留影

新中国成立后,她在艺术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在唱腔上,她既有“荀派”爽朗俏丽的特点,又适当地揉入“梅派”典雅大方、“程派”细腻委婉的特点;在表演上,她不被成规所束缚,善于把传统技法灵活地用于塑造人物和刻画性格上,从而使角色各不雷同。有人评价她已经形成了“荀戏梅唱”、“梅戏荀化”的“童芷苓现象”。她对“荀派”传统名剧《红娘》、《游龙戏凤》、《金玉奴》等进行了加工整理和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老戏的表演方法和内容。由于她有电影、话剧表演的经验,所以她对《红娘》、《坐宫》、《尤三姐》、《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武则天》等京剧中的京白和韵白有所研究与创新,形成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她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大胆提出把《金玉奴》中“棒打”一场的念白改为唱,创作出一大段[二黄原板]加[跺板]的唱段,形成童芷苓自己的特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京剧曲谱集成》第7集收进了“童本”《金玉奴》。1984年,荀慧生夫人为之作序,肯定了童芷苓继承传统的做法与成果,并“希望有更多像童芷苓那样有心人尽毕生之力为之奋斗”,称“学习前人,继承传统,必须要发挥创造,树立独立的艺术风格”。上世纪60年代她与俞振飞、刘斌昆合演的《金玉奴》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童芷苓在《尤三姐》的改编本中“闹酒”一场那大段的动情念白和表演十分精彩,感人至深。1963年,田汉专为她改写唱词、由他主演的《尤三姐》拍成戏曲艺术彩色影片,堪为其精品代表之一。

1961年底,童芷苓进京主演了新编戏《武则天》,极获好评,从此该剧成为她的又一出代表剧目。此外,他还新排演了《樊梨花》、《孟丽君》、《二度梅》、《柳毅传书》、《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现代戏《赵一曼》、《送肥记》等。《赵一曼》由黑龙江京剧院重排,参加了2011年京剧节的演出。针对《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创作和演出的成功,2004年曾有人评论说“曹雪芹、陈西汀、童芷苓在文学史和京剧史上的文化意义,一层一层地映在我们面前。”(曹是小说《红楼梦》作者,陈是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编剧,童是该剧的主演)童芷苓的学生、天津市京剧院著名花旦演员李静曾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出戏继承下来,并予排演出来,演出效果极佳。1956年,童芷苓在戏曲艺术电影片《宋世杰》中饰演宋妻万氏,既不走彩婆子的戏路,也不按老旦行当的演法,而是独辟蹊径,自为一格,打破了行当的制约,演出来一个生活化的人物,这与她曾经涉猎电影和话剧表演艺术不无关系。1964年,她与沈金波在北京参加全国现代剧会演,所演《送肥记》获得赞誉,制成唱片,全国各地多家剧团搬演。1976年,她与刘斌昆演出的《十八扯》拍成影片,作为资料被中国影片资料馆保存。1977年她恢复舞台演出,重新对《勘玉钏》、《梅龙镇》这样的老戏、熟戏进行了修改加工,使戏更合理紧凑,唱工技法更讲究,表演更细腻传神,人物把握更准确。

童芷苓在《戏剧报》1980年第6期(总第277期)第4-6页发表文章《为京剧争取更多的观众》。文章针对“恢复上演京剧传统戏时场场满、出出红的‘老戏热’”现象逐渐冷下去的情况,说:“如何改变这个现状?最重要的是对京剧传统戏加以革新,使之适合今天时代和观众的需要。”他认为:“我们不应把传统戏当成古董看待,而应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給它们添上适合新时代观众要求的新东西。如果满足于老观众的原有水平,维持现状,那就只能为少数的老观众所喜爱,而广大的外行观众,尤其是青年,便很难接受了。”她针对京剧的导演、布景、音乐等方面提出了她的改进看法,并且结合她在《金玉奴》、《宇宙锋》、《樊江关》、《红娘》等剧目的演出中尝试进行的改革,介绍了经验和体会。同时她指出:“搞戏改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一些有影响的名剧,对它们一定要慎重,要保持其精华,切不可一下子弄得面目全非。”她提出:“要为我们的京剧争取观众,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必须重视和提高演出质量。而要提高演出质量,就要肯于下苦功,而且善用功。”她说:“有些演员片面追求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的外形模仿。这样外形倒是能学像,不过总会让人感到你还差点什么。差什么?差点心气,也就是差点‘人物’。别看老戏尽是程式,其实前辈当初创造的程式,也是从人物出发的。”“老先生们也是讲究人物的。”她在文章的最后对京剧的将来、对青年京剧演员寄予厚望,她说:“我想只要我们肯像前辈那样像苦功,又会用功,新的名旦、名生、名净、名丑一定会出现,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童芷苓先生与女儿童小苓女士在美国

1981年8月12日,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举行纪念周信芳的演出。应美国梅尔波梅那基金会的邀请,童芷苓、王正屏领衔上海京剧团的一个小队,到美国协助周少麟演出。剧目共有《刘唐下书·坐楼杀惜》、《挡马》、《盗御马》、《宇宙锋》,以及《追韩信》、《四进士》、《挑华车》三出戏的选场。8月23日最后一场,有王正屏的《盗御马》、童芷苓的《宇宙锋》和周少麟、童芷苓、王正屏的《四进士》。1982年,童芷苓在香港举办了个人代表剧的系列展演,引起轰动,驰誉海内外。有人评论说她是“荀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艺已然“出荀入童”,表现出来“梅派路数荀派骨”,是“独创一格的京剧旦角大家”。这些是对童芷苓京剧艺术极高的评价。1983年,童芷苓应邀参加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戏曲晚会,作了演唱,另与宋遇春演出了《坐楼杀惜》,在京城引起轰动。1985年4月2日,童芷苓在“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发言,并且在纪念演出中她与周少麟合演了《乌龙院》,她饰阎婆惜,周少麟饰宋江,孙正阳饰阎老婆,她另与周少麟、夏慧华合演了《宋士杰》。同年,在天津举办“荀派”专场演出,年逾花甲的童芷苓与同门传人一起演出了《金玉奴》、《红娘》、《红楼二尤》、《樊江关》,得到家乡父老和同行的热烈欢迎。他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提掖言兴朋合演《游龙戏凤》,她在不同时期分别与言菊朋、言少朋、言兴朋一家三代人合演此剧,成为梨园一段佳话。1987年她在美国期间荣获“亚洲艺人奖”。1994年7月6日,年过七旬的童芷苓应邀到台湾演出了《尤三姐》、《四郎探母》,是为她舞台生涯的终结。

1995年7月,一代巨星童芷苓不幸病逝于美国纽约的寓所,令人惋惜。所幸她身后留有与孙正阳合演的《十八扯》等剧的“音配像”及其它较为丰富的音像资料存世,以飨后学。

童芷苓成功之路再一次证明:刻苦地博学广采,进而在厚实的继承基础上树立创新求进的精神,是造就艺术大家的十分灵验的经验,今人应得到启发并加以重视。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寄厚望于来者。

(作者赵绪昕: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戏剧文学学会、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