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上演“自闭少女千寻”:进口动画片营销只能靠明星配音?





6月21日,宫崎骏著名动漫电影《千与千寻》将登上中国大银幕,6月18日电影公布了中文配音版宣传片。

《千与千寻》是继修复版《龙猫》之后,第二部选择在中国重映的宫崎骏作品。据吉卜力现任社长星野康二透露,选择《千与千寻》则是因为引进《龙猫》的时候有咨询中方的合作伙伴,知道在中国观众眼里最喜欢、最受欢迎的吉卜力作品是《千与千寻》。

可以想见,中国观众对于《千与千寻》的期望程度。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千与千寻》的想看人数高达24.7万人。

然而在中文配音版宣传片发布之后,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为小千配音的周冬雨和为白龙配音的井柏然让部分观众感到了较强的违和感,熟悉的画风配上有些生疏甚至“有气无力”的中文配音,让路人和粉丝意见相左。

电影粉:我出戏了……原谅我听到声音不是剧中人物呈现出来的,而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们的声音演绎,不好意思,我喜欢日语版。

演员粉:配音好棒呀,冬雨可以的!6.21去看国语版!

路人:欢迎收看自闭少女千寻和30岁白龙的冒险故事


明星粉丝与宫崎骏电影受众重合度高但争议之中负面影响也不低

请明星配音进口片,是近年来正在成为主流的电影宣传模式,尤其对于动画电影来说。

2015年《小王子》在中国上映,由黄渤、黄磊、易烊千玺、黄忆慈、周迅、马天宇等组成的中文版配音阵容非常强大;2018年《龙猫》重映,请来时下爆火女演员秦岚为妈妈配音;2019年《驯龙高手》最终章也请来了人气小生刘昊然为小嗝嗝配音;而前段时间《大侦探皮卡丘》中,雷佳音也配了东北版皮卡丘。

在某种程度上,请来知名明星为动画电影配音,会为受众相比商业大片更狭窄的动画电影带来较明显的利好:明星粉丝多为年轻女性,而这也与动画电影的主体受众相契合。以正在上映的《千与千寻》与周冬雨、井柏然、彭昱畅合作为例。

大荧幕上的周冬雨,古灵精怪、极具张力、充满浓郁的个人风格,因出演多部高质量电影,又有金马最佳女主加身,在当前90后小花演员中,周冬雨兼备流量与实力。井柏然同李易峰相似,由歌手转型,高大帅气的外表也令其粉丝无数。

据艾漫数据显示,二者的粉丝情况均集中在25至34岁之间,以一、二线城市人群为主,男女分布也基本呈现出3:7左右。



而再对比《千与千寻》的潜在粉丝构成,作为千禧年初的宫崎骏作品,《千与千寻》十分受到当时青少年的喜爱,即如今的80后群体。作为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得主,本片的口碑之高也获得了不少年轻90后、00后群体的青睐。根据猫眼专业版对想看人群的画像显示,20岁至29岁之间受众为主体,二线及四线城市受众最为活跃,且男女比例在4:6左右。



显而易见,二者在受众群体上重合度还是较高的,宣发方选择使用年轻明星配音进行宣传的表现可圈可点,中文配音版宣传片也在社交网站上掀起一波讨论热度,截止目前#千与千寻配音阵容#在微博上获得了1.6亿的阅读量。

有流量、有水花,这波宣传做得不亏。

但对于电影营销来说,花钱买吆喝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千与千寻》配音阵容引起关注不假,但即时话语池中却并不是一派祥和,对于周冬雨、井柏然等人是否适合为剧中角色配音的喧嚣声早已冲破天际。


以上言论基本可以体现电影受众对配音版的基本态度。实际上,《千与千寻》在内容质量上并不需要过多“硬核营销”,2018年重映的《龙猫》在重磅对手《海王》的压制下获得1.73亿票房,宫崎骏依然在中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本来以为会买不到票,结果全都放映的日本原版。”微博上这位网友的话中也透露出,中文配音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影院还是“很上道”,知道受众最想看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千与千寻》。

截止发稿时间,《千与千寻》已经斩获4324万票房,领跑大IP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4》近3000万元,而通过排片不难猜到中文配音版与原版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差别。



实际上不止《千与千寻》表现出“借明星配音进行宣发,但观众进入影院依然选择观看原音版电影”的现象,如今许多进口动画电影都在走着同一条路。

但这种营销手段仍表现出生生不息愈演愈烈的情况,这背后或许也有突破受众圈层的思考。


进口动画电影受众受限扩展儿童市场能否成票房突破口?

【话娱】(huayufunds)曾就“国产真人儿童片”的缺失进行梳理(年均产量达50部,总票房仅过千万,这个“六一档”没有国产真人儿童片),实际上儿童片不仅出现在这一个领域的缺乏,在动画片越来越趋向“成人动画”的当下,儿童市场的选择实际正在收窄。

2015年开始,曾经大量出产动画电影的迪士尼不断将一个又一个真人版动画搬上荧幕,《灰姑娘》、《美女与野兽》、《小飞象》、《阿拉丁》等90后少儿时代的记忆又成为陪伴他们成年的路阶,但真正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却在减少。

当字幕开始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配件时,人们可以更专心地沉浸在原版电影的世界,充斥着奇怪中文配音的译片成为老一辈人们的记忆。当前电影院一般会针对进口片增加原音版电影的排片量,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电影的门栏,尤其对儿童市场来说。昔日的动画电影变成大人的盛宴,而配音版是否能为隐藏在父母背后的儿童打开一扇窗?



从《千与千寻》的受众年龄占比可以看到,在长尾效应下,仍有超过三成的30岁以上的受众群体,而其中必然存在带着小朋友的家长们,对于他们来说,带孩子来看一场经典高分动画片是暑假期间不错的选择。相比选择日语版,为了更好地让孩子理解,大部分家长可能还是会考虑中文配音版。

综合近几年国内电影票房猛进的态势,10亿体量的中国电影已经层出不穷,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仅2018年中国票房超10亿的电影已经达到20余部。对比之下,以迪士尼为首的动画电影并没有消化庞大的中国市场,尤其是当《小飞象》、《阿拉丁》等几部高投入真人改编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票房不如预期时,进口动画电影已经遇到了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期。

动画电影逐渐向成人市场偏移对于其自身来说,忧喜参半:一方面扩大了受众范围,并直接指向了最具消费力的年轻群体;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电影根据受众偏移调整电影内容及主旨,成为所谓的“成人动画”,最终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于成人市场。一旦无法获得年轻人的欢心,动画电影要面对的就是票房的下落。以下是【话娱】(huayufunds)对2018年来部分动画电影及真人改编动画电影的票房梳理:


在此情况下,为儿童制作适宜的中文配音版,实际上是重新回归儿童市场,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儿童市场的表现。相信不少成年人在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小千为救父母在“油屋”工作时,说的还是一口普通话。

因为较少掌握话语权,儿童常常会被大数据忽略,我们甚至很难从大数据上找到直接的方式去贴合儿童市场,只能通过诱导30岁左右的受众来开拓,在此前提下,选择该市场认可的明星配合宣传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小王子》到《大侦探皮卡丘》再到《千与千寻》,都遵循着同样的思路,但这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呢?


明星配音成模式动画电影营销有没有其他的打开方法?

营销道路千万条,总有妙招会戳中受众的心。除了“三微一端”常规物料操作以外,如今电影营销的花样越来越多,但对于大部分动画电影来说,当下的营销模式还并不成熟,在看到不止一部真人改编动画电影的失败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电影营销模式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并不适用。

自互联网参与电影营销以来,仍然有几部动画电影在票房上获得成功,也许这些案例可以揭开动画电影营销的面纱。

2016年上映的《疯狂动物城》,取得15.3亿元,基本上是大部分进口动画电影的5-10倍。除了过硬的内容质量,该电影一上映,闪电树懒的动图就风靡社交圈,成为人手必备的神级表情包。看过这张树懒与王校长对比图的同学大概都想进电影院一探究竟。

实际上这与2018年电影《神奇动物在那里》同样营销出圈的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大量彩蛋,如《教父》中柯里昂与小老鼠的完美融合和在影片随处可见的被“恶搞”的名牌奢侈品。其实《疯狂动物城》也有不少动漫电影营销的常规操作,比如制作同款玩偶、线上线下整合式推广,但正因为其中有部分成功的营销手段,使这部电影在国内大获成功。

而2017年年末上映的《寻梦环游记》则走向了另一条路:将正面话题性营销做到极致。电影在互联网中用最大的声音讨论了爱与死亡的关系,向观众传达了一个“被世人遗忘才是最终极的死亡”的观点,它与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套路不同,而这种看似简单的营销最终为皮克斯贡献了12.12亿元的内地票房。



回头看近几年被动画电影不断搬出来的“借中文配音进行宣传”的手段,似乎并不奏效。《驯龙高手3》请到了“四大墙头”之一的刘昊然,并在电影最终章的前提下,也只拿到3.66亿元票房,并未超过第二部的4.17票房成绩。

在原片基础上添加中文版配音,实际上是对电影的二次创作,这种营销方式的背后是宣发方背负的一定风险,就像《千与千寻》中文配音版上线后网友所表达的不满。

营销如果不能为电影做加法,就要降低所有做减法的可能性。当然,如果能在保障质量的情况下,为儿童市场推出优质的配音版本,相信也会对电影起到加分的效果。

作者 / 卡拉羊

责编 / 张每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