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0,看过的不足1000人,娄烨的短片看哭了多少魔都人

贾樟柯曾经拍过一部短片叫《公共场所》,由于太过于写实,以至于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为什么看不下去,太真实了。电影的魅力在于给平凡的故事披上一件艺术化的外衣。而纪录片的意义则在于不仅剥去了这件外衣,而且连之前的也褪去了。于是,你看到的是在你所处的现实的基础上,更加真实的画面。你会感觉不愉悦,甚至有点愤怒。为什么要把这么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拍摄一点美的东西不好吗?

当你这样发问的时候,一部纪录片的意义就出来了。

有时候,你会觉的纪录片似乎与电影这个行业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当你看完了纪录片,你就会发现,原来,记录生活这种影像形式是多么的美好,甚至于很多时候,远比一部故事片或者是一部商业片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美好要好的多。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记录我们忽视的,或者是早已经忘记了的画面,提醒我们,在某一处,在某一个地方,在一个你想不到的,在一个你到不了的地方,还有很多人,还有很多生活。

这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是你会不会将纪录片与娄烨导演联系到一起。你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娄烨在你的心中就如同在很多很多人的心中是一样的,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艺片导演,他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讲一个非常曲折的故事。显然讲故事就已经对于电影的本源进行了诠释。讲故事不是记录故事,所以说记录故事,或许应该在娄烨导演这里打一个问号。娄烨能拍纪录片吗?

回答一下吧,能,而且不俗。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部纪录片,就是一部娄烨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影片叫做《在上海》。这是娄烨导演早年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你即使不去看影片工作者名单,也能认出这是一部娄烨导演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看到这里的熟悉娄烨导演的朋友们就会明白,我一定再说那个。哪个?当然是那个,当然是“手持+摇摆”。

没错,这就是娄烨的风格,这也是一种真实的记录风。在这样晃动的镜头下,如果你能掩住内心的“汹涌澎湃”,你就会发现自己看了一个很好的作品。然后之前的那些不适感全部烟消云散。回过头来你会重新审视这位导演。娄烨作为一个导演来说,真心不赖。这部纪录片也真的不赖。

本片主要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现实中的上海众生相。片中既有繁华的街道,又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既有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又有外滩渔船上,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着的渔民;孩子们是快乐的,人群是傲然的,面对着镜头的小姑娘也会有一脸茫然,冷峻上海同样也有着来自于外乡的笑颜。

人群对待镜头,很多时候都是防备的,但是也有热情洋溢的笑脸凑上来看。冷漠的脸庞似乎是人们面对陌生人最正常的反应。所以片中也有着举拳相向的人。夜幕下的上海,灯红酒绿。黄昏中的渔船上我们也能看到不雅的一幕。这些真实的,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华丽格格不入的画面,不断地在片中交织着。就如同导演在片中所言。他只是想告诉大家,上海这个神奇的地方,既有高山流水,同样的,也能下里巴人。

众所周知,贾樟柯导演早年间的影片中,写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公共场所》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写实,这种写实将我们之前对于现代社会建立起来的认知一下子砸碎了。贾樟柯导演对于画面的寻觅,很大程度上到了极致的程度,他准确的发掘了那些我们自己试图与之划清界限的地域,然后用影像将他们完整的刻录了出来。娄烨导演也是同样的目的,不过在他的这部影片当中,似乎更加的温和。他没有一味的挖掘上海的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角落,他也会显现出来上海的繁华。他没有告诉给我们,什么一定是什么,只不过是将这个选择题抛给了观众。每一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上海。你不对,你也对。

这一点,就如同片中的后面,两个被拍摄者恼羞成怒的追打娄烨,摇曳的画面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娄烨可能真的被追打了,但同时我们冷静下来或许也会思考。这也许是导演自己设置的一幕。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镜头中的那些冷漠的温和,和那些热切地暴力。是啊,或许这本来就没有对错。有的只就是记录,一种单纯的如亲历者一样的记录。

娄烨给了你娄烨的眼睛,如果你没有只是发现观众的话,或许能看到这个城市的伤痕。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