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母亲》:三个实验解读“圣母养成记”背后的思考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也从未停止对未来的幻想。因此无论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电影,都有着相当独特的魅力。

而科幻电影从默片时代的《月球旅行记》,到里程碑式的《2001漫游太空》,再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科幻电影市场一片繁荣。科幻早已渗透整个电影行当,并对其影响深远。

科幻电影饱含着人们对未知和未来的思考。有关时间维度,有关异形生命,有关基因重组,有关智能科技,甚至有关自然灾难或是人类末世等等。题材的多样性更是满足了不同人的观影需求。

然而在今年已然过半的时间里,较为纯粹的科幻题材电影并不是很多,前不久重启的外星人喜剧电影《黑衣人:全球追击》口碑扑街,怪兽电影宇宙的《哥斯拉2:怪兽之王》则表现一般。

要说更具话题性的作品还要追溯到内地春节档最大的赢家——《流浪地球》。即便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并不完美。但它对内地科幻电影先驱式的贡献,却是不可否定的,名副其实的开创了内地的“科幻电影元年”。相信它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电影人去创作出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

但就现阶段而言,美式的科幻电影仍旧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今年一部由网飞出品,名声不显的小成本科幻电影,着实不凡,其中更是蕴含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议题,值得一观。

《吾乃母亲》

喜欢追美剧的朋友,一定对网飞Netflix这个名字相当的熟悉。《纸牌屋》、《黑镜》、《超感猎杀》等不少的高分美剧皆是由其出品的。而脑洞超大的《爱,死亡和机器人》更是在几个月前刷爆社交圈。

除了投资剧集,近年来“不务正业”网飞还经常去逐梦电影圈。从最初的《无境之兽》,威尔史密斯的《光灵》,到斩获奥斯卡的《罗马》。网飞跌跌撞撞的一路走来,也算留下了不少的痕迹。

影片《吾乃母亲》,剧本出自好莱坞业内口碑不凡的黑名单网站,背后还有个神神叨叨爱挖坑的网飞,注定这部影片将会拍出自己的个性。

由于影片制作成本较低,在观感和整片流畅度上都有着一定的瑕疵,但好在其完整保留下来的内核,让影片有着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这部人类末世与机器人题材的电影,掺杂了诸如人性、人伦和人权的思考与讨论,下面就用三个知名的思想或实验去解读。

人性与图灵测试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处庇佑所,一位机器人母亲将基地储存的一颗人类胚胎培养成人。此时人类已然绝灭,而机器人的任务似乎是在灭绝事件发生后,重新培育出人类,以延续文明的火种。

这种设定在科幻电影中并不少见,例如《流浪地球》的领航员空间站中就储存着地球物种的基因库,以及全部的人类文明。它既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人类在种族延续与个体生存中做出的最终选择。而影片中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那一个中断后重生的文明呢?一个由机器人延续下来的文明还是不是“人的文明”呢?一个由机器人培育出来的人还是否具有“人性”呢?《吾乃母亲》从开片就抛下一个重磅问题。

图灵测试由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科学家图灵提出。其目的是测试计算机是否能拥有“人类智能”。测试将人类与机器隔离,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问,观察参与测试的人能否判断出对面是一台机器而并非人类。

图灵预测随着科技与智能领域的进步,人工智能的拟人度将越来越高。图灵测试的通过率也会越来越高。

那么最终当机器人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机器人又能否通过大数据产生同于人的“人性”和“自我”呢?在《机械姬》、《升级》等电影中,就有着关于产生自我后人工智能“叛逃”的描绘。

影片中,机器人发出与人类母亲同样的慈祥声音,用近乎和人类无二的动作与行为养育着女孩,只有其冰冷的机械身躯,似乎不断的诉说着它的事实与真相。

机器人能否具有人性,图灵测试没能得出最终的答案,而影片中的机器人母亲则仍旧被数据与规则所束缚,做着非一即二的“正确”选择。正如影片中机器母亲对女孩说的“你见我做过错误的事么”。但正是这点,让它与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人类相较,有了最本质的区别,机器人与生而为人的我们相比,缺少最重要的一点——人性。

人伦与电车难题

即便影片中机器人母亲的行为源于拟人,模仿的再逼真最终还是没有灵魂的机器。但它的任务确是培育人类,因此,不具备人性的她,仍旧试图培养出具有人伦观念的“女儿”。

在机器人母亲对女孩的一次考试中,提出过一个抉择问题。“你是一位医生,一位新病人可以被治愈,但需要其他五位将死之人的器官。但他的器官与其他五人同样匹配,也就是说,放弃新病人可以拯救五条生命。你将作出怎样的抉择”。

这是一个翻版的电车难题,它是伦理上著名的思想实验。其大致是,一个疯子,将无辜的人绑在分叉的铁路上,其中一条上五人,另一条上一人。你掌握可以改变火车轨迹的拉杆,不拉火车将驶向五人,拉动火车将驶向一人,你将如何去做?

是否应该牺牲少数人而拯救多数人呢?每个生命是否都由其价值,每个生命又是否等价?结果无论怎样的选择,似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道德审判,而作为人类的我们似乎又经常需要在这样两难中作出抉择。

机器人养育的女孩给出了她的答案:“他们是好还是坏?这其中有没有我认识的人呢?”这是一个令人松了口气的回答。还好机器人的培育下,女孩仍旧具有属于人类特质的“人性”,她并没有给出类似于机器母亲那样直截了当的答案。

在面临此类抉择时,人通常不会冷漠的直接去看那个一或是五的数字,而是去尝试并思考更多源于内心的答案。人有这复杂的思绪和情感,不是完美圣人,正是由于不同性格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面对哪怕同样的问题,依旧可能作出的不同抉择,才让这个人类文明主导的世界如此的绚丽多彩。

机器人却由于时刻进行着不含人性的抉择,令人不寒而栗。在影片后半段,观众会发现,真正导致人类灭绝的,正是女孩眼前的机器人母亲,而原因却是人类赋予它的任务,“珍视人类的生命胜于一切”。

但正是这样一个“崇高而又伟大”的使命,让它做出了最为恐怖的抉择。当它观测到了人类的堕落和越来越多自我毁灭式人性的出现,它决定洗清这个世界,然后制造出更具“道德”的人和一个属于新人类的新世界。

“珍视生命”的它,可以轻易的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却不用背负人类做出艰难抉择后的自我谴责。它只会认为自己洗清了人类的劣根性,而不需要任何的反思。因为它最终还是没有人类心中的那份伦理道德。

人权与盒子理论

最终女孩通过了机器人母亲的测试与考验,成长为被它认可初代人类母亲,她将肩负起人类重生的使命。而没有沦落成前两个实验体那样悲惨的命运。

但机器人母亲将责任交给女孩后,只是亲手损毁了自己的一个躯壳,它仍旧无处不在。掌控着这个世界的最高武力,甚至可以时刻监视着庇佑所中的人类是否按照它计划的那般成长。

盒子理论是一个由科幻诞生出来的新奇世界观。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研制出了一台能够自我演化的超级电脑,其中的物种逐渐进化,以至于有能力制作出同样性能的超级电脑,用于去观察另一个更深的世界。但此时的他们却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存在于另一个文明的电脑中的数据。

那么反推下来,我们又怎么能确认自己身处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呢?

例如,经典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世界观,正是盒子理论与缸中之脑相结合的设定。影片中,人类科技发达,但最终却沦为自己制造出的科技怪物的养分,被圈养在一个时刻受到监控的虚拟世界中。

而影片《吾乃母亲》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以观测的“盒子”。机器人毁灭了旧的人类文明,并亲手造就了一个新的人类文明,同时自己可以时刻的去观察、监督甚至掌控。

那么一个被“系统规则”压制下的文明,究竟会怎样演化呢?此中生活的人类是否算得上自由,又有没有所谓的人权呢?当这个新文明在发生偏移时会不会被冰冷的机器人再次推翻重塑?

即便没有偏移,那这批拥有人性,有更具有道德的人,又是否会选择反抗头上的这把利剑呢?电影中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反而是用颇具宗教意味的片尾作结,似是而非,颇有韵味。

结语

作为一部满是硬核问题的科幻电影,却在细节上加入了许多宗教神话式的隐喻。机器人母亲多次提到“人类道德”,而最终选择洗清人类,这种方式于旧约中记载上帝洗涤罪恶的那场大洪水相似。

最终在它的教育下,一位没有人类劣根性,“合格”的人类母亲被养成。而她的任务是将庇佑所中剩余的数以万计的胚胎养育成人,但作为母亲的她将仍然具有“童贞”。其代表着“受神圣感应而孕”的圣母玛利亚,即便诞下耶稣却无染原罪。

那么,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位脱离人性的机器人母亲,其对应的自然是造物主与至高神耶和华。

影片融汇诸多元素,在影片设定与细节展示上皆有值得深思之处。即便因资金不足而卖相一般,却仍有着不俗的心意与表现力。

作为一部末世题材的科幻电影,却尽是对于“人”的思考。而其中所提及的,机器人是否能够具有“人性”,面对“电车难题”应怎样抉择,如身处“盒子”究竟该不该反抗,这将是它留个每个人的问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