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9A式主战坦克的一点解读 (下)

讲完99A自身的改进,再来和世界一流的主战坦克横向比较一下。99A出现后,世界现役主战坦克排行榜比较公认的三强是M1A2 SEP、豹二A6和99A。豹二A7只是城市作战增强性,增强了侧后方的全向防护,三大主要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未大规模入役,所以不做考虑。


仅仅在十年前,M1A2和豹二A6无论是对中国军队、坦克设计师还是军迷来说,都是两个令人高山仰止的传说,如今却已经平起平坐了。

再早些年,北方苏联红军的滚滚T-72洪流对我军来说简直就是无解的噩梦。而如今在俄罗斯参加坦克大赛的96A(部分使用99二期改技术的96改型,二代半坦克)和T-72最新型号同场竞技,96A已经准确命中靶标开往下一个靶位了,T-72还没完成瞄准作业,一炮未放呢。中国坦克的进步是巨大而且迅速的。


其它主战坦克和前三名比起来三大性能都不太均衡,各有比较明显的短板,只能归入二流行列。



那么来看看前三强到底谁更出类拔萃吧:


三型坦克的发动机都是1500马力。99A的车重估计值为55-58吨,单位功率约27马力/吨。M1A2 SEP为63.2吨(很多地方写为69吨,实为美式短吨,等于0.9公吨),单位功率23.6马力/吨。豹二A6为62.5吨,单位功率24.2马力/吨。99A的最大公路时速达到80公里,最大越野时速60公里,M1A2 SEP为68公里/48公里,豹2A6为68公里/55公里。机动性的排序为99A > 豹二A6 > M1A2 SEP,99A傲视群雄,全球第一。


这张豹二A4雪地越野的动画曾经让多少中国军迷赞叹不已,如今我们做得更好!

99A和豹二A6都使用柴油发动机,而且同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可靠性高,耗油量低,环境适应性好。M1A2的燃气轮机启动快、噪音低,除此以外对于最新型的柴油发动机没有明显优势,而劣势则比较多,对空气净化要求很高、耗油量极大,只适合美军那种开足马力狂奔的攻势战术,在防守时怠速运转条件下几小时内就会耗光燃油。

99A发动机各项指标已经全面超越MTU同类产品,主要的不足之处是可靠性还不够高,达不到西方三代坦克的平均故障间隔里程标准,发动机寿命500小时比MTU的近千小时还有不足。毛明总师的原话:“问题集中在漏油漏水、插头松动上。我们的目标是到2017年实现可靠性大幅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和材料成分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战略机密,美国就从来没公开过M1系列型号装甲的具体数据和结构。普通媒体或者军事爱好者的分析出入相差很大,仅具参考价值,不是客观实际参数。

一般认为,M1A2 SEP升级为第三代贫铀装甲,车体和炮塔装甲厚度分别相当于590毫米和950毫米RHA。豹二A6也采用第三代复合装甲,车体和炮塔厚度分别为620毫米和940毫米RHA。而99A披挂附加反应装甲后,据估计分别达到了车体800毫米炮塔1200毫米RHA的水平,而且特别强化了顶部的装甲,整体防护性比前两者要高出一个台阶,达到全球第一。再看看日本最重的90式主战坦克,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仅相当于500毫米和560毫米厚RHA,99A超出近一倍。

以上为2015年时的媒体分析,综合了防穿和防破的数据得出一个估计等效装甲厚度值。因为穿甲机理不同,同样成分/厚度的装甲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能力要低于抵御破甲弹的能力。上图中的装甲厚度参数则是我根据各种公开文章、报道、资料选择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数据推测出来的,将防穿和防破的性能分别列出。仅供参考,千万不用当真、较真

当然以上装甲厚度的分析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不少照片和实际使用效果可以证明。


这是一张网上比较著名的99A“裸照”,卸下炮塔前部、侧面和顶部所有附加装甲后,露出了里面的主装甲。有网友通过与已知各种尺寸数据的平板车对比,测算出99A的负重轮直径在750毫米左右。从这张图上可以估算出,楔形装甲尖部至炮手观瞄装置前装甲底板的厚度在1100毫米左右,如果再加上外表100毫米厚的反应装甲,总厚度超过1200毫米。也就是说即使只使用均质装甲,也已经达到了1100毫米以上的防护水平,这个厚度绝对是空前的。


99A的生产车间,焊工正在进行焊接作业,可见基础装甲就是楔形

虽然和豹二A6一样炮塔前部都采用了楔形装甲,99A在反应装甲之下的楔形部分是实打实的实心复合装甲,而豹二的楔形部位是空心的,防护效果差距惊人。99二代改也是空心的楔形前装甲,但外面披挂有较厚的附加反应装甲,绝不只是豹二A6的两层30毫米厚的薄皮。


上图前五张是豹二A6楔形首装甲拆卸后的样子,可以看到后面的主装甲其实和A5之前各型的垂直装甲是一样的。增加的楔形部分内部是空心的,外壳是相当薄的装甲板,也没有附加装甲。内部还增加了两片装甲,只能起到提前引爆破甲弹的作用,对脱壳穿甲弹并没有显著的防护效果。难怪该结构曝光后,军迷笑称豹二系列多年来都是在裸奔。

实际上德国的复合装甲技术并不是特别强,豹二A0-A3采用间隙式复合装甲,A4开始采用陶瓷复合装甲,脱壳穿甲弹的防御能力仅在450毫米左右。直到和瑞典合作研发Strv.122时联合研制出新型复合装甲,德国才第一次拥有了接近挑战者以及M1A1HA的防护能力。A6继续改进了复合装甲技术,采用钨合金陶瓷复合装甲,大约是防穿甲弹650毫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豹二系列并没有像坊间广为流传的那样装备过猴版的乔巴姆装甲。



在叙利亚有超过10俩土耳其装备的豹2A4被ISIS武装击毁,上图车内弹药殉爆,下图更是炮塔掀翻,几乎拆为零件。土耳其的豹2A4可是二手购买的德国国防军原装货。

顺便看看“勒克莱尔”,本来法国的装甲技术就逊于英国和德国,看着外廓庞大的炮塔装甲,里面居然是空心的储物架。当然勒克莱尔号称是世界上首款采用模块化装甲的主战坦克,战时可以在这个空间安装附加装甲,但从照片结构上实在还是很单薄的。


再来看M1系列。M1A1投产于1985年,主装甲对穿甲弹的防护水平只相当于400毫米RHA,美国深感无力对抗T-72,于是在1988年装备了安装贫铀装甲的M1A1 HA,其防护力为600毫米。

1993年入役的M1A2大部分由M1升级而来,又增加了4.5吨的贫铀装甲。1999年出现了最新型的M1A2 SEP,换装第三代贫铀装甲,防护力约为700毫米。

M1的装甲技术来自英国的乔巴姆装甲,贫铀装甲并不是整块的铀板,而是用贫铀作为网状结构约束陶瓷装甲块制成复合装甲,贫铀部分就是一副骨架。

多年来美军一直在对M1系列坦克进行改进,但更新的主要是电子信息系统,装甲的改进很有限。所以M1A2 SEP的主装甲基本上还停留在十年以前水平,只是增加了瓦片状的附加装甲以对付阿富汗、伊拉克等战场猖獗的RPG类破甲型弹药。


M1A2 SEP V3 Tier 9

虽然前三名里只有M1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它的作战对象都是伊拉克猴版T-72一级的,实战中从来没遇到过世界排名前十的坦克,因此被美军宣传系统无限夸大的强悍性能并不代表它的真实水平。

2015年内伊拉克装备的M1A1已经损失了超过百辆,被ISIS击穿前装甲甚至掀翻炮塔的战例也比比皆是。连沙特最新的M1A2 SEP在也门也被胡塞武装的俄制反坦克导弹击毁,当然出口型的M1A2 SEP肯定没安装美军自用的贫铀装甲,但从中也可以看出M1系列的装甲防护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靠。


在也门被70年代产俄制AT-4反坦克导弹(破甲能力460毫米)击毁的沙特M1A2



在伊拉克被库尔德武装发射的中国产红箭-8反坦克导弹击毁的M1A1

综上所述,防护力的排名应是99A > M1A2 SEP > 豹二A6。

99式前几代的主炮均源自俄罗斯T-72系列的2a46型,但经过不断改进,该炮的炮口动能比T-80装备的2a46m-1型坦克炮提高近45%,比“豹”2A5和M1A1/A2坦克上的Rh120-L44 44倍口径120毫米坦克炮高近30%。

豹二A6升级为55倍口径的Rh120-L55,长度从5.28米增至6.6米,配用MD53型钨合金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为1,750米/秒,最大实验穿深超过900毫米RHA,实际2000米距离穿甲能力为680毫米RHA。

M1A2 SEP的主炮并未升级,和M1A2一样为M256型(Rh120-L44的简化版),它只有44倍口径,但使用M829A3型贫铀穿甲弹,最大实验穿深达到过1000毫米RHA,实际2000米距离穿甲能力约为810毫米RHA。

再把日本的90式拿来参照一下,同样是Rh120-L44主炮,但日本只有老旧的德制MD43型穿甲彈,实验穿深仅为650毫米。


99二期改补充穿甲弹,为分装弹药,左边两名坦克兵手中抱的就是分装药筒。继续使用分装弹药而不是西方的整装弹药,一方面是为了兼顾体型较小的96式坦克,另一方面是继续使用大幅度改进过的俄式圆盘自动装弹机。

99A主炮为48倍口径,但是125毫米口径,药室容积比120毫米炮大,据说使用第三代特种合金穿甲弹(实际为贫铀穿甲弹)初速可达1940米/秒,实验穿深达到1000-1200毫米RHA,实际2000米距离穿甲能力约为850毫米RHA。中德两国最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都采用了密度不均匀、具有自锐效应的钨合金冶炼技术,在弹芯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穿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