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笔下的水墨人物

《杜甫》

虽然知道,这幅画已经被大家“玩儿坏”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从来不知道,这幅画原先的作者——蒋兆和,是一位多么令人尊敬的绘画大师!

留名千古——《流民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穷困潦倒的蒋兆和居于北平,靠画像维持生活和创作。侵略者横行霸道的行径,激起了画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愤之情,经过长期酝酿,1942年,他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完成了《流民图》。




蒋兆和 《流民图》

在这14米长、2米高的巨幅上,上百名人物栩栩如生,他们因战争流离失所、因饥饿奄奄一息、因骨肉分离哭天抢地……嚎啕、呻吟、悲慨、呐喊,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炸开,面对这样的“悲惨世界”,任何人都难以平静!

在这幅画出世之时,蒋兆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而是手持武器、不屈压迫的战斗者!真切情感、铮铮宣言,是他作为一个画家最令人敬佩之处!

蒋兆和因这幅画名垂千古,这幅画却命途多舛。

1943年,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之后,便遭日本宪兵队禁展。1944年初夏,在上海法租界展出后以借阅为名遭变相没收,几年没有下落。后被找到时因霉烂仅存半卷。

此后辗转日本、苏联,均引起轰动,回国后,依然面对了诸多批判,险些被销毁。这样一幅发人深省、有着深刻意义的作品,在哪个动荡的时代,委实没有得到与它价值相匹配的对待,令人可惜

我以笔为矛,直面痛苦与感动

蒋兆和,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但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尊敬蒋兆和大师,只能说,除了技法上的娴熟与入木三分,蒋兆和的画笔,画出了作为一个人,最深刻的感动于怜悯,最凄苦的同情与感受,最直白的真挚与淳朴,他表达除了人所拥有的共通语言,那就是情感!

在蒋兆和的眼中,我们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好奇与关怀,我们也可以看到,唯有真切的情感的感受与表述,一幅画,才能看到其神韵所在!

以白描加皴的手法表现唐代诗圣的孤寂傲骨,通过脸部表情揭示诗圣忧国忧民、压抑无奈的心境,画中人物衣纹极为概括,寥寥数笔,线条刚韧劲健,转折分明,更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伟岸身躯及人物脸部的复杂情绪。

《卖花生》

黝黑的皮肤,臃肿的衣服,偏向于蜷缩的姿态,茫然的眼神,似乎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位大爷,正在愁着该如何衣食无忧?

《与阿Q像》

蒋兆和把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和西洋画的素描、解剖等技法知识融合起来,运用到水墨写意的人物画创作中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与阿Q像》是他的中国人物画中的佳作,使鲁迅塑造的小说人物,在他的笔下得以再现,神形逼真,流浪雇农的沧桑悲苦跃然纸上。

《关夫人像》

“关夫人”即关颂韬先生之妻。关颂韬,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之一,30年代初,是中国最早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多年来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为中国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幅画虽然将人物对象作半身描绘,但很明显将人物的头部作为全画的焦点重点刻画,依照人头部生理结构的起伏,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的变化,将人物在光线下的明暗转换刻画的细致入微。同时,画家亦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例如人物眼睛里的高光以及嘴角线条、墨色的微妙变化,表达得非常传神。

《未来之空中堡垒》

小孩的眼神是画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一个好奇而且顽皮的小孩,通过他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到画者对后代的期待与关爱。

《琴音悠悠 我心缈緲》

画中的主人公蒋风之是国乐名家,被誉为近代胡琴演奏大师。蒋兆和先生早期在北平的交友圈子中,与蒋风之及其时在协和医院画解剖图、兼任医学摄影的蒋汉澄交谊甚笃,那时人们称之为“三蒋”。画虽无声,但画中人的神情刻画,记述的却是家国的哀伤乐曲,弦外之音,画作有声。

《老乞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社会的美好至今未得实现,仍然有人过着没有尊严、衣食落魄的生活,面对生活,每个人不得不坚强。画中老乞妇,紧紧拿着饭碗,嘴唇紧抿,眼神倔强,略带警惕,我们不得不感叹,为了构建更好的社会,我们做了多少?!

《屈原像》

《卖子图》


《战后余生》


《拄杖老人》


《迷途的羔羊》


《执扇人像》


《少女》


《天趣图》


蒋兆和自画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