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名医张简斋:曾用三剂中药调好宋美龄胃病

1950年5月,在香港九龙皇后大道上,一家中医门诊部内设起了灵堂。此后几日,前来吊唁的人士络绎不绝,以致港英政府专门派出20余名警察维持秩序。出殡当天,着素衣送别者达万人,轰动整个香港。丧事举办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来唁电。蒋介石、于右任等国民党政要或发来唁电,或致送挽幛。人们不禁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个拥有怎样显赫身份的人?而实际上,这位逝者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中医。他,就是“金陵四大名医”之一的张简斋。

◇防治瘟疫 一战成名◇

张简斋祖籍安徽桐城,1880年出生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鞍辔坊,家中三代行医。张简斋自幼右脚微跛、其貌不扬,但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从小就阅读大量典籍,积累了相当的古文功底。在此基础上,又阅读《伤寒论》《神农百草经》等中医名著。同时,又随父亲行医,吸收家学传统。因此,张简斋年纪轻轻便能将各家医派所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特点。但是,此时的南京中医界高手如林,以“三卿一石”为代表的前辈名家正处于事业鼎盛期。张简斋一直无法出人头地。直到45岁那年, 一个机会让他脱颖而出、一战成名。

1925年春夏之交,南京地区瘟疫流行,每日死亡过百人。鼓楼医院的几位西医应邀参与防治,上海、苏州等地也有几位美国医生前来助阵,但效果均不佳。当时在南京主政的北洋军阀孙传芳不知所措,只有下令通过发放救济金安定人心,同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环境消毒。

当时,南京的几位名中医也参加防治工作。根据惯常的经验,他们都采用清凉方剂应对,但也未奏效,疫情日益严峻。张简斋自告奋勇,加入防治工作。他另辟蹊径,采用辛温宣发的小柴胡配成汤剂,病人服下后疗效显著。社会各界人士大为震动,对张简斋刮目相看。不久,各界紧急筹措资金,购买大量原材料,并统一由张简斋监督,熬制汤剂。泰和生号等10余家中药店加班加点,配制汤剂。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大批市民恢复健康。

◇施诊治病 誉传四方◇

此后不久,张简斋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城内人口激增,求医问诊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达官贵人们纷纷迁来居住,有的也成为张简斋的常客,并因此使他的名声广为传播。如1933年4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邀请张简斋诊治。张简斋搭脉后开出方子,林森服了两剂便痊愈。林森随后手书“当代医宗”四字相赠。宋美龄、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程潜等国民党要人也都曾请他诊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简斋为宋美龄治疗胃病的故事。宋美龄早年在美国读书时就得了胃病,因为保养得好,多年未发作。但随着抗战的爆发,宋美龄在战争环境下难免紧张,结果在1941年夏天旧病复发。这次复发来势汹汹,所有医官用尽一切方法,都不见起色。蒋介石又命人将社会上所有著名的西医都请来,病情依然没有好转。此时,有人提议不妨试试中医。宋美龄自幼生活西化,从未接触过中医。虽然心中将信将疑,但也只有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同意试试。恰好蒋介石身边一位侍从的家眷刚刚被张简斋治愈,这位侍从便推荐了张简斋。在官员的陪同下,张简斋来到宋美龄的住处。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发现宋的胃病比较罕见,并不像一般胃病那样疼痛难忍,而是无法进食,并伴有咳嗽,偶尔在痰中还有脓血。他据此断定宋美龄得的是胃瘫,一旦成脓将更难医治。于是,张简斋便开出桃仁、薏米、冬瓜仁等材料,制成“千金苇茎汤”。宋美龄喝了三剂后,咳嗽与痰中的脓血便不见了。张简斋再以薏仁、丹皮、甘草等开出一副方子,宋美龄又喝了几剂后,便逐渐痊愈了。此后,直到她在2003年以105岁高龄去世,胃病都未再发作。

随着名气的增加,张简斋的业务也更加繁忙,但他还同时坚持为普通民众施诊。即使有事需外出,张简斋也叮嘱助手,如遇贫苦老弱者上门,务必接诊,且尽量少收甚至不收诊费。而他的诊费也往往只有别家的一半,对家境特别贫寒者则免费诊治并送药。在为达官贵人诊病时,患者往往车接车送。但如果同时有平民百姓邀请,张简斋在路过患者住处时,必定要求停车诊治。由于名声在外,每日接诊一二百人已是“家常便饭”。而为了尽可能解决更多病人的痛苦,他常常中午开诊,直到半夜才休息。在诊病时,则坐于一书案前,书案左右坐两位病人,书案对面坐两名学生负责写处方。据传,其常常左右两手同时为两位病人搭脉,再向两名学生口述处方,甚至最快时可同时为4人诊治,即左右两手搭脉,口述前两位病人的处方,且手到病知、药到病除,这让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发展中医 平淡为人◇

1929年2月,社会上出现一场“去中医化”运动,国民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废止中医的提案。张简斋与张栋梁、随翰英等南京当地的名中医积极奔走,联络上海、北平等地同行进行游行抗议。同时,又利用自己与政界的特殊关系,向于右任、张继等人求助,最终迫使政府收回决定,使中医得以存活。事件过后,国民政府于1931年3月17日成立中央国医馆这一半官方机构,以安抚业界情绪。张简斋积极参与国医馆的筹建,并在1935年当选第二届理事,同时还担任南京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由于担心中医后继无人,他在此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及自身影响力,积极开展中医教育,培育新人。当时受政策限制,中医学校必须一律改名“传习所”,且政府也不创办公立的中医学校。张简斋等人在无款、无地、无教材的条件下创办国医传习所。张简斋牵头组织编写教材,总计15本,不但令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也及时总结了宝贵的行业经验。所有课程均由名家亲自面授,张简斋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讲授“时症”课。抗战爆发后,传习所毁于战火。但张简斋却矢志不渝,抗战一胜利便积极筹备恢复传习所。在他的努力下,传习所培养出青年中医百余人,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力量。

虽然名声如此之大,但张简斋却坚持平淡、低调的做人原则。1948年,国民政府曾经想授予他“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等职,被他拒绝。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南京谈判,张简斋曾为董必武治疗老年哮喘。1947年冬,周恩来从南京撤回延安时,还特地到张简斋寓所道别,感谢他的无私帮助。(顾亚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