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董卓:东汉版“权利的游戏”当中顶级玩家

①血火同源:何进vs蹇硕

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在京都洛阳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呢?灵帝刘宏在南宫嘉德殿驾崩。他有两个儿子,刘辩和刘协。(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刘协是王美人所生。)

刘辩曾被送至道人史子眇家去抚养,被称为“史候”,刘协则被董太后亲自抚养,被称为“董候”。

灵帝生前,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我认为,他有两个原因:

1. 他不喜欢刘辩,认为辩轻佻无威仪,不能为人主。(帝以辩无威仪,不能为人主。)

2. 当时何进为大将军,掌握着兵权。(进又居重权。)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灵帝喜欢刘协,在他病势沉重的时候,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蹇硕为人健壮,有武略,深得灵帝信任。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上军校尉”并任命为元帅,由他统领其他七个校尉。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八月设立的,据《资治通鉴》载;这个七个校尉分别是: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西园是当初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的地方。设置西园八校尉的目的是为了制约大将军何进的军权,害怕大将军何进趁机夺权。

汉灵帝

蹇硕受灵帝托孤之重,想让刘协当上皇帝。

由于畏忌何进,决定先杀何进在立刘协,其手下司马潘隐同何进有旧,在迎接他的时候以眼神示意,何进声称有病,不在进宫。因此,此次未能杀掉何进。

(欲先诛何进而立协,使人迎进,欲与计事;进即驾往。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这一次刺杀的失败,何进仗恃手中有兵抢先一步立了刘辩,史称“汉少帝”改年号为光熹,大赦天下。当时的刘辩只有十四岁,尊称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她主持朝政。封刘协为渤海王,当时他只有九岁。何进与袁隗共同管理尚书事务。

(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勃海王。协年九岁。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资治通鉴》)

《后汉书》跟《资治通鉴》的记载也差不多;载:

“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潘隐的告密,蹇硕能不能杀掉何进?

我认为,是非常有可能的。

《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提到何进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吃惊,《后汉书》说法是:“进惊”《资治通鉴》说法是:“大惊”都突出了何进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慌失色。

此时何进已经掌控朝政大权,听从袁绍的建议任用何顒、荀攸、郑泰这些谋略之士。将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心腹。同时,又憎恨蹇硕谋害自己,想秘密计划将他杀死。

刘辩即位后,蹇硕内心焦虑不安,就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人写信。信的内容是:

“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闭上阁,急捕诛之。”

令蹇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当中有位名叫郭胜的中常侍,与何进是同郡人,何太后和何进现在能有尊贵地位,此人功不可没。郭胜就与赵忠等人商议之后,拒绝了蹇硕的提议,又将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

于是,何进就派黄门逮捕蹇硕,将其处死。其部下士兵均归何进统领。

这也是蹇硕遭受的第二个属下背叛,从潘隐和郭胜告密这两件事来看,可以突出两点:

1.蹇硕一生用人不明,屡次被属下出卖。

2. 说明蹇硕才能低劣,没有御下之能,汉灵帝用蹇硕为西园元帅,也是趣味相投。

这里,浅谈一下外戚,所谓“外戚”便是皇帝的妻族与母族,有别于内戚,即兄族,叔族。


②听我怒吼:何进vs董重

解决掉蹇硕以后,又有一个人出来与何进争夺权力,这人就是董重。

董重,是灵帝生母董太后的侄子,曾任骠骑将军。

当时,董太后每次出来干涉朝政,都被何太后加以阻止,这让董太后十分愤怒。

董太后就以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的命令来借此威胁何太后,何太后就将此事告知了何进,何进得知后,在中平六年五月,将董重逮捕,免除他的职务。

不久,董重自杀。

六月,董太后因忧思、惊吓过度而突然暴毙。

董太后

我们从何太后每次要阻拦董太后干涉朝政的事例看,可以得知两人关系很不好。《后汉书皇后纪》还提到,董太后曾经多次劝说汉灵帝以刘协为太子,何太后因此就非常怨恨她。

(初,后自养皇子协,数劝帝立为太子,而何皇后恨之。)

董太后一死,民间百姓都认为是被何氏所害,自此,“民间由是不附何氏。”

同年七月,改封刘协为陈留王。勃海郡在今河北沧州,陈留郡在开封。


③高如荣耀:何进vs十二常侍

八月,何进准备将宦官集团一举消灭,当时的宦官集团以十二常侍为首。

即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个宦官。

(演义为十常侍,即张让、赵忠、段珪、夏恽、郭胜、曹节、蹇硕、候览、封谞、程矿。)

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厉害。范晔就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官列传》。

何进的这份提议,遭到了何太后、舞阳君(何太后之母)和其弟何苗强烈反对。

何太后就说:“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

何苗也说:“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

何进一家为何会反对杀宦官?我认为,原因有二:

1. 受过宦官好处

东汉皇后,大多是世家豪族出身,只有少数几家出身寒贱。何后就是一家,何后得入宫,并爬到皇后宝座,多得力于宦官的帮助。

2.宦官救过何太后的命

光和四年,汉灵帝的妃子王荣生下皇子刘协,何太后对此非常忌恨,于是派人用毒酒毒杀王荣。汉灵帝大怒,想要废黜何氏,宦官们坚决劝阻才得罢休。

何进一看家人都特别反对,这事就不好办了,变得犹犹豫豫,久不能决。

这也是他的处事风格,《后汉书》说他“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袁绍一看何进犹豫不决,又为他出主意,多多召集四方猛将和诸多豪杰,同时引兵进入京城,借此来威胁太后。

这里的“猛将”指的是董卓。

董卓

不得不说,袁绍的这个“主意”,实在是很愚蠢,当时曹操就听到这个消息后,闻而笑曰:

“宦者之官,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中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曹操认为,除掉宦官不用费那么大力气,只用一个狱吏就能解决,何必要召集外来的人马。

在当时条件下,诛杀宦官的确不需要外力;侍御史郑泰也反对,他认为“董卓此人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将会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会危害朝廷。

何进不接受这样的意见,还是听从袁绍的建议,召董卓入京。宦官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假借太后之召将何进邀请到尚书省的阁楼,对他说:

“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宦官们的这番话让何进无言以对,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东汉末年贪污腐败又何止宦官,满朝文武忠清者又有谁?

于是,宦官杀掉何进于嘉德殿前,并发以诏书:“太尉樊陵为司隶校附,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当时的尚书看到这份诏书后,怀疑有诈,要求大将军出来议事。

中黄门就以何进的人头掷与尚书说:“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这个消息一传出,何进的部下就不干了,其部下军官吴匡、张璋和虎贲中郎将袁术马上进兵攻打宫门,一直攻到尚书省附近,并且火烧了南宫嘉德殿。

不久,袁绍和何苗也率兵赶到,在“朱雀阙”下面捉住了中常侍赵忠,将他杀了。随后,下令立即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朱雀阙:宫门名,北宫之南门,故址在今汉魏洛阳城(洛阳白马寺东)。

何进的弟弟何苗被何进的部下吴匡杀掉,理由有二:1. 吴匡怨恨何苗与何进不同心。2.怀疑与宦官同谋。

张让得知袁绍捕杀宦官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急忙带领小皇帝和陈留王向小平津走去,卢植,闵贡两人问讯赶来,责骂张让:“今不速死,我射杀汝。”又用手里的剑杀死数名宦官,张让见状,只得向少帝叩拜,于是投河自尽。

自此,十二常侍之乱也因此结束。


④凛冬将至:董卓vs百官

闵贡带着少帝与陈留王向南回宫,走了没有多久,得到了百姓的一辆车,于是三人乘车来到洛舍后,便下车休息。

辛未日,三人又找到了两匹马,少帝独骑一匹,陈留王与闵贡合骑一匹,从洛舍出发向南行进,此时公卿赶来与他们会合。

董卓赶到洛阳之后,见到城中火光冲天,意料到事情不好,听闻少帝在北边,带领军队和大臣们迅速赶到北邙山迎接少帝返回皇宫。

少帝回宫之后,大赦天下,将年号光熹元年更改为昭宁元年。

董卓入京之后,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1. 收兵权

何进、何苗两人死后,其部下军队无所归属,于是皆归于董卓管辖,又叫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又把他的军队归于自己手下。

《三国志董卓传》载“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在这里,简单介绍下吕布其人。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手下骑都尉,董卓入京之后,引诱吕布杀了丁原,并斩了他的首级献给董卓,董卓便任命他为骑都尉,与他结为父子。

吕布和丁原

吕布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另外,《三国演义》说他是被李肃策反的,其实不然,历史上策反吕布的人是董卓,《三国志吕布传》载:“诱布令杀原。”

2. 罢官任职

董卓以久旱不雨的借口免掉了司空刘弘的官,以他自己为司空,不久,又升迁太尉。

太尉,官名,汉初置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职掌武事,但无发兵、领兵之权,仅为武官的最高荣誉职务,作为皇帝的军事顾问,时置时罢。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改称大司马。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复旧称,综理军政,职权渐重,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地位最尊。

3. 提议废帝

九月癸酉日,董卓召开百僚大会,在会上说:“我要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废掉现在暗弱的皇帝,改立陈留王。你们要是谁反对我的意见,我就军法从事。”

只有尚书卢植反对,说:“伊尹之所以废掉太甲,那是因为太甲当了三年国王而始终糊里糊涂,霍光之所以废掉昌邑王,是因为他犯了一千项的罪过。当今皇帝年纪尚轻,没有做过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不能与太甲或昌邑王相比。”

董卓听完卢植的这一番话后,大怒,散会之后,准备要诛杀卢植,幸得蔡邕、彭伯二人劝阻,这才作罢。

第二天,召开第二次百僚大会,为了避免卢植的事情再度发生,做了两项准备工作:

1.威胁太后

董卓威胁何太后下诏书废黜少帝刘辩,诏书写道:

“皇帝为先帝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心,而且缺少皇帝的威仪。现在废他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

2.说通袁隗

袁隗此时已被董卓说通,废帝仪式开始后,袁隗扶了少帝走下大殿,把少帝所佩戴的皇帝玺綬解了下来,献于陈留王。随即又扶了陈留王上殿,就皇帝位。

关于董卓废帝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1.喜欢刘协

当初,董卓护送刘辩和刘协返回皇宫的途中,曾向刘辩询问事情经过,刘辩则语无伦次,说不清楚。《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载:“卓于帝语,语不了可”。又向刘协询问,刘协则是“自初至终,无所遗失。”

于是,董卓十分喜欢刘协,有了废立的意思。

2.认亲董太后

上文说道,刘协曾被董太后所养,董卓也姓董,便自认董太后跟自己是同族,于是十分高兴,也希望刘协能当上皇帝。

实际上,董卓与董太后,虽同姓董,但二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董太后是河间人(今河北人),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今甘肃省岷县人)。从这一点来判断的话,两人确实没有亲戚关系。

刘协即位后,史称“汉献帝。”大赦天下,改年号昭宁为永汉。

这时,董卓又做了两件事情:

1.废后

何太后当初逼迫董太皇太后,使她忧郁而亡,违背了儿媳孝敬婆母的礼节。于是,将何太后迁至永安宫。过了不久,用毒药将何太后毒死。

2.自封相国

董卓不久又自封相国,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设置令、丞。

入朝不趋:面见皇帝时不用弯腰低头,小步快走。

剑履上殿:入朝可以佩戴武器,并不用脱鞋。

此外,董卓也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想结交世家豪族的势力,但他们都知道董卓为人,不愿与他合作。还想与曹操共事,曹操也知道跟了他没有好下场,于是“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⑤怒火燎原:关东军vs董卓

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三国演义》上说共有十八路诸侯,其实不然,准确来说只有十三位。

《三国志武帝纪》载: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除了这十一个人外,还有广陵太守张超.(是张邈的弟弟)和长沙太守孙坚.他们俩也参加过此次联盟,据《臧洪传》载: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

孙坚也曾参加过此次联盟,《孙坚传》载: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由于他们的部队在函谷关以东,所以被称为“关东军”董卓的部队叫做“西北军.”(讨董诸侯被称为关东诸侯,函谷关以东的诸侯)

《三国演义》里说是曹操发的矫诏,其实不是的,矫诏的意思是假传皇帝诏书.当时只是假借三公名义,根本没有皇帝的事,而且这件事是桥瑁干的,不是曹操干的。《英雄记》载:

“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曹操当时是董卓追捕的钦犯,既没兵又没根据地,哪来的号召力呢?

董卓这时候也已经得到了义兵四起的消息,提议把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很多公卿大臣持反对意见,又怨恨自己封拜的州郡官吏背叛,后又因大臣反对迁都,十分生气,杀掉了曾替袁绍等人说话的伍琼、周毖,免去了杨彪、黄琬的三公职位。同时征召皇甫嵩回朝,以防他配合关东联军夹击自己。

皇甫嵩回朝以后,就被董卓诛杀,自此,洛阳以西尽归董卓掌控。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洛阳城内外百万居民被迫西迁,路途中被车骑践踏,加上饥饿掳掠,百姓接连死亡,路上遍是尸体。董卓自己留在毕圭苑中,命令属下放火焚烧所有宫殿、官府及百姓住宅。

《资治通鉴》载:“二百里之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又命令吕布带军挖掘历代皇帝陵寝与公卿以下官员的墓地,搜罗珍宝。使东汉近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文物毁灭略尽。


⑥不屈不挠:曹操vs董卓

我们在来看看关东联军的情况:

关东诸侯虽然各自分兵驻酸枣、南阳、颍川等地。但是谁都不愿意出兵。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1. 董卓兵强

诸侯认为董卓士兵强于他们,所以谁也不愿出兵。一旦出兵,肯定会打败仗。《三国志武帝纪》载:“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2. 缺乏实战经验和韬略

关东联盟的这些人,虽然打着诸侯的名号,其实都没有军事方面的天赋,比如陈留太守张邈是个“东平长者,坐不窥堂”的人;豫州刺史孔伷平常只会“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真正想打的只有曹操和孙坚两人。

曹操看到其他诸侯不敢与董卓争峰的畏惧心理,说了这样一段话: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这番话说明了以下几点:

一.我们不应该犹豫不决,应立即出兵.

二.董卓焚烧宫室,劫持皇帝.致使全国震动,百姓又不知道依附何人,如果能打下来,不仅能消灭董卓,而且还能得到百姓的人心。”

可惜没有人听他的,曹操只好带兵自己去打,《武帝纪》记载“遂引兵西,将据成皋。”曹操在出兵之前,只有他的老朋友张邈派了一支部队去帮他,这支部队领头的就是当初在陈留捐助过曹操的卫兹.《张邈传》记载:“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

曹操抵达荥阳汴水之后,遇到董卓的部将徐荣,结果可想而知,曹操被打败了,这场战役的伤亡情况也很大.手下将士死伤甚多,曹操本人也被流箭射中.幸得曹洪把自己的马想让,他才获救.《武帝纪》载:

“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

关于曹洪把马相让的故事,语出《曹洪传》:“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

孙坚

孙坚在曹操之后(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也跟董卓干过几仗。

《后汉书董卓传》载:

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

说到这,又不得不提起《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说华雄是被关羽杀的,其实是孙坚杀的,《孙坚传》载:

“合战于阳人,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这个时候的曹操早已回到了酸枣,关东军虽然有十余万人,但是他们却按兵不动.《武帝纪》的记载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意思是每天只知道设筵豪饮,丝毫没有杀敌的打算。

于是,曹操进营责问,并对他们说了这么一段话: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曹操的这个计策说明了以下几点:

一.首先让各路诸侯全面控制险要地带.

二.命令袁术将军杀进武关,以此来震动京师.

三.同时增设疑兵,向敌兵展示天下归心的大势.

因此,曹操就认为我们现在是挟正义之气诛暴讨逆,何愁天下不可平定?

但是没有人不肯听他的,《武帝纪》的说法是“邈等不能用。”为什么不肯听他的呢?主要还是大家各自心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而不出兵.

曹操对他们很失望,只得悲愤的说: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曹操离开关东军之后,他的选择是自己干,与夏侯惇一起到扬州募兵。

《武帝纪》载:“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

当时的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觉得曹操是个人才,就给了他四千士兵.但到龙亢县的时候,出现了士兵叛逃的现象,这些士兵还把曹操的大帐给烧了,曹操于是“手剑杀数十人。”才得以出营.这个时候曹操的士兵只剩下五百人。只得沿途在铚县和建平重新招了数千人,随后进驻河内.

此时的关东军早已经没了讨董之心,他们开始起内讧,都在想着如何吞并对方的地盘,首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为什么刘岱要杀桥瑁呢?

《武帝纪》给出的原因是:“相恶”也就是互相不和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都看对方不顺眼.刘岱杀完桥瑁之后,并让王肱来接任东郡太守.

袁绍这个时候也出了一个想法,想立刘虞为帝。但是刘虞不肯接受,《后汉书》载:

“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立,尽心王室,而返造谋逆,而相垢误邪!”

刘虞的话意思很明显,他觉得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各路诸侯应该共同努力讨伐董卓,为王室尽心。


⑦指引明路:吕布vs董卓

董卓迁到长安后,自封太师,以姜太公自居,称自己为尚父。

其弟董旻被任命为左将军,封鄠候;他哥哥的儿子董璜担任侍中、中军校尉,掌管军事;董氏宗族及其亲眷皆都拜官进爵,形成了权倾朝野的格局。

此外,他还修筑郿坞,城墙高度竟与长安城相若。那里储备了足够吃上三十年的粮食,为此,他还放言说:“我的大事一旦成功,整个天下就是我的;假如不能成功,就是守住郿坞也可以一辈子高枕无忧。”

初平三年四月(即公元192年)司徒王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共同密谋诛杀董卓,但仅靠他二人的力量也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于是便策动董卓的义子吕布。

吕布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对王允说:“我们的父子关系如何处置?”王允回答道:“你本来姓吕,跟他本来就不是亲骨肉,现今你忧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这时候还谈什么父子不父子!。”

吕布听到王允这么说,就很有道理,便答应了这件事。

当时,献帝患病刚刚痊愈,下诏在未央殿大会群臣。吕布命跟自己同郡的骑都尉李肃带领心腹士兵十几人,穿戴宫廷卫士服装把守宫门。

他的怀里藏着诛杀董卓的密诏。董卓刚进宫门,就立马遭到李肃等人的格杀。董卓大惊失色,说道:“吕布何在?”

吕布应声道:“奉诏杀贼!”说完,将董卓杀死,并灭了他的三族。

《三国演义》上说,王允巧设连环计,将自己的义女貂蝉分别献给了吕布和董卓,使他二人相互猜忌,最终,吕布杀了董卓。

貂蝉这个人,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三国志董卓传》载,吕布曾经和董卓一个婢女在私下幽会。这个婢女是谁,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主簿田景还曾扑向他的尸体,也被吕布一击毙命;前后杀了三个人后,董卓的心腹同党都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长安城的百姓听到董卓伏诛的消息后,无不相互庆贺,曾经投靠奉迎董卓的人则全部投入监牢处死。


⑧尾声

关于董卓,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借此,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 大气豪爽

在董卓的少年时代,曾经在羌人聚集地游历过,并于他们结为朋友,后来他返乡务农,这些羌人首领就过来看望他,随后,董卓邀请他们一同回家,杀了耕牛来款待他们,这些羌人首领被董卓这种豪爽的性格所感动,回去后搜集各类牲畜千余头作为给董卓的赠礼。

(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二.尚武

董卓武艺出众,勇力少有人比,身上能挂两只箭袋,在纵马急驰中左右开弓。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三.有军事作战才能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与王匡的交战中:

当初,河内太守王匡曾经讨伐董卓,董卓得知后,采用设疑兵(摆出要从平阴渡河的架势),暗派精锐主力从小平北渡过黄河,绕到敌兵背后发起猛攻,在河阳津北将王匡的泰山兵杀得片甲不留。

(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

四.残暴

董卓入京之后,放火焚烧被残杀百姓的头颅,将掳掠来的妇女分给士卒们为婢为妾,还在后宫肆意奸淫嫔妃和公主。所以《三国志董卓传》上说:“其凶逆如此。”(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

五.重视刑法

董卓又是一个重视刑法的人,他仅凭个人爱憎滥用刑罚,在加上人们之间转相诬告,致使成百上千的人含冤屈死。

(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

从主观来讲,我们对董卓的第一印象就是残暴,这无疑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我列举了五点作为对董卓一生的总体评价,如有错误,还请诸君多多批评。

【本文完,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

原文/休武(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金牌讲师、秉烛论史系列群第三代群主,擅长上古史、三国史等。)

编辑/羚羊飞渡(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