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铸币厂工人罢工,乾隆与大臣们的解决方法大相径庭

在“清宫戏”“戏说剧”地影响下,一些皇帝们被描述为为国为民的老黄牛——爱民如子、什么事情张嘴闭嘴都是为苍生,对待臣下、老百姓也是和蔼可亲。今天我们就讲一个真实案例。

(1)发工资的那一天

乾隆六年七月二十七(1741年9月6日),户部宝泉局的四个铸币厂的工役们很高兴,该发工资了谁不高兴呢。按照朝廷规定,工匠们的工资按季度发,发一次要顶三个月。手快的人,恐怕早就“借钱”生活了。

很快,工厂方面核定的工资额度被告知了:每卯工价银23两6钱1分。请注意这不是一个人的工资而是47个人的工资。

每卯就是一炉铜钱的生产周期。按规矩一年36卯,每月要三卯。工人们听完额度后便纷纷表示“每卯少了四两!一个月就是十二两!”

工人们地要求很简单:炉头需要重新核算工钱,否则停工。

炉头们怎敢答应!顷刻间,四间铸币厂的工人们开始嚷嚷着罢工。炉头立刻上报,监督丁廷让得知消息后立刻跑到铸币厂劝说工人们:先拿钱开工,再核算工钱。

工人们起先还对丁廷让有些畏惧,平日里监督大人惊堂木一拍,大吼一声:给我打、给我夹、给我抽!那可真是威风凛凛,让人胆寒。

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人多力量大,特别是干活给钱天经地义,朝廷更得讲理讲法呀。在一些领头人地带领下,丁廷让的声音被淹没了。

面对如此情况,丁廷让也不敢硬来,只好去求直接主管——户部侍郎三和。

三和一听连忙吩咐:不管怎样,罢工工人必须立刻复工,万一被知道了,咱们谁也吃不了。赶紧回去跟工人们好好说,不要来硬的。

丁廷让听罢再次跑到四家铸币厂分别安抚工人。在其不懈努力下,西、南、北三厂的工人们陆续领取工资并答应开工。只是在东厂出了问题。

原来,翻砂匠童光荣在和工役们商量如何对付丁廷让时表示:不能就这么便宜。既然已经闹大,就该通过这次罢工,把两年来的旧账全部补齐。每炉每卯工钱二十八串。

请注意童光荣要的是铜钱,而工资发的是银两。

(2)意见领袖童光荣与工人间的贫富差距

因为童光荣所执行的工种地位较高,在工厂的地位颇为重要。所以,他在工人间有一定地位。

在清朝前期,铸造厂每炉每卯工人47人,分炉头1 人、匠头1 人、上炉匠1 人、倒火匠1 人、翻沙匠6 人、刮沙匠3 人、刷灰匠2 人、采钱匠2人、杖钱匠3 人、滚钱匠2 人、磨钱匠10 人、敲铜匠1 人、煤熯匠1 人、踏糙匠1 人、拣选匠4 人、穿数匠1 人、省眼匠1 人、淘沙匠2 人、杂用小工4人。

在这47人中,炉头就是工头儿,负责与官府交接,同时监督各道工序。炉头外就是匠头,负责对铸钱的成果钱币进行审查。无疑,这两个职位最重要。

铸币分为八个工作流程,即看火匠、翻砂匠、刷灰匠、杂作匠、锉边匠、滚边匠、磨钱匠、洗眼匠。其中最关键的工序就是翻砂。

翻砂就是手工铸造,将固态金属进行热加工至液态金属后,倒入通过粘土或粘结砂作出的模具中进行浇注形成铜钱。翻砂工序是打造“母钱”“子钱”的关键工序。翻铸母钱而成的钱就是“子钱”,子钱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铜钱。

因为翻砂匠的地位比较重要,在铸币厂内也就有一定影响力,其话语权就比较重,赚的钱也就自然比较多。

每炉每卯的工钱由炉头分给46人后,有的人钱多有的人钱少,自然就会有生活上的相对贫富问题。因此,有的人并不急需这笔钱,所以拿不拿工钱可以忍受。但如果急需的话,就不能不领了。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希望和官府“对抗”下去。

童光荣号召工友们罢工,大部分人都支持索要工钱。磨钱匠张文仓就很想拿到工钱、听官府的话去复工。张文仓所做的工作属于“磨钱”工序,其工作技能要求并不高,就是把铸造出来的钱币按照“母钱”标准进行打磨。因为,“磨钱”工序简单,在工资分配上就比较弱势。

由此,张文仓一表示自己反对罢工,要去领钱复工,就遭到童光荣地怒斥。二人随之发生打斗,在激烈地打斗中,童光荣将其刺伤进而死亡。

此事发生后,丁廷让立刻禀告三和,户部侍郎三和立刻命兵士对童光荣进行搜捕。抓到后将其送交给大兴县进行审问。见出了人命,东厂的工人们也就领了工资复工了。

三和一看死人了,立刻带着忐忑的心情在八月七日(9月16日)向乾隆汇报了此事。

(4)再起波澜

八月九日(辛丑日,公历9月18日,《乾隆实录》)记载,乾隆拿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罢工这件事儿非常让人愤怒,伤人一事仅交给大兴县审问,无非就是按照平常的打架斗殴去处理!太便宜恶人了。而且,停工这件事儿有没有暗中指使的人?给我好好查查!交刑部处理,严加审讯、从重治罪。

八月二十二日,户部尚书陈德华、户部侍郎三和、兵部侍郎办理步军统领事务的舒赫德联名上奏铸币厂罢工事件。事情闹大了!

原来,就在三和给乾隆上奏的当天(八月初七),北厂的匠役再次停工,要求再算算秋季新账问题,丁廷让屡次劝说都无法说服工人们复工,三和一听又罢工了,连忙赶到北厂去劝说。

这回直管领导来了、这么大的官儿见过吗?工人们该老实了吧。可让三和没想到的是,工人们一见铸币厂的上级的上级主管都来了,便开始喧闹不止,坚决要求算好秋季新账再开工。

三和一看没有办法,立刻上告军机处:出大事儿了!请各位大臣告诉我,该怎么办?

军机处立刻命令步军统领舒赫德派兵弹压罢工事件。

面对军人,工人们果然老实了些。这时,三和命令各炉头领着工人们去算账,也同时要求工人们立刻开工。工人们则要求先进行每卯工钱地核给,之后才能复工。

最终,经过核查每炉工人的工钱是五六百两不等。这五六百两有些人会误解,第一:这是每炉47名工人的钱;第二:这是秋季九炉的总工钱。如此一算大概是五十到七十两,那么上文童光荣要求28串铜钱。这里面就有有人从中贪腐、白银与铜钱比价等多种原因了。

鄂尔泰

三和也点头应允,一定照此发放。可工人们又要求这些钱不能赊欠只能现银,三和再次咬牙答应。之后,工人们才陆续开工。

(5)官员们决定息事宁人

三和、丁廷让等人总算松了一口气。觉得没事儿了,没事儿了。

然而到了十八日(9月27日)酉刻,西厂的匠役们忽然上房开始闹事儿。他们一边喊叫口号,一边抛砖掷瓦表示不满,他们要求西厂要和北厂员工一样算旧账。南厂、东厂也停炉罢工,提出算旧账。

三和一看只好向皇帝上奏问题经过,并言:匠役们都是无籍劣民,早在康熙、雍正年间就有抛砖掷瓦争工钱的恶习。同时,三和也道出匠役们罢工的原因,乃炉头每年侵吞克扣导致。

在如何应对罢工问题上,三和提出自己的建议:息事宁人、给钱开工,然后找到密谋带头人从重处罚。

三和认为:现在宝泉局四厂有两千多名工人,短期内没有办法查找到带头人,现如今有三千来人在厂内无事游走。如果强力弹压,必然导致匠役们四处逃窜。如果我们分兵擒拿,必然导致京城乱象,老百姓看着多不好,京畿重地真是有失观瞻。

因此,我们建议:炉头们应自行把历年克扣的钱弥补给工人。他们一时拿不出来的话,可以暂时将现存在局库的冬季工料银借给炉头,不要让工人们闹事儿了马上开工才是关键。借给他们的冬季工料钱可以分年、按季度地从给他们的款项中分期扣除。同时,开工之后,密查谁是带头大哥,把他们抓起来交给刑部严加审核、从重治罪。

看着这份奏章,乾隆就很生气。但看到下面的奏章时,乾隆彻底愤怒了。

(6)乾隆怒斥:就是枪伤一两个刁民算啥!

同日,步兵统领舒赫德又向乾隆单独上奏,在奏折中我们得知,步兵统领接到总理事务之王大臣的命令后,立刻派出四名副尉检查。

副尉回奏:此事全是炉头克扣导致无钱养家导致,而且工人们都只是在厂内罢工,并没有上墙登屋鼓噪的事情。

封建社会的官僚们都是“太极高手”。舒赫德一方面禀实上奏,一方面为了保险起见,也在奏折中提道:当然,因为两三千人呢,难保不会有上墙登屋鼓噪的现象,也许我派出来的人去的时候没有看到。

舒赫德又说,八月十七日,炉头和工人们都在僵持阶段。

十八日起更时分(晚七点),西厂工匠们确实开始登上厂内的土堆抛砖掷瓦地鼓噪。我立刻率兵前往,工人们都趴在土堆后面,突然向我们抛掷砖瓦。无奈之下,我只好命人向天鸣枪,工匠们也就不敢再抛砖掷瓦了。

之后,我命令代理步军总尉伸步围厂弹压。

十九日(9月28日)、二十日、二十一日,因为西厂炉头同意算账。所以,工人们也就开始安生了。

乾隆看到此处,非常愤怒,朱批道:办理殊怯矣!此等刁民即枪伤一二何妨?彼见无枪,所以益无忌惮也。

(7)霸道地乾隆与态度只求稳定的官员

同日稍后,履亲王允裪、和亲王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联名上奏。总体上,他们说的和三和、舒赫德所汇报的类似,唯一不同的是指出:八月初七北厂领头闹事儿的人是刘三。同时,也承认炉头克扣,对罢工一事暂时不要处理,事后再抓。

乾隆看到此处很不满,朱批:此等刁风,甚属可恶!京师之地且如此,何以示四方?著舒赫德等严访为首之人,务必重处,以警其余。

也就是说,乾隆并不关心对炉头地处理,而将处罚罢工带头人放在首位。

乾隆在八月二十四日(10月3日)看完三份儿奏折后,又看到了第四份儿关于该事儿的奏折——顺天府府尹蒋炳上奏。

原来,此事发生后,顺天府府尹就在关注此事。特别是童光荣被抓捕归案后,也派人了解了此事。他对这件事儿的处理意见也值得重视。

他认为:罢工的人实属可恶,但现在这两三千人都是亡命徒,不要轻易缉拿。同时,炉头克扣是导致罢工的根源。工人们受炉头雇佣,出现这么大的事儿,炉头自然也应该与罢工领头人一并被严惩。

更重要的是,户部四厂闹了之后,工部四个厂怎么办?炉头们都不干净,没几个人不克扣。所以,要严加注意,不要再生事端了。

可以说,顺天府府尹的意见是:同意工人们地要求,严查炉头儿。

乾隆看完此奏折,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仍然明确要求:严惩罢工带头人。

小结:乾隆以及官员们都知道问题的根源,但为何选择不同地处理方式?一切都是因为乾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儿

乾隆也不是不知道事情的原委。早在罢工爆发前,宝泉局的匠役在六月十四日(7月26日),就曾发生宝泉局匠人周宏焻控告炉头李宗魁扣克行贿一案。户部、刑部屡次审理后,乾隆都不满意。乾隆最终将钱厂监督立柱、洪文澜、拖纳革职。命令鄂尔泰、讷亲、来保、舒赫德四人会同审理。

乾隆在六月戊申日(7月27日)还说“今炉头扣克行贿之弊即从此生。”这里的“此”就是役匠工资是铜钱还是白银。这就是货币比价问题。当时,银贱钱贵,用银结算工资对清廷有利。清廷对比价问题也是屡次改变,利用这些改变造成的空隙,炉头、官员便开始从中牟利。

对于六月份的案件,乾隆在七月甲子(初二、8月12日)做出处理结果:户部郎中洪文澜革职杖徒、炉头李宗魁革役枷责;侍郎留保、梁诗正、周学健、原任侍郎归宣光、监督丁廷让等俱交部查议。

那么,七月初二到八月初九不过三十多天的时间,乾隆的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上次役匠获胜后炉头、官员都被处罚了。这次却只处罚工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能够想到的理由可能是:乾隆是不是觉得要管一管工人?是不是工人们觉得自己之前胜利了,这次乾隆还会判他们胜利呢?由此,乾隆害怕引发效仿,工人们会越来越难以管理。这次需要给工人们点儿颜色看看。防止工人们不知“贵贱高低”、得寸进尺。

清朝中前期,随着“儒家思想”被固定化,人的等级秩序已被牢牢地固定。再加上,清廷作为“胜利”者对于大部分“失败”者仍然有着某种“趾高气扬”。因此,乾隆时不时地会显示出对汉人的“蔑视”。那么,政策上就是“霸道”。

其实,上述猜测很有道理。但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乾隆觉得自己上任没几年就连出问题,30岁的弘历觉得丢了面子儿,他要找回来。所以,无论在朱批上,还是清实录内都留下了对工役们的愤怒与咒骂。

八月九日,乾隆在给出罢工一案的案件处理结果时,说过的这段话就是关键:

……夫钱局改发银两,系朕降旨办理之事。其中,或有不敷之处。管理钱法之堂司官,自必妥议奏请。该近役等理宜静听。乃敢违背朕旨,擅自停炉。复行凶伤人。此较之外省罢市之恶棍……

铸币局工役的工资由钱币改为银两,是乾隆下旨所为。这里面自然会有一些不足,主管部门自然会把问题、如何解决等看到问题后告知我。工役们就该老老实实地等着!

这就是乾隆没有处理炉头和官员,只把板子打在工役们身上的原因。

为了自己的面子儿就罔顾真相、罔顾解决问题的正途,那么贪腐问题能解决吗?显然不可能。和珅的出现就是最佳注脚!

参考资料:

清史研究所.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P520-525.北京:中华书局.1979

乾隆实录·六年·六月到八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