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后一任正常的皇帝宣德帝

朱瞻基(1398年——1435年),他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史称“明宣宗”。但是,这个名号好多人都会感觉陌生,远远不如什么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那么有名气。不过呢,如果我说出他的另一个名号,你同样会非常熟悉,简直如雷贯耳。

明宣宗,年号宣德,也称为“宣德皇帝”。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古董的门外汉,也无数次听别人提起“宣德炉”

此炉制作精良,工艺考究,甚至于身为皇帝的朱瞻基本人都曾亲自检点制作过程。其炉身的色泽内融含蓄,底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落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而铸成的铜器,意义和价值都堪称巨大。

回到正题,继续说朱瞻基同学。在他出生时,大明已经建国30年,很快,他爷爷朱棣就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伯父朱允炆的统治,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他的老爹朱高炽也被册立为皇太子。

历史上,好多人都是“子凭父贵”,而朱瞻基是个例外。他老爹身体不好,所以若不是他本人深得爷爷朱棣宠爱的原因,老爹朱高炽很难成为皇太子,典型的“父凭子贵”。

朱瞻基作为长孙,从小就受到爷爷朱棣特殊的关爱。而且,朱瞻基不喜欢读书学习,唯独对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十分着迷,这点和朱棣十分相像。朱棣死后,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继位,这位老兄虽然有能力、有抱负,但是没寿命,干了不到一年功夫,就领盒饭退出剧组了。

终于轮到朱瞻基同学上岗了,可惜!

老朱家基因中,长寿的不多,他在位也只有10年时间。连同他老爹朱高炽的统治时间,父子两人共计11年执政。真是历史不经对比,看看人家乾隆爷,一口气执政64年,真牛!

不过,父子二人这短短的11年时间,却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可见,朱瞻基的历史功绩非比寻常。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瞧见了吧,后世把“仁宣之治”“成康之治”以及“文景之治”相提并论,合称为三大盛世,比我们经常提及的“贞观之治”都要高出一级。

不可否认,明仁宗朱高炽当政时,的确推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有益政策。比如平反冤狱,减免贡赋,抑制豪强等国内政策;比如减少用兵,缓和外患,结束大张旗鼓下西洋的国际政策。这些举措,促使社会矛盾迅速缓和,极大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真正开启了一个稳定向上的崭新时代。

明宣宗,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瞻基即位后,很快就遭遇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将叛乱很快平定后,开始继续延续老爹仁宗皇帝的政策和理念,朝政上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一方面积极推行重农政策,保证大明粮食稳定,重视赈济灾荒,最大限度的缓解国内阶级矛盾。一方面严厉惩治贪腐,对于权贵和功勋也严惩不贷,有效地肃清了明朝的官场气氛。

不过,朱瞻基绝非完人,他在建立“仁宣之治”的同时,也有很多被后世的诟病之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残杀手足

朱瞻基的叔叔,也就是汉王朱高煦,在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役”时,可谓是功勋卓著,为推翻建文皇帝朱允炆屡立战功。此人有实力,有野心,从没有放弃对于皇位的惦记和筹谋。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也挂了,年轻的朱瞻基接班上岗后,很快就准备对叔叔朱高煦下手。

小朱皇帝安排人暗中举报说朱高炽谋反叛乱,而实际上,尽管当时的朱高煦保不齐确实有谋反之心,但绝对还仅仅停留在计划阶段而已,并未开始实施。因为他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也没有最后下定决心。

得到了这个“莫须有”的借口后,朱瞻基决定讨伐叔叔,而且还御驾亲征。朱高煦自恃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而且还是朱瞻基的叔叔,所以只身走出乐安城投降朝廷。

此时的朱瞻基,既没有大义灭亲处决朱高煦,也没有网开一面饶恕朱高煦。他谋划的更狠,更绝。

见过叔叔朱高煦后,他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群臣都要求我处死你,但念及叔侄情义,我想赦免你性命,仅仅废除你的尊号和爵位。不过,为了能让群臣心服,你必须把所有儿子都召到京城来,以表示认错的决心和态度。

《明史》记载:

以群臣劾章示煦,上令煦为书,召诸子同归京师。

朱高煦有多少儿子呢?12个。叔叔轻信了侄子的话,写信把众多儿子们召到北京。朱瞻基表面上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处死朱高煦,仅将他废为庶人,连同一家老小,包括12个儿子,一起软禁在北京西安门附近。之后,皆被处死,真的够狠!

二、欺师灭族

在古代,“天地君亲师”历来都被统治者所推崇,老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是,朱瞻基是个例外。因为,他把自己的老师戴纶给杀了。

戴纶,山东高密人,是明成祖朱棣指给朱瞻基的老师,《明史》记载:

上曰汝得戴纶,若唐太宗得魏征。

可见,朱棣对戴纶的认可和重视。戴纶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严谨负责。对于朱瞻基的不端行为,不仅予以训斥并且如实记录,报告给朱棣和朱高炽,惹得少年时的朱瞻基就非常不爽,《明史》记载:

太孙由此怨纶。

朱瞻基登基即位后,大肆铺张,下旨要求进行大规模游猎。结果,戴纶依旧保持耿直性格,“封驳”皇帝朱瞻基的旨意,要求停止游猎的行为。

朱瞻基怒了,但毕竟是自己老师,于是奈着性子、压着火气,在朝堂上审问戴纶。而戴纶当着满朝文武,丝毫不给这位学生皇帝面子,坚称自己没错,甚至还说了过激的话,比如“死谏”之类的言词。

于是,朱瞻基遂了他老师的心愿,用乱棍将其打死。盛怒之下的朱瞻基,本来还要将老师一家都满门抄斩,勉强才被杨士奇等人劝服,改为抄家发配。

三、废后改立

在古人看来,皇后之位,不仅尊贵无比,而且关乎国祚,不可轻言废立。大明之前的历代皇帝们,从来没有废后的先例,直到朱瞻基这一朝。

朱瞻基的嫡皇后,是由爷爷明成祖朱棣亲自选定的胡氏,但她却一直未能给朱瞻基生育嫡子。加之相貌平常,身体孱弱,朱瞻基一直都不喜欢,他最喜欢的是后宫中的贵妃孙氏。

但是,胡皇后并没有过错,又有皇太后和满朝大臣的支持,朱瞻基一时之间实在没有借口。

宣德二年底时,孙贵妃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胡皇后很是贤德,主动提出应该早定国本,立皇长子朱祁镇为太子。对于胡皇后的退让和忍耐,朱瞻基丝毫没有心存感动,反而开始变本加厉,开始着手废后。

朱瞻基开始在频频召见大臣的过程中,多次提及废后事宜。但是,杨士奇、夏原吉等朝中重臣,皆认为胡皇后非但没有过错,而且还非常贤德,不应被废除。

可惜!朱瞻基心意已决,再难挽回。眼见保后无望的大臣们,提出了折中方案,希望朱瞻基对“无过而废”的胡后,待遇和尊号保持不变。

宣德三年三月时,朱瞻基宣布废掉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好在,他没有像对待叔叔朱高煦那样背信弃义,完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胡后保留之前的一切待遇不变。

四、培训宦官

个人认为,这件事的危害要远远大过前三件。我们都清楚,明朝的宦官危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是当之无愧的“太监帝国”,或者说是太监的美好时代。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严格防范宦官集团的崛起,《明史》记载:

太祖下令,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斩。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尽管太监实力和地位都有所提升,但也还在可控的范围内,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势力。

但是,到了朱瞻基当政后,这货不知道咋想的,居然在皇宫大内办起了培训机构,专门教太监们读书识字,甚至还把当朝大学士叫来上课。话说“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在大老板的鼓励和支持下,广大的太监们个个奋发图强,积极要求进步。

接着,太监们开始辅佐皇帝批阅奏折,再接着,完全替代皇帝批阅奏折,史称“批红”。你想,如果不识字,他能干政吗,能阅奏折吗,能替君批红吗?

这样,大明朝的政局一天更比一天乱,太监作为一个集团正式崛起了。

朱瞻基死后,明朝的第一个权阉诞生了,他的名字叫王振。这厮不仅成为大明的军事统帅,还使劲忽悠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稀里糊涂的跟着出去“御驾亲征”打蒙古。结果,爆发了“土木堡之变”,大明的颓势就此开始。

回顾朱瞻基的一生,有功有过,建立了闻名后世的“仁宣之治”,却也存在诸多被人诟病之处。个人认为,他的功过可以四六开,四分过六分功!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

《明史》

《宣德皇帝大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