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最早的海军:春秋时期的吴国海军与越国海军

“海权”之英文表达为“sea power”,即海上权力、海上力量,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象征即是海军。在中国古代,没有“海军”这个名称,而是称为“水师”或“舟师”,即以舟船为主战武器,在江河湖海等水域展开军事行动。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战争,水师多用于内河战斗,海上战斗相对较少;反观欧洲历史,则是海洋战斗多、内河战斗少。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国与欧洲在地缘政治上的差别。

早在商周,甚至更早,中国便有水师这个兵种。但是水师以及水师战略战术的大发展,却是从春秋时代开始,水师的作战空间,从内河延伸向海洋,因此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

春秋中后期,频繁的战争刺激军事技术的发展,南方的楚国与吴国先建立强大的水师,水面战争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吴楚争霸初期,楚国实力更加强大,由于吴国境内水网密布,楚国军队在陆上的进攻往往受到地形的限制,无法取得重大战果。吴楚两国“同饮长江水”,如果从江面发动进攻,楚军可以顺流而下,直接进攻吴国本土,这将是非常有效的打击手段。

公元前549年,楚国以舟师沿江而下,袭击吴国,遭到吴国舟师的水面阻击,无功而返。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纪录的第一次水面战斗。在此之后,两国内河水战频繁,而水上战斗的军事理论也逐渐得以完善。24年后,即公元前525年,楚、吴两国爆发长岸水战,这也是春秋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河战争。吴国舟师溯流而上,楚国舟师奋勇还击,大破吴师,俘获了吴国主力战舰“馀皇”号。

吴王阖闾上台后,起用著名军事家孙武与伍子胥,在孙、伍二人的努力下,吴国军事实力开始全力超越楚国,包括吴国的水上力量。《越绝书》中有一段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的对话,可以简要了解当时吴国水师的战船配置与战术思想。

吴国战船主要有五种,分别称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大翼是大型主力战船,小翼是小型主力战船;突冒是一种突击战船,用于冲开敌方设置的障碍;楼船是水上移动堡垒,可居高临下射箭,在接舷战中可跳入敌船中搏杀;桥船是轻型快速战船。从船型搭配来看,考虑到水战的方方面面。船并非一味讲求大,在狭窄、水浅地域,小船更为灵巧方便;大船攻击力强,小船速度快,各有各的用途。在兵力配置上,以主力战船大翼为例,每艘船总计配备91人:其中战士26人,桨手50人,舵手3人,长钩手、长矛手、长斧手各4人,其余3人。船体长度为12丈,宽为1丈6尺。

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吴国水师频频沿江发动进攻。公元前506年,雄才伟略的吴王阖闾及其麾下名将孙武、伍子胥等人利用楚国攻打蔡国之机,乘机出兵,以舟师溯流而上,救援蔡国,并随之展开气吞万里如虎的破楚之役,攻陷楚国都城,鞭尸楚平王,将吴国霸业推至鼎盛。这时舟师的重要性显露无遗,它可以避开陆地上敌方的堡垒、据点、障碍,迅速插入其腹心之地,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奇袭目的。

可以说,吴国在水师建设上,达到那个时代的巅峰水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水师由内河走向海洋也成为必然。

由于有了舟师奔袭楚国的成功经验,吴国大胆地设计沿海路奔袭齐国的军事计划。公元前485年,雄视天下的吴国派出一支海上远征军,沿海岸线北进,目标直指齐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史书还给我们留下这支海军舰队司令员的姓名,他叫徐承,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却是第一位有名可查的海军统帅。

徐承没能成为光芒四射的战争英雄,因为他没能载誉而归。

吴国舰队遭到齐国舰队的顽强阻击。

在获悉吴国舟师北上的消息后,齐国舟师出海迎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支海军舰队在黄海展开一场大决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海战,很可惜,史书上没有留下具体的作战细节,但结果显然令人大跌眼镜:齐国舰队力挫强敌,打败了吴国舰队的进犯。

这确实十分令人意外。

从现有史料分析,齐国舰队无论是规模还是实战经验,都无法与吴国舰队相比的,但是仍然有自己的优势:其一,齐国舰队以逸待劳,而吴国舰队则长途奔袭,舟师劳顿;其二,作战的海域位于齐国附近,齐国舰队更熟悉这里的气候、水文、风向变化、地形条件;其三,此时吴王阖闾已去世,吴王夫差为人刚愎自用,任用佞臣,兵圣孙武离去,名将伍子胥被闲置,将领们的素质已同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次海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广阔的海洋已经成为争斗的战场。

此时中国进入舟师大发展的时代,除了楚、吴、齐等诸侯国之外,越国也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越国在地理位置上与吴国相邻,风俗相近,临江靠海,在很早以前,船就是越人主要的交通工具。越王勾践曾这样描述越人的生活风俗:“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精通水性又有着高超的行船技术,为越国建立一支强大水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吴越战争的第一阶段,越国水师仍然不敌伍子胥训练出来的吴国水师。公元494年,越国水师与吴国水师大战于太湖,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并没有气馁,他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再鼓雄风。在越国人锐意进取的同时,吴国却开始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兵北上黄池,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宝座。越王勾践觑准了机会,利用吴国国内空虚的良机,果断发动进攻。重建后的越国水师在战争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越王勾践命范蠡、舌庸率一支舰队沿海北上,进入淮河,以截断吴王夫差大军的归路,自己则率另一支舰队从海道行入长江,进攻姑苏。这是吴越战争中转折之战,勾践越海渡江的战略大获成功,越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吴国引以为傲的舰队几乎被摧毁殆尽。其实,勾践越海攻吴的军事计划,显然是受到三年前吴国越海攻齐的启发,只是吴国的计划未能成功,而越国却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以舰队发动海上奔袭登陆作战,在后来历朝历代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中国海军史上是最重要的一种作战模式。

在这场海上奔袭战后,越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吴国却江河日下。九年后的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亡。

越王勾践的伟大,不仅在于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反败为胜,吞灭强吴,还在于他开创了海上霸权时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上霸权。据《吴越春秋》载,越国有“楼船之士三千人”,《越绝书》中称“有戈船三百艘”。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一支拥有300艘战船以及3000名水兵的舰队,可以称得上是海上雄狮了。

有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越国雄霸海洋:其一,勾践统治的范围,不仅局限于陆地,且延伸到了海岛,“引属东海内外越”(《越绝书》),所谓的外越,就是越国在海外的土地,即东海诸海岛之地。其二,勾践把首都由会稽迁往山东琅玡,并且在海边筑起一座长达七里的观台,也就是说,从琅玡到会稽一带的海域,完全在越国人的控制之下。

越国的霸权并没能维系多久,越王勾践去世后,越国走向衰落。到了战国时代,越国遭到楚国的鲸吞蚕食,加之内部争权利,国家走向分裂,“诸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史记》),从“滨于江南海上”这句话中,仍然看得出衰微后的越国,在海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

越王勾践

无独有偶,在中国海上力量大跃进的时代,西方波斯与雅典也进入海上争雄的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波斯与雅典在东地中海决战,虽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战,但鉴于地中海封闭的特点,与内湖水战并没有很大差异。

在吴破楚之战后七年(公元前498年),雅典二十艘战船袭击波斯波斯首府萨迪斯,拉开雅典与波斯战争的序幕。此时的波斯帝国如日中央,其国王大流士连续两度发兵远征希腊。第一次远征舰队遭遇狂风袭击,第二次远征在马拉松平原会战中被希腊打败。大流士去世后,其子薛西斯密谋发动第三次远征希腊之役。雅典人积极备战,建立了一支拥有两百艘战船的舰队,成为希腊诸城邦中海军实力最强者。公元前480年(吴齐黄海海战后五年),雅典海军名将塞米斯托克利斯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大败波斯舰队,赢得了光荣的胜利。

如果雅典海军遇到越国海军,谁会是赢家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