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环海、一面向陆的欧洲国家,它的海军发展与众不同(1)

法兰西共和国(简称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陆上和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法国海军创建于17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通过法国海军历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个三面环海、一面向陆的国家海军与其他海军强国有许多显著的不同,而它的海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克罗维

做为一个濒海国家,在很长时间里法国人对海洋的认识远不如她周围的邻居,当然这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熟知法国历史的都知道,从486年克洛维(Clovis)征服起到12世纪,法国形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陆上霸权国家。

随着法国经济的发展,与欧洲各国的交往也日益增加。伴随着经济交往,沿海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西部、北部和东南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时,法国人开始认识海洋,沿海一些港湾地区被开发,也出现了海上贸易。但是在经过一段高度繁荣之后,法国就与英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1337-1453年)。在战争结束后,法国沿海地区土地荒芜、一片破败。由于港口难以见到船只,法国人的目光再次回到大陆。

英法百年战争

到了15世纪末,随着法国经济的恢复,在步履艰难的困境中,一部分法国人已经看到了地中海的利益,开始积蓄力量以求发展,并试图挤进强国的行列,这是法国人对海洋认识的新阶段。当然,这个新阶段与当时已经在地中海获益较多的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等相比落后不少。因为法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海上贸易已经成为各经济强国经济主体的一部分,海上争夺是陆上竞争的继续和延伸。而法国情况则不一样,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法国重点不是加强自己的海上竞争力而是集中在对地中海沿岸土地的争夺。随着15世纪地理航海的大发现,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欧洲商业中心逐渐西移,从此逐渐远离地中海地区而趋向大西洋。大西洋及其以外的海外贸易成为了一种有利可图的事业。如果说之前的地中海贸易还是区域性的,是在沿海各国生产力水平基本接近的基础上的公平交易,还是各国国内生产的竞争,海洋及海上力量作用还不明显。那么如今的大西洋贸易则是世界性的远洋贸易,特别是随后出现的海外殖民贸易,这是生产力较高的欧洲国家对生产力较低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掠夺性贸易。殖民贸易和罪恶的奴隶贸易相继使得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发了横财。为了保证掠夺性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相继建立和加强了自己的海上武装力量,成为控制海洋的军事强国。面对欧洲各国突飞猛进的形势,法国对海洋的认识依然还是停留在地中海贸易的认识上。同时,法国对于惊人的暴利并没有太多的热情,追求的则是欧洲争霸。对他们来说,大陆才是值得关注的,这是法国人的传统。

对于当时法国的贵族们来说,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自己打扮得漂亮、体面、有风度,对于那些钻蝇头小利的商人则不屑一顾。他们更希望像自己的祖先一样执刀跨马,做一名威风凛凛的骑士;而不向往他们意识中饱经风霜、满身油污、脸皮乌黑的海上生活。正因为这种传统心里和错误认知,当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时,法国却效仿其先祖正在组织对小亚细亚的远征。

16-17世纪的法国

建军伊始

当然,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切得到了改变。17世纪20年代,法国对海洋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黎塞留(Richelieu)登上了法国历史舞台。

黎塞留出生于贵族,1624年获得路易十三的新任,担任了相当于宰相的红衣主教职务,在其后18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对法国政治、军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上台后不久,黎塞留在1624年开始组建法国海军,为了强调国家与民族、而非家族与血缘的重要性,黎塞留将法国海军的正式名称由王家海军(Marine royale)更替为国家海军(Marine nationale)。法国海军至今仍沿袭着这一称谓。1625年正式成立海军部,亲任海军大臣,主管一切海上事务。同时,在土伦、布雷斯特、勒阿弗尔和布鲁日建立了海军基地,成立了海军舰队。这标志着法国正规海军的建立,从此结束了法国人漠视海洋的历史,因而他被后人称之为法国海军之父。

黎塞留

需要指出的是,黎塞留在创建海军时,思想认识上很大程度就是“人家有的法国就应该有”,他的这种想法是法国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的。长期以来法国的强大,使法国人产生了一种自负心理,别人有的法国就应该有。路易十四明确反映了这种认识:“其它强国有海军,他当然必须有海军,即使仅仅做为威信”。由于这种认识,法国海军初建之时,舰只大部分从英国和荷兰索取,另有6艘从英国和荷兰购买,舰队副司令和部分舰员由荷兰人担任。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黎塞留创建法国海军初期只是将别国都有海军而法国没有这一事实加以扭转,说明初创的法国海军没有经验,海洋意识还很浅薄,缺乏对海洋的全盘认识,很快他们就尝到了苦果。

在开始改革的同一年1626年,黎塞留亲自领军从陆路围困了胡格诺派叛乱者最后的壁垒-滨海的拉罗歇尔。在王家军队面前,叛军负隅顽抗。而拉罗歇尔,这座有五百年历史的坚固要塞,使得法国陆军无力取得迅速胜利。法国急需一支舰队切断要塞与荷兰、英国新教徒之间的海上交通。

此时,尚未经过扩充的法国海军仍保持着长期以来羸弱不堪的状态。在大西洋,他们只有一些近海小艇;在地中海,也仅仅存在11艘大桨战舰,而其状态甚至难以一战。黎塞留希望租借一支荷兰舰队,但七省议会以新教徒的船只不能搭载天主教士兵为由驳回了他的请求,只愿意提供部分运输船。1628年10月,在海路被封锁14个月后,拉罗歇尔终于被攻陷。围城过程中舰队的重要性对黎塞留造成了巨大冲击,不仅法国缺失一支可供作战的舰队,而且因为英国海军的封锁,刚刚扩充的法国商船队在围城期间无一艘可以安全驶入英吉利海峡。

围城战结束几个月后,黎塞留着手组建新的舰队,决定将地中海上的大桨战船扩充到40艘。然而由于大桨船需要的人手极多,不久便将计划降低至24艘。而在大西洋上,他要建立一支由46艘风帆战舰组成的舰队。1627年,法国从荷兰造船厂购置到第一批船只,其中最大的“皇家”号(Royal)拥有52门火炮。1628年,法国的势力开始向海外进军。法国建立了法国西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岛为法国夺取了第一块殖民地。之后又在加拿大成立了新法兰西公司,以促进法国势力在北美沿着圣劳伦斯河的扩展。在大西洋上,他成立了专门的贸易机构--著名的莫尔比昂公司,以期最终与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相抗衡。1629年末,拉罗谢尔船厂开始自主建造第一艘大型风帆战舰-装备68门火炮的“王冠”号(La Couronne),而风帆舰队的规模也已达到27艘。

王冠号战舰

到17世纪30年代中期,法国的海洋计划基本得以实现。尽管无法与英国荷兰相比,但王国至少拥有了一支自己的商船队。地中海沿岸的马赛、土伦与大西洋沿岸的布雷斯特、勒哈弗尔以及布鲁日(Brouage)被开辟为海军基地,每处建立一支舰队。大西洋沿岸由风帆战舰组成,称西方舰队(Flotte du Ponant),地中海则以大桨战船为主,称东方舰队(Flottedu Levant)。此时的法国海军已拥有30余艘各型风帆战舰与20余艘大桨战船,而在法国与荷兰的船厂中正不停地加紧建造新的船只。这支朝气蓬勃、不断发展的舰队已然使两大海上霸主感到了恐慌。但是,此时的法国海军在各个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重要的火炮铸造与海军物资仓库的全部由私人承包负责;战舰几乎完全由荷兰人设计建造;法国仍然缺乏自己的专业海军造船厂。事实上,前面提到的法国第一艘自制大型战舰“王冠”号仅仅是在卢瓦尔河畔的一家私人船厂完成的。尽管法国舰队的规模已达前所未有,但其战舰的质量并不十分可靠,而且也缺乏长期的维护保养。在完成后不到五年,仅仅参加了数次作战的“王冠”号,这艘当时的巨舰就因各种原因不再适于出海作战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始终贯穿着黎塞留的海军改革。不过,这远不足以抹杀他重建了一支有现代意义上海军的伟大成就。当然,他的欧洲称霸思想也给他的海军思想发展带来悲剧。那种海军只是充当欧洲战争工具的思想,不能使法国海军像它的邻国英国和荷兰那样走向世界,直接获得利益。它所隐藏的直接危机就是一旦这一任务得以实现,或者无人再去争取称霸欧洲,海军的存在就显得多余了。

黎塞留死后,继承者儒勒-马萨林(Jules Mazarin)为了节约所谓的军费,坐视黎塞留时代有所恢复的海军(笔者注:1642年,法国已经拥有60艘风帆战舰与35艘大桨战舰)再次沉沦,导致路易十四早期的法国几乎没有海上力量。

马萨林

走向世界

马萨林死后,路易十四掌握了实权,从而真正开始了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路易十四时代。他的成功得力于他的雄才大略和知人善用。米歇尔-勒泰利 (Michel Le Tellier)帮助他实现了陆军行政的中央集权,科尔贝尔(Colbert)则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政策上帮助他,并重建了法国海军。

1661年开始亲政的路易十四

科尔贝尔1661年担任财务监督官,1668担任国务大臣,从1669年3月7日担任海军国务大臣(Secrétaire d’État de la Marine)直到1683年,他对于法国海军的贡献不仅在于使濒临灭亡的海军重新崛起,而且更主要的是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海军思想,即被人们称之为谋利的海军思想,以理财为出发点。他认为在世界各国海外贸易发展的条件下,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来源,仅靠自给的经济远远不够,应该像邻国那样发展工业品,特别是奢侈工业品以供出口。海外贸易可以大大增加国家财源,不过发过当时生产工业品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海外扩张。无论是保证海外贸易顺利进行,还是海外扩张,都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对外贸易的获利又将使海军获得经费,这种良性循环可以使得法国繁荣强大。

勒泰利

很明显,这种海军思想与他的前人完全不同。他的眼光从欧洲转向世界,明确把谋利做为海军建设依据,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家总体战略角度考虑海军建设。在日后的海军建设中,科尔贝尔一方面从英国和荷兰引进技术,自制舰船;一方面组织法国自己的海军,颁布了《海上大法》。当1683年其去世时,法国海军已经拥有官兵5.44万人,大小舰船近200艘。1690年,法国海军战舰总数达到276艘-其中战列舰65艘(总吨位14万吨),超过同时期英国和荷兰海军战舰数量总和。在其当政期间,法国相继在中美洲的圣多明各、瓜德罗普、巴巴多斯、多巴哥和格林纳达,非洲的塞内加尔,北美的加拿大和路易斯安纳建立了殖民地。

科尔贝尔1666年的画像

不过,当其去世后,路易十四轻视海军的思想逐渐抬头。随着法国舰队在1692年拉乌格( La Hogue)海战(又称塞纳湾海战)中的失败,从此一蹶不振。1704年8月,英国攻陷西班牙的直布罗陀,使得法国海军土伦舰队与布雷斯特舰队的联合行动更为艰难。1713年4月《乌特勒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路易十四王朝的灭亡,而之前科尔贝尔的遗产也就最后彻底烟消云散了。

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原本,规定法西两国永远不得合并

链接-拉乌格海战

1692年,法王路易十四在科唐坦半岛集中部队3万余人,准备在英国登陆。为了遣送部队渡海。在布雷斯特集中500余艘运输船,并令图尔维尔率领大西洋舰队(战列舰44艘、巡航舰和纵火船13艘,兵员2.1万人,装备火炮3240门)控制英吉利海峡。听闻法军舰队出动,英荷联合舰队5月中旬也在黑斯廷斯集结,共有88艘战列舰(荷兰26艘)、巡航舰和纵火船37艘,兵员3.9万人,装备火炮6750门。

拉乌格海战

5月29日10时许,双方在塞纳港外相遇,随即开始交战。由于法军战术得当,对方数量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下午3时,海上突起大雾,持续到晚上8时才散去,之后刮起了强风。一天激战,法军“皇家太阳”号(Soleil Royal)战列舰严重受损,几乎失去控制。

30日上午7时,图尔维尔聚集到了35艘战列舰,其余船只已经被冲散而独立返回布雷斯特。1小时后,法军舰队遭到英荷舰队追击。由于风平浪静,双方航速都很慢。晚上,20艘法舰穿过危险的奥尔德尼岛东北雷斯水道摆脱对方。31日凌晨,“皇家太阳”号和另外2艘战列舰在瑟堡海滩搁浅,而图尔维尔则率领“雄心”号(Ambitieux)在内的12艘战列舰在拉乌格靠岸。6月2日凌晨,在瑟堡的3艘战列舰被英国纵火船焚毁。夜晚,英国海军中将鲁克(Rooke)用小艇袭击了在拉乌格的法国舰队,12艘战列舰全部被焚毁或俘获。

海战中法军战列舰被焚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