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父”当真蠢得无药可医?换了你,也许也会“卖头援美”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前,我们不妨先来做一道送分题:

被称为“美国国父”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A.乔治·华盛顿

B.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才是美国国父”其实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梗,大革命后,路易十六因“叛国罪”被愤怒的民众推上断头台。显而易见的是,真正害得他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死的国王的并不是因为叛国,而是横征暴敛等来由已久的积怨。路易十六被一部分人视为暴君,但他在死前曾说:“我是无辜的,我宽恕我的敌人们。”有意思的是,有几乎同样多的人对此并不反对,连拿破仑都表示:“如果路易十六跨上他那匹战马,胜利本来会属于他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历史是抽象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都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说路易十六是个冤死的好人也好,但把时间往前推个30年,“七年战争”对法国的打击之沉痛,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容忽视的。

波旁王朝后期的法国国王们似乎都有强烈的两面性的特征,执政前后期判若两人“太阳王”就是个典型。这种两面性延续给了路易十五,这位国王早期励精图治深受法国人民拥戴,他也因此勉强地维护着法国王权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尽管路易十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努力要求自己本本分分地扮演好国王的形象,然而其性格的缺陷加上能力的不够出色致使他并没有真正地把法国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反而让国家更穷了。这不,在于1743年参加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路易十五又带着法国于1754年参加了著名的“七年战争”。他倒是在战场上打得爽了,却没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征战引起的连锁反应,狠狠地坑了一把自己的孙子。当然了,也许路易十五很可能根本就不在乎。“我死后,爱咋咋(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相传这正是此君的名言。

有朋友要问了,法国在历史上都跟英国打过“百年战争”,这七年战争能败家到哪儿去?一码归一码,单论强度而言,比起后者,百年战争更像是两伙土著拿着木棍互戳。这不是最致命的,重要的是,七年战争打完,法国完败,不仅把国家打了个穷困潦倒,还在国际社会上颜面尽失。要说面子是虚的,那么法国还有一处损失之惨令人发指——他们在新大陆的殖民地几乎损失殆尽。损失有多大?图上的阴影面积不小,恐怕法国人心里的阴影面积更大。

不得不说,路易十五还当真很有“远见”,七年战争结束11年后,法国还远未恢复元气,路易十五就撒手而去了,把身后的“洪水”丢给了路易十六。新国王上台后又步入了高开低走的怪圈,他坐在王位上,时时刻刻都看七年战争结束时签下的《巴黎条约》不顺眼,觉得法国因此蒙羞。这也确实,做了几个世纪欧洲霸主级别国家的法国还从未如此低声下气过,虽然账面实力还挂着“强大”二字,一般国家还真不敢轻易招惹它,但路易十六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法国在实际上的地位与巅峰期已不可容日而语了。

那咋办?再打一仗?路易十六看了看手中的牌:家门外是越来越按不住的英国,家门里是愈发尖锐的阶层矛盾和愤怒群众,自己屋里还有个败家娘们,拿什么打啊?此时的路易十六审时度势,虽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也只能强忍着。好在这段隐忍期并不太长,仅1年后,彻底改写世界格局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大家可千万别一听“美国”二字就想到强大,那会儿的美国可当真不算强。我们不妨来讲个例子

1776年11月9日,美国大陆议会批准建造3艘74炮战列舰,这是美国第一次独立造战列舰的尝试。随后,第一艘船在朴茨茅斯开工,这艘船便是后来著名的“美利坚”号。这艘船前前后后造了六七年,其中还有人建议将其改建为重型巡洋舰,不过遭到否决。结果到了1782年9月,独立战争眼看都要打完了,国会大手一挥刚开地说:这第一艘船我们还是拿去孝敬帮了大忙的法国的吧。结果,当年11月5日,“美利坚”号终于下水,因为借口弥补3个月前在波士顿港外触礁的“壮丽”号,“美利坚”号被改名为“壮丽”号并被送往法国。然而,法国人收货后气得脸都绿了:这艘船造了6年,到3年时船体的木料就开始腐烂了,我们帮了你们这么大的忙,你们就这么恶心我?最终,“美利坚”号直接被法国人当垃圾整个儿处理了。

当时的美国就是弱,但在独立战争初期,法国虽觉得这是个契机,但也没有明目张胆地插手,而是暗中疯狂给美国人输血。直到萨拉托加战役后,美法缔结军事同盟条约,法国迫不及待地向英国宣战。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按理说美国傍上了法国这个老牌强国,献殷勤的应该是美国才对,然而后者似乎比美国人更期盼胜利的到来。

1778年4月,由12艘法国大小军舰组成的舰队从土伦港出发奔赴北美;2个月后罗尚博伯爵带着30多艘军舰又支援了一波。鉴于美国当时的家底和造舰水平,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海战基本上都是法国人打了。也许是急于扭转在外交场上的颓势,路易十六也牟足了劲。他刚继位时,法国银行抽出一笔为7500万法郎的巨款,让新国王用于法国的复兴。然而,这笔钱还没在兜里踹热乎,路易十六就全砸在了北美大陆上。这还不算,钱花光后,路易十六被逼无奈召开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结果民众一看,国王的目的还是捋羊毛。不少学者认为,就算不搞君主立宪,路易十六依旧是法国人民心中的国王,然而当一位国王想要掏光百姓的口袋时,百姓可就不认账了。

也正是“卖头援美”的“壮举”压倒了路易十六,我们大可具体点说:民众并非不能忍受国家的衰颓,而是无法忍受自己的贫穷。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的路易十六却是个不错的国王。也许他的能力有限,但他并不残暴也不贪权;虽然王后稍有点败家,但路易十六的生活却较为简朴。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包养情妇为风尚,甚至以情妇数量多为荣的当时,路易十六能始终坚守准则,从不拈花惹草。相比之下,被私生活毁掉了形象的路易十五似乎更应该上断头台。

援助美国当真就是一个败笔吗?我们不妨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一个世纪后,法国将自由女神像送到美国,作为给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的礼物。有趣的是,据说法国最初是想弄个大雕像放在苏伊士运河河口,只不过发现横竖不合适才改了主意。美国人收下时,内心感情也是十分复杂的。即便如此,自由女神像也成了当时两国关系的见证,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法之间的友谊是英国人完全无法体会到的。路易十六一意孤行般地“卖头援美”其实也换来了一定的回报,最起码法国狠狠地出了口七年战争的恶气,而其国际形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恢复。然而,比起这些,当时的法国民众大概更关注如何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正如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经典台词说的那样:“高手不一定要长得多英俊, 只不过是你们这些星斗市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路易十六正是如此。作为一位国王,当诸多问题摆在面前时,“如何恢复国家的荣光”大概是他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达成这个目的时,路易十六做得很不好看,甚至有些慌不择路,但这并不能被视为错误;万一成功,也许它会成为一步妙棋。想要抚平国家满目的疮痍,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有场战争就在眼前,它可能用几年的时间就扭转一切,大概换了任何人坐在路易十六的王位上,都无法抵挡诱惑,走上“卖头”之路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