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初唐的风流高华,王勃一人独占七分

前引

唐永徽四年(653年),时任洪州都督的滕王李元婴,广集能工巧匠,于赣江之滨,修筑了“宏廓显敞,殊形诡状,革弊鼎新”的三层高楼,滕王阁。

这不是李元婴第一次大兴土木修建阁楼,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贞观十三年(639年),作为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太宗李世民最疼爱的幼弟,刚满九岁的李元婴就被封为滕王,食禄滕州(今山东滕州)。及至年长就藩封地,李元婴随即开始了骄奢淫逸,大兴土木的荒唐生活。

李元婴似乎对营建土木行宫有着浓厚的兴趣,滕州山明水秀处遍及亭台,其中不乏以“滕王”命名的楼阁。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对这位小皇叔的行端多有不满,没多久便将其迁为苏州刺史,后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

到了洪都,李元婴依旧不改骄纵生活,为饱览山川之秀,赏歌舞之乐,特意选址赣江左岸的丘岗,营造了滕王阁。

只是在此间寻欢作乐、不知收敛的李元婴,惹恼了高宗皇帝,一纸令下,奢华的阁楼转瞬成为废墟,李元婴也被贬滁州。

但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世事的因缘际会,机巧暗合。

放浪声色的李元婴没有想到,正因为皇帝下旨毁掉滕王阁,才有了二十年后都督阎伯屿的重修,更由此引来一位青年英才执笔疾书,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而作为滕王阁的肇建者,李元婴,也成了这段佳话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们的故事便从上元二年(675年),滕王阁重修后讲起。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上元二年(675年)九月初九,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只是在这宾客尽欢的宴会上,都督阎伯屿的脸色却十分不快。

原本阎伯屿想趁滕王阁重阳日竣工之贺,遍邀治下文人墨客作序,借机炫耀女婿吴子章的文才。

众人知趣皆推辞作文,唯独列座末席洛阳来的过客王勃不知避让,竟在阎都督的客气声中,欣然应命,即席挥毫。

都督阎伯屿不悦,借口更衣,拂袖而去。

坐在偏室的阎都督,命下史从旁伺候王勃下笔,并嘱咐,一句一禀报,他倒要看看这个虽有才名傍身的年轻人,到底有何能耐。

很快王勃运笔书写的首句便传了过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哂笑,不过老生常谈耳。

稍后下史又来禀,次句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下阎都督沉吟不语,开始品出不凡。

之后接连数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比一句精妙,虽然阎都督未置评语,心中已然翻腾不止。

当听到“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再也忍耐不住,拍案叫绝,盛赞道:“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

阎伯屿心中的不快一扫而空,立即回到宴厅,站在王勃身侧观赏那字字珠玑的妙文,赞不绝口。

这下满室文人雅士无不围观诵读,一时都惊为天人!

时年二十五岁的王勃名动东南,此篇《滕王阁序》也被阎伯屿仔细收好,精心装裱一番,高悬阁楼大厅中堂,并刻石勒碑永传后世。

王勃这次来到洪州,本是借道南下,看望远在交趾为官的父亲。正如序中所言,不过是“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恰逢其会罢了。

《滕王阁序》辞藻华丽,铺排大气,既有山川之美,亦有人烟之盛。

落笔生风处,尽显东南之美;流丽飞动下,穷揽鹤汀凫渚。

回味渔舟唱晚,情思逸兴遄飞。

很难想象,青年的王勃在极尽人间美事后,能有强烈的人生际遇之慨:

“天高地迵,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不管是冯唐易老,还是李广难封,王勃的字里行间多有怀才不遇之感。我们在惊艳于文辞的荡气回肠之时,不仅生出疑问,少年老成的王勃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使他抚凌云而自惜呢?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初唐的诗赋上承南朝遗风,堆香砌玉,绮碎浮华,早已无建安风骨。年少而才高的王勃睥睨古今,“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倾注倜傥意气,更新了大唐锐意的英姿,奠定了盛唐雄浑开阖的诗歌气象。

大约公元650年,即唐高宗继位初的永徽元年,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一个儒学世家。

得益于家学渊源,少年时的王勃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加之聪慧好学,六岁时就能作诗,十岁时就已经饱览群书,。

十二岁时王勃来到了大唐的首都长安,跟随名医曹元学习《周易》及医术。

乾封元年(666年),高宗皇帝下诏开幽素制科考试,十六岁的王勃信心满满应试,在台策对答时,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一举及第,旋即拜为朝散郎,成为唐帝国最为年少的官员,

年少成名的王勃曾作《乾元殿颂》,绮丽的文章,壮美的词义,让高宗皇帝大为惊叹,连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未及弱冠文名远扬,时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列,合称“四杰”,其文才公认当属首位。

本应是仕途得意的少年新贵,可很快,王勃却因缺乏政治的敏锐而遭逢人生的第一次贬谪。

在被授予从七品上的朝散郎后,王勃经皇甫常伯的举荐成为了沛王府修撰,侍奉沛王李贤读书。

这可是个令人眼红的差事,李贤为皇后武氏次子,深受帝后宠爱,以文才见长的王勃,因而有大把的机会青云直上,但恃才傲物的王勃亲手毁掉了仕途。

总章元年(668)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玩乐,王勃从旁助兴,游戏作文,大笔一挥便写了一篇遣词优美,引经据典的《檄英王鸡》骈文。

沛王李贤大乐,可高宗皇帝却大怒。

何为檄?主征伐也!

王勃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此篇“檄文”已然触动到了皇帝的敏感神经!

大唐三代的皇权传承都伴随着血淋淋的争斗,高宗皇帝亲历兄弟相残的宫廷内乱,自然认为王勃是在挑拨两王关系,离间皇亲。

是故高宗李治怒批王勃为歪才,钦命逐其出长安。

放逐在外的王勃出游巴蜀,登高玄武,赋诗唱酬,天高云阔,寄情山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

可这并不是王勃的志向,他在《涧底寒松赋》中借傲挺的寒松自叹: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

仕途上的失意,不是放浪于山水之间就可以消除的。

在蜀中游历两年后,王勃在亲友的斡旋下得以回京参加时选。

咸亨四年(673年),二十三岁的王勃谋得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参军一职,本以为这是人生的新起点,却没想到竟成命运的重大转折。

初到虢州不久的王勃,就因擅自杀害官奴曹达而犯死罪,被朝廷下狱。

这件案子非常蹊跷,历代多有争论,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里都有言及,认为是王勃恃才傲物,得罪同僚,而遭设计,方有此难。

本来王勃枉法杀人,罪有两重,应是必死无疑,但恰好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高宗皇帝下诏称天皇,皇后武氏称天后,大赦天下,王勃幸而得免死罪,只是削除官职,释放归家。

这年的八月,出狱的王勃极其沮丧,虽然豁免死罪,可父亲却因他的缘故被贬往交趾为县令。

为此王勃深为自责,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痛苦道: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命途多舛的王勃祈望能将功赎罪,对上不辱没君父,对下能庶几无愧,可朝廷并没有再给王勃机会。

“寻复旧职”无果后,庙堂之高,已无王勃立锥之地。

上元二年(675年)春,王勃自东都洛阳启程南下看望父亲,一路经楚州、扬州、润州、常州、苏州、杭州、衢州后,于当年九月初来到了洪州。

在滕王阁宴会之上,回首半生蹉跎,王勃发出“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之慨!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是将其一生都写在了《滕王阁序》里。

或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但王勃却没有太多时间去实现他的青云之志。

上元三年(676年)春,王勃在交趾见到了远谪边邑,困窘不堪的父亲,父子相见是何情景,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在当年秋八月,王勃恋恋不舍的告别父亲登程回乡,这一别却成永诀。

渡南海北上的王勃,忽遇疾风高浪,不幸落水,虽然被救起,可依然无力回天,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才子,永远离开了人世。

上天给了他令人艳羡的才华,却也剥夺了他顺遂美满的人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不会孤单,每一个诵读其佳作的后人,都能跟随他一同领略整个初唐的风华。他的人生如流星划过,虽然短暂,可那传世的诗文却足以震耀古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