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铁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杀,到底谁才是背后真正的主谋?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天色还未明,报时的晨鼓刚刚敲响。大唐宰相武元衡离开自己的住所,前往大明宫,开始一天的政事。

他刚出靖安坊东门,忽然有冷箭从暗处射出,照明的灯笼熄灭。武元衡还未明白是怎么回事时,他的肩膀就被射中。一群刺客蜂拥而出,击溃了护卫。武元衡本想骑马逃跑,可为时已晚,刺客追上后将其残忍杀害。作为朝廷的重臣,就这样死在上朝的路上,宰相裴度同样遭到袭击,但所幸捡回了一条命。

到底是谁胆大包天,敢于刺杀堂堂宰相?这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4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位列进士榜首(状元),可谓当时的学霸。他在金榜题名后,开始了其仕途生涯。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知道武元衡清廉正直,颇有才干。于是任命他为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务。当时四川的叛乱刚平定,亟需有能力的官员治理,于是武元衡就到四川主政。他在蜀地七年时间里,恢复了当地经济,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当地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归附,武元衡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广泛赞誉。

武元衡还是位风流才子。他是中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擅长五言诗,很多人都传抄他诗篇,配上乐曲传唱。主要作品有《临淮诗集》(十卷),《全唐诗》中就收录了191首。武元衡跟白居易惺惺相惜,既是同僚又是朋友,当然更是“情敌”。武元衡长得貌似潘安,有“唐朝第一美男子”的美称。他主政四川时与美女诗人薛涛的关系极为暧昧,写了不少情意绵绵的佳作,这让爱慕薛涛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而武元衡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唐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然而朝廷只是维系了表面上的统一,河北(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淮西等等各路藩镇称霸一方,掌握了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等等权力。虽然藩镇一定程度上会执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史载“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但他们控制了地方行政,影响唐王朝的治理。他们还时而发动叛乱,成为国家不稳定的因素。

唐宪宗颇想效法唐太宗,重现贞观之治的伟业。除了改革朝廷弊政外,平定藩镇是大唐复兴的关键所在。由于武元衡在四川颇为作为,李纯就把他调回中央,任命他为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参与国家大事,尤其是解决藩镇问题。武元衡极力支持唐宪宗的削藩政策,以立场强硬而著称,可谓是“铁血宰相”。

随着唐宪宗的改革以及群臣的努力,大唐国力得到恢复,中央的实力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除了淮西、成德及平卢等藩镇外,纷纷归顺了朝廷。

在这三个藩镇中,淮西的地理位置最为关键,因为他们离洛阳最近,又能掐断唐朝漕运通道的汴州。而且淮西的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密不报丧,企图继续统治。朝廷得到实情后,派遣使者吊唁,但吴却拒而不纳。在阴谋被揭发后,吴元济举兵叛乱,威胁东都洛阳。面对这种情况,朝廷很多官员犹豫不决,但武元衡、裴度等人极力劝说李纯向淮西用兵,平定叛乱。于是元和十年正月,唐宪宗采纳武元衡的建议,并任命他统领军队。

此时,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奚族人)与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高丽人)感到淮西一灭,唇亡齿寒。于是想方设法阻止朝廷进攻淮西。王承宗让“在京办事处”的官员尹少卿去游说主战派的武元衡,希望他劝说唐宪宗罢兵,并送了很多金银珠宝,企图收买他。但武宰相刚正不阿,断然拒绝了。尹少卿见贿赂不成,就采用威胁的方式,想让武元衡屈服,但同样毫无效果。

就在尹少卿最后一次拜访后,第二天,武元衡就惨死在上朝的途中。事发后,京城震动。而在金吾卫、府衙、县衙等地都发现了刺客的纸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面对如此嚣张的刺杀行动,唐宪宗决定一查到底,在京城展开了地毯式搜查,不惜一切代价抓到凶手。他甚至下诏:“能捉拿凶手者,赏钱千万,授五品官。与贼人同谋但能离开贼人而自首者,也赏。如果违令不听,灭族!”

不久,左神策将军王士则、左威卫将军王士平抓到了一个叫张晏的士兵及其同伙十八人。经过朝廷的严刑逼供,他们说出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名字,指出他就是幕后主使。由于王承宗一向对抗朝廷,又请尹少卿对武元衡威逼利诱,因此多数人都觉得毫无疑义,此案也就了结,张晏及其同伙也被处死了。不过有些官员觉得,审理太过简单粗暴,仍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决,或许凶手另有其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东都洛阳西南面与邓州和虢州接壤的地方,是一大片高山深林。住在那里的山民以打猎为生,然后将猎物拿到市场上出售。有次一位山民在卖鹿遭到抢劫,于是他们去找唐军,要官军剿灭山贼。

官军很快就消灭了这股山贼,可发现他们的头领居然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和尚圆净。而且他不是普通人,他原为史思明的手下猛将,安史之乱后落发为僧。可他并不甘心于修行打坐,很快跟李师道取得了联系。李提供给圆净一笔钱,他以修缮寺庙为名,秘密招兵买马,准备跟李师道里应外合,袭击洛阳。但还未暴乱,就被官军围剿了。

官府还审讯了圆净的两位同伙訾嘉珍与门察,结果发现一个重大秘密。原来杀害武元衡的刺客就是他们,而幕后主使就是李师道。其实早在朝廷要向淮西用兵时,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及其募僚就认为:“天子专心一意地声讨蔡州的根由,在于有武元衡辅佐他,请让我秘密前去刺杀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就会争着劝说天子停止用兵了。”

就这样,一场震惊朝廷的宰相刺杀案就此水落石出。李师道为了阻止唐宪宗削藩,不惜铤而走险,派遣刺客暗杀了主战派宰相武元衡。一位“铁血宰相”、风流才子,就这样惨死在刺客的屠刀下。

武元衡之死是大唐朝廷与藩镇势力之间博弈的结果,尽管宰相遇刺让唐宪宗以及主战派大臣一时动摇了削藩的决心。但正如宰相裴度清醒后所言:“淮西腹心,不可不除。”让李纯深感藩镇的危害,于是下定决心平乱。唐宪宗相继剿灭、收服各路势力,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重归一统,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因此,武元衡的血最终没有白流。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