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荆州及单刀赴会的历史真相,为您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鲁肃

三国良将系列之鲁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鲁肃重大事件之九——借荆州

刘备借荆州这件事,许多朋友更加熟知《三国演义》的版本,似乎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实则不然。残酷的乱世中,天真的人怎么可能建立霸业,孙权是人杰,不会拿这么大的代价支援刘备。

在周瑜篇中笔者详细讲过,无论周瑜强攻南郡还是刘备转向荆南,都是符合各自利益的最优先选择,刘备能够占有四郡之地全凭自己眼疾手快,造成既成事实,并非孙权借出。不过,近年来许多文章认为,历史上的借荆州刘备只借了南郡,也并不准确。

真正的借荆州,既非借整个荆州,亦非只借南郡一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到底怎么复杂?且往下看。

先看一下借荆州的由来与经过。

严格说来孙刘联军是三方联军。孙权、刘备,还要加上刘表的长子刘琦。孙刘联军中孙权出兵三万,刘备一万左右,再加刘琦的一万人,这才凑足五万。刘琮投降后,刘琦才是荆州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很多不愿降曹的士人追随刘备逃跑,目的地正是刘琦驻扎的江夏郡。

上一任江夏太守黄祖虽然被孙权杀死,但当时刘表尚在,孙权没有底气与刘表决战,于是见好就收,放弃对江夏全郡的占领。刘琦为躲避蔡氏谋害,主动请缨接任江夏太守。这是诸葛亮的主意,刚好成为刘备最后的落脚点。

赤壁之战后,刘备上表刘琦任荆州刺史,以刘琦名义攻略荆南四郡,可以说是“挟刺史以令郡县”,孙权再不爽也没办法。可就在建安十四年(209),刘琦去世了。这对刘备的打击很严重,因为法统上等于荆州之主的位置出现空缺,刘备对荆州控制的合法性成为问题。

如果孙权此时向刘备施压,以刘备当时的力量还远不足以对抗,更何况大军驻扎南郡的周瑜向来对刘备欲除之后快。为了夹缝求存,刘备冒险亲自前往江东拜见孙权,求借荆州。

《三国志·鲁肃传》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其中惟字非常关键,点出刘备此行的凶险,更突显鲁肃对联盟战略主张的坚持。在周瑜篇中笔者讲过,周瑜、吕范都劝说孙权要更加强硬,果断扣下刘备,以直接操控荆州。只有鲁肃极力谏言孙权不能扣刘备,反而要借出荆州,以共同抗曹。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鲁肃对孙权说:“孙将军您虽然英明神武,但曹操实力仍然强大,我们刚进入荆州不久,还未建立起威信。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借给刘备,正好安抚他。这样可以树立曹操的敌人,同时为自己增加朋友,是更好的策略。”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借出荆州,进一步巩固了联盟。

以上就是史料上借荆州的大致经过。与许多当代文章的分析不同,笔者不认为借荆州仅仅是借南郡,恰恰相反,刘备借的就是荆州。

第一点,真正的借南郡与借荆州无关。

且看《江表传》原文“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

说的很清楚,周瑜攻下南郡后,把长江南岸的土地让给刘备,刘备在油江口设立治所,改名公安。之后又因为人多地少,向孙权借得荆州数郡。这次周瑜把油江口让给刘备,发生在借荆州之前,此时的江陵城仍由周瑜镇守。周瑜死后,鲁肃曾领兵驻扎江陵。不过我们知道,后来关羽治荆州时江陵已属刘备,具体经过不详。所以,南郡是分两次归入刘备手中,但无论哪次都与刘备求见孙权借荆州无关。

第二点,刘备借的是整个荆州。

许多三国历史爱好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指出我的错误:刘备怎么会借整个荆州?错的太离谱吧?先别急,所谓整个荆州,不是实际占有,而是名分。

自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以来,地方实力派之间常常以互相上表官职代替朝廷的任命。刘琦死后,荆州名义上出现首长空缺,曹操即便任命荆州刺史也无法到任,所以实际上只能是刘备或者孙权当。尽管刘备占据荆南四郡,可根基不稳,况且实力对比看也比孙权弱很多。如果周瑜来硬的,刘备能否打得过很难说。

所以刘备只能低声下气去求孙权,让孙权允许自己担任荆州牧。经过一番谈判,加上鲁肃的劝说,孙权上表刘备为荆州牧。这才使刘备名正言顺接管荆州。

所以,刘备借的主要是治理荆州的合法性,也就是求孙权表自己为荆州牧,因为只有孙权这样做,才代表正式承认刘备的地位,而不会突然翻脸灭掉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借的就是整个荆州。

第三点,借荆州到底是不是“借”。

刘备与孙权两名各自集团老大会谈的细节史料没有记载,至少从《鲁肃传》、《江表传》、《汉晋春秋》中均使用了“借”字来表述,那么“荆州是刘备借来的”这个观念从当时就已经被人广为接受,并非《三国演义》杜撰,相反罗贯中在小说中对借荆州情节的润色、加工在大方向上非常贴近史实真相。

既然是借就该有偿还。退一步讲,作为出借方孙权理应得到报酬。不过,地盘这种东西向来与实力成正比,随着刘备实力越来越强,更加不可能归还。荆州作为刘备与孙权的死结,早晚都要爆发冲突。

借荆州事件的影响:短期内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成为曹操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可以说,赤壁之战只是使曹操退回北方,而真正的三分天下,就从借荆州开始形成,从此刘备才真正意义上成为曹操的劲敌。

这件事对曹操的打击之大,《鲁肃传》有明确记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除当事人刘备、孙权外,这件事的最大推手便是鲁肃。

鲁肃重大事件之十——接替周瑜,独当一面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危。在临终之际周瑜上疏孙权,建议鲁肃接替自己。《鲁肃传》原文“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裴松之引《江表传》载有另一版本,较陈寿所记略有差别,但主旨基本相同。

无论哪个版本,周瑜的遗言中都强调曹操是最大的敌人,但刘备也是大威胁。作为同时应对曹刘两家最前线的荆州方向,必须要能力足够强的人担任主帅。尽管战略方针差异巨大,周瑜还是非常认可鲁肃的能力与人品,推荐其接替自己。

于是,鲁肃走马上任,成为东吴西部军团的主帅。随着鲁肃上台,孙权放弃了西取巴蜀战略,转向承认刘备现实存在,联合抗曹的战略。

这里有个问题,所谓的鲁肃接替周瑜,真的是完全接替吗?非也。

首先周瑜的官职鲁肃没有接替。周瑜以偏将军、南郡太守、左都督身份总领荆州方向军事,而鲁肃则以奋武校尉身份接管周瑜部曲四千多人,以及周瑜享有奉邑的四个县。鲁肃在赤壁之战时就是赞军校尉,也就是级别没有提升,也没有被任命为都督。主要是接管了周瑜直属的部队。

其次,周瑜的辖区鲁肃也没有接替。鲁肃接管了周瑜的士兵,而周瑜的南郡太守则被另一位大将程普接任。至于鲁肃,并没有兼任太守,只是驻扎在江陵,与程普同驻一城。不久孙权采纳鲁肃建议,将整个南郡让给刘备,以分担曹操的压力。孙权分长沙郡新设汉昌郡,由鲁肃担任太守,驻扎在陆口。至于程普,则改为江夏太守。

最后,周瑜都督的权利鲁肃也没有接替。民间常有“东吴四大都督”的并称,实际上鲁肃并未担任过都督。上面提到,周瑜直属部队只有四千人,但由于周瑜是左都督,所以战时能够指挥其他带兵将领。鲁肃没被任命为都督,所以也没有这种权力。

总结下来,鲁肃继承的只是周瑜的部队与俸禄,连南郡防区也只是与程普共享,军事角度很难算得上真正的“接任”。不过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周瑜这种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即便鲁肃也很难匹敌,至少在军中威望上与周瑜差距很大,理所当然不能完完全全地接替周瑜,并且周瑜在后期权力、威望过大也使孙权颇有顾忌。不过周瑜死后,鲁肃成为孙权最倚重的武将,这点毫无疑问。

鲁肃在陆口恩威并行,很快部队扩充到一万多人,不久被孙权拜为偏将军。

此后几年里,荆州三方势力暂时平衡,各方都将用兵方向转到其他地区,孙权与曹操转而在合肥——濡须一带爆发多次战斗,互有胜负。孙权的持续骚扰使得江淮地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操为防止孙权侵扰,决定往北移民。结果措施不当,反而导致江淮地区几十万百姓渡江投奔孙权,合肥以南除皖城外,基本变为无人区。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自带领吕蒙、甘宁进攻皖城,为确保打赢,还将鲁肃调来增援。

经过约一个月的战斗,孙权成功赶在张辽到达之前拔除皖城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战后孙权提拔了多名将领,其中吕蒙任庐江太守、甘宁拜折冲将军,鲁肃则转任横江将军。这个转字理应是平级间的调转,但史料中鲁肃上一个职位为偏将军,那么史书中应该漏记鲁肃的一次提拔。

横江将军鲁肃,横行长江之上、横扫来犯之敌,这个名号为孙权首设。如果鲁肃不够强硬,怎能与关羽、曹仁这种一等一的猛将为邻?当时鲁肃仅有四十一岁,正值壮年,绝非演义中的忠厚长者,而是霸气非凡的东吴屏障大将。

据《吴书》记载,鲁肃人如其名,治军非常严肃,令行禁止毫不含糊,同时鲁肃也确实有儒将风范,在军阵之中亦手不释卷。鲁肃善于治军,又能言善辩,更可贵的是鲁肃虽然自幼家境富裕,却生活节俭,专心扑在军务上别无爱好。时人公认周瑜之后,鲁肃是东吴最有名望的大将。

鲁肃重大事件之十一——单刀赴会

单刀会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故事之一,有大量的文艺作品演绎这个桥段。小说、戏曲中都以关羽为主人公,凸显关公足智多谋化解东吴阴谋,鲁肃只是关羽的陪衬。历史上的单刀会则大相径庭,鲁肃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发起怒来气势惊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且容我道来。

刚刚讲过,刘备的荆州是借来的。不论从道义还是双方的谈判结果看,刘备都是孙刘联盟中获益更多的一方。当刘备处于弱势时,孙权还不着急要报酬。但刘备拿下益州后,面对前来索要荆州的诸葛瑾,竟然说拿下凉州再还荆州,这简直在侮辱孙权的智商。

也许刘备从多年与孙权的合作中习惯于获利,太过顺风顺水,以至于认为孙权好欺负,但很快孙权就将采取非常强硬的手段回应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初,孙权得知刘备不归还荆州后大怒,派吕蒙率两万士兵进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军主力当时尚在益州,听闻孙权来攻,刘备亲自率兵赶到公安,同时派关羽进军益阳。孙权毫不示弱,亲自到陆口指挥全军,并以鲁肃率领万余人驻防益阳,与关羽对峙。

关羽曾打算趁夜渡河偷袭,但鲁肃提早准备,派甘宁率一千精兵守住渡口,关羽见鲁肃治防守严密便没有强攻。

作为孙刘两家在荆州的各自军团主将,关羽与鲁肃早就打过交道。之前双方地盘犬牙交错,因同盟关系并没有严格划分边界。这就导致一些争议性的越界事件时有发生,出于维护大局考虑,鲁肃总是对关羽比较忍让,做适当让步。但在大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之时,鲁肃也表现出毫不退让的强硬气势。

毕竟曹操还是两家最大的敌人,所以双方尽管姿态强硬,但也没有轻举妄动。作为孙刘联盟的促成者,鲁肃仍然试图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于是邀请关羽进行面谈。当时东吴诸将很担心关羽会谋害鲁肃,纷纷劝阻。鲁肃说道:“如今这件事,有必要当面讲清楚。是刘备对不起咱们,公道自在人心,关羽绝不敢对我下手!”

会谈的形式为两军主将各自携带佩刀,并带上数量相等的随从,士兵则全部退到百步之外。双方的条件是相等的,考虑到当时形势,会谈地点应该是开阔的平地,并无设伏兵的条件。鲁肃与关羽的会谈,《三国志·鲁肃传》及《吴书》中有详细记载。

两人见面,鲁肃率先发难:“我们当初愿意把土地借给你们,还不是因为你们败军而来,走投无路,才帮你们一把。如今益州都是你们的,还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我们只要三个郡都不肯给,这叫我们怎么接受?”

鲁肃话音未落,关羽这边有人喊道:“土地这东西,谁有能耐算谁的,谁规定荆州就是你们的?”

鲁肃一听立刻大发雷霆,呵斥这名关羽的随从,声色俱厉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与关将军会谈大事,有你说话的份吗!”

关羽见状,手按佩刀对随从说:“没听到鲁将军的话吗,国家大事哪轮到你插嘴?”赶紧使眼色让其退下。

第一轮交锋,鲁肃气势上竟然稍占上风。

关羽等鲁肃稍微平静,说道:“赤壁之战,我家左将军亲自上阵杀敌,忙得睡觉连鞋都不敢脱。拼到这种地步,难道不值得拥有一块地盘吗?我家老大会允许足下来把地盘收走?”

鲁肃立即摇头,反驳道:“不对。刘豫州从长坂坡败退之时,手下一万人都不到,一块地盘都没有。被曹操追得仓惶逃命,还打算跑到交州。若不是我主孙将军不惜人力物力帮助你们,哪有你们今天?”

鲁肃越说越气,继续道:“你们现在不仅取下益州,甚至还打算铲除我们在荆州的力量,你之前就常常越界欺凌我军。你们这么做,是个人都忍不下去,何况我家老大?我听说只顾贪婪而不顾道义的人,早晚会惹祸上身。你我二人身兼重任,如果不能分辨道理、提醒主上,却只知道恃强凌弱穷兵黩武,兴此不义之兵,能打赢我们吗?”

关羽听完默不作声。不论关羽内心是否同意鲁肃所言,都没能找到合适词语反击,无论是辩论还是气势,关羽都输给了鲁肃。

第二轮交锋,鲁肃再次占据上风,直接怼得关羽哑口无言。

谈判无果,两军继续对峙。好在这时曹操出马给刘备、孙权解了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消息传来两家各有让步,迅速达成和解,刘备正式割让长沙、桂阳两郡给孙权,孙权则将零陵归还刘备,各自罢兵。

严格说来,单刀会对孙刘两军并未产生实质影响,鲁肃辩论胜利也没有使关羽退让半步。要说意义,不过是使鲁肃与关羽的个人形象更加饱满的一件事。由于鲁肃的对手是关羽,所以很不幸在各种文艺作品的单刀赴会版本中,鲁肃的个人风采被抹杀殆尽,沦为陪衬。

建安二十二年(217),时年四十四岁的鲁肃去世。不仅孙权亲自出席葬礼,连诸葛亮也为其举哀。同为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诸葛亮不仅为好友哀悼,恐怕也在为即将破裂的孙刘联盟担忧。

仅两年后,孙权彻底与刘备决裂,不仅偷袭荆州,还杀死关羽,将事情做绝。由此导致一系列恶果,彻底断送了共同推翻曹魏的希望。

对于袭取荆州之事,留到吕蒙篇再讲。笔者认为,荆州并非不可取,只是孙权选错了时机。

无论如何,鲁肃对孙权的意义都非常重要。在孙权称帝,登临祭坛时,追思起鲁肃,对百官说:“当年鲁子敬早就说我可以称帝,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真的太透彻了!”

结语

鲁肃作为正史与文艺形象反差巨大的历史人物,其能力与作用长期以来受到低估。作为一名武将,鲁肃最为人称道的却是运筹帷幄、外交斡旋,使其形象更不容易被后人准确认知。

鲁肃自幼习武、身手不凡,在东吴历任职位也全部为武职,作为接替周瑜的荆州军团一把手,尽管在任期间没有指挥过大战,但这更多与时局及鲁肃性格慎重有关,不代表他软弱。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鲁肃非常好地贯彻了这种策略与观念,作为一名以非战之功青史留名的良将,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