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参加科举时,从乡试、省试到殿试,连续三次都败给这个人

公元1056年的三月份,父亲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辙从四川走向京城,父子三人在兴国寺里面寄居。到达京师之后,苏轼和苏辙用心备考,苏洵则开始拜谒当时的名流,比如韩琦和欧阳修等人,或者苏洵已经不准备再参加科考了,毕竟自己已经一把年纪,如果考不上的话岂不是很没面子。

欧阳修在读了苏洵的文章之后,不但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还向朝廷大力推荐了他。受到欧阳修的举荐,苏洵在京师的名声大振。同年的秋天,苏轼和苏辙先在开封参加了乡试,兄弟二人皆高中,苏轼还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第一名是个叫做章衡的文人。第二年春天,两人继续参加省试,苏轼的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赞赏。但是欧阳修认为能作出如此文章的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嫌他将这篇文章的作者列为第二名,而第一名又是章衡。

省试结束之后,便开始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此次一共有263人进士及第,苏轼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弟弟苏辙第十五名,第一名还是章衡!苏轼心里估计非常郁闷,居然连续三次都输在同一个人的手上,这个章衡到底是何许人也?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这个三次打败苏轼的人。

章衡,子子平,状元及第之后,官职从润州长史做起,历任湖州通判、集贤院学士,知扬、庐、宣、颍州,最后获封上柱国,赐爵吴兴县开国伯。从官位上来看,这个章衡就不简单,就连苏轼本人都甘拜下风,评价他是"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足以见得他不是浪得虚名之辈,两位才人惺惺相惜,不久就成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

有一次,章衡去辽国出使,辽国君看他是文人,便故意在酒宴上提出射箭助兴,想让章衡出丑。谁知道章衡竟然连发破的,辽国君看他文武兼备,之后便对他以礼相待。了解章衡的事迹之后,是不是觉得苏轼输给他并不冤枉呢?

其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章衡要比苏轼年长11岁,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文学词赋,而是要列举经世致用之学,比章衡社会阅历少几年经验的苏轼考不过他也是很正常。当然,章衡在之后的影响力并不输苏轼,但因为其族叔章惇太过强大,导致章衡的风采完全被盖过。就章衡和苏轼客观来讲,前者的为政能力是要胜于苏轼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