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十足的三拜九叩,清朝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尊严那么重要吗?

文/花开无田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从先秦时期的席地而坐,到宋朝时期的站立,最后到明清时期的叩拜,官员们的上朝礼仪日益繁琐复杂,同时也彰显着君权的强化。

最初的孔孟儒学理念早已退化,换上程朱理学的精神内核,孔子的“仁爱治国”还好说,孟子的“民贵君轻”直接被朱元璋视作大逆不道,还扬言老匹夫若活在明朝,必将千刀万剐。宋明理学逐渐取代两汉儒学,“忠君爱国”成了理学基本理念,上到三公九卿,下到平民百姓,对君权的仰视日益增加。到了明清时期,君臣相见,臣子必定要恭恭敬敬地行一番叩拜礼,倘若不行礼轻则杖罚,重则治罪杀头。

皇太极剧照

1636年,后金可汗皇太极举行登基大典,宣布臣服后金的朝鲜国王派使者前来参加大典。沈阳故宫的大殿上,满汉官员齐刷刷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在内侍太监的“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的指挥声里,朝鲜使者的表现让人大惊失色。

就在齐刷刷的跪拜声和高呼万岁声中,朝鲜使者却是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膝盖和头部没有弯曲过一下。清朝官员强按着朝鲜使臣跪了下去,可等到大臣们一走开,朝鲜使臣就又重新站了起来,反反复复下来,连使臣的衣服都撕烂了。朝鲜使臣的理由只有一个,朝鲜没有这种礼仪,他们更崇尚盛唐时期的礼仪,开放包容和平等,连他们的朝鲜国王都不用举行这种莫名其妙的仪式。

三拜九叩礼

朝鲜使臣的一通解释没有让皇太极消气,在他看来三跪九叩是对君主的尊敬,朝鲜使臣代表着朝鲜,不向他行叩拜礼就说明没有将清朝看作宗主国。此时的清朝还没有入主中原,皇太极的堂兄阿敏率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放弃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转而臣服清朝。

皇太极眼见朝鲜使臣不肯下跪,心里认为他们还是在挂念明朝,所谓的臣服不过是口头上的妥协。震怒之下的皇太极在大典过后,立即下令出兵朝鲜,给附属国身份的朝鲜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清朝将前朝的叩拜观念流传下去,这种思想在君臣百姓之间早已根深蒂固,叩拜礼不仅单单针对内部,还表现在外部环境中。

雍正帝剧照

清朝皇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有责任和义务向蛮夷小国提供伦理道德,文明教化和政治统治,外国使臣踏入清朝的土地就要恭恭敬敬地举行叩拜之礼,在清朝人眼里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自认为高人一等,他们要求外国使臣在所乘车船上悬挂旗帜,写上“某国贡使”的字样,以显示天朝上国是在接受朝贡,尽管在外国使臣看来这是一种贸易。

1730年,雍正帝派使者去圣彼得堡庆祝新沙皇即位,为显示自己的尊贵和高傲,雍正弟特意嘱咐使者行一跪三叩之礼,这等于是把沙皇看做了清朝的王爷。虽然俄国人没有太大的感觉,可雍正帝却是欣喜万分,认为俄国女皇接受了自己单方面的认定,沙皇降格为王爷。

乾隆帝剧照

18世纪末,清朝的三跪九叩之礼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争端,最为出名的是发生在1793年的英国马嘎尔尼事件。那时的英国日益强盛,第一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作为日不落帝国的专使,马嘎尔尼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的代表,他对中国繁琐复杂又侮辱人格的仪式早有耳闻,可是他希望能够作为一个真正的外交官,和清朝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可是马嘎而尼的想法遭到清朝官员的反对,他们在觐见皇帝礼仪方面,坚持要马嘎尔尼三拜九叩,而马嘎尔尼坚持行欧洲通行的单膝跪地礼。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马嘎尔尼做出让步:要清朝官员对英国国王行三拜九叩之礼,自己同样对清朝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

可清朝官员却认为十分荒诞可笑,在他们看来英国不过是个小国,堂堂一品大员,怎么会向小国叩拜!马嘎尔尼见清朝官员不肯答应,索性破罐子破摔,他也不肯去觐见清朝皇帝,那时的清朝皇帝是年迈的乾隆帝。生活的阅历让乾隆帝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最终以英国“地方偏僻,不识天朝上制”的理由免去了马嘎尔尼的叩拜礼。

马嘎尔尼画像

1805年,俄国使臣不愿意叩头,刚到库伦就被嘉庆帝下令阻止进京,可见清朝皇帝对三拜九叩的看重,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威严的象征。1816年,英国使节阿美士德来到京城,他和马嘎尔尼一样,性格倔强顽固,清朝官员软硬兼施,都没能让他接受三拜九叩之礼的要求。嘉庆帝听说这件事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驱逐出境,并对英王下了一份“敕谕”,委婉地和英国断了外交往来。

1840年,扛着枪炮的英军打开了清朝古老的大门,并强迫清朝取消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时的三拜九叩,清朝的天朝上国梦逐渐破碎。咸丰帝曾因为美国总统在文书里的语气和他平等相称,惹得他龙颜不悦,竟然居高临下地批道:“夜郎自大,未免可笑。”还没等咸丰帝从天下共主的情绪里出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踵而至,咸丰帝带着嫔妃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北京城的圆明园被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

八国联军

1860年,西方列强得到在北京驻扎大使馆的特权,不仅在觐见清朝皇帝时不用再行跪拜礼,连清朝政府的公文也不再用“夷狄”这种带有贬低含义的词汇来称呼外国。最为可笑的是,签订多次不平等条约的清朝没有发愤图强,反而学起了鲁迅先生小说里面的人物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同治时期御史吴可读上表的奏折里,说洋人和禽兽没有两样,强迫他们行三拜九叩之礼,就像是强迫禽兽接受伦理道德。让他们遵行叩拜礼,不是朝廷的荣光,不让他们遵行叩拜礼,也不是朝廷的耻辱。吴御史的奏折呈上去,让同治帝和朝中同僚点头称是,颇有一番“大人不记小人过”的胸怀,为外国使臣不给清朝皇帝下跪找了一个借口。

徐桐剧照

有意思的是,大学士徐桐认为洋人觐见皇帝之所以不下跪,不是他们不想这样,而是他们没长膝盖,属于生理缺陷。秉持着这个说法的徐桐,特意发给清军一人一个长竹竿,在他看来只要用竹竿敲洋人膝盖,洋人就会倒地不起。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落后腐朽和愚昧,从这两个事例中窥见一斑,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故步自封只会停驻在某一节点上,陈旧的思想观念难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1894年,清朝正式承认和其他国家元首的平等地位,换句话说不是他们想承认,而是那些威力巨大的洋枪洋炮逼着他们不得不承认。可叩拜思想在老百姓头脑里存在时间太长了,清朝灭亡后的那些遗老遗少仍背后留着根长辫,一旦让革命军剪去,想死的心都能有。

孙中山先生剧照

革命先驱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一位八十多岁的盐商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南京,听说老人家远道而来,孙中山前往相迎,却只看到盐商的拐杖扔到一边。再往前一瞧,年迈的盐商正在颤颤巍巍地进行叩拜,孙中山急忙将他扶了起来。跪拜礼是君权专制的产物,目的是提高帝王尊严,加强人们的奴性意识,好在我们早已摒弃了这种封建糟粕。而这也与清政府的精神胜利法高下立判,而“尊严”的清政府与积极向上的社会进步之间的反差,也一步步的将清政府推向万劫不复。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