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

我们看清朝电视剧,常听到皇帝下令“推出午门斩首”。午门是明清皇宫的正门,在午门外斩首,岂不弄脏了皇帝家的大门?

其实,清代北京处决犯人的地方是菜市口,就是今天北京西城区菜市口这个地方。

为人所熟知的在菜市口的行刑有两次:一次是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把受咸丰皇帝遗诏的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处决,随后慈禧实现了垂帘听政的梦想;另一次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处死,慈禧太后再度训政。

清朝为什么要在菜市口这个地方处决犯人呢?原来,菜市口是当时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北京城的许多百姓都来这里买菜,人马川流不息,十分热闹。古人认为死刑是极刑,死刑的目的就在于震慑他人,维护统治秩序,因此古代处决死囚都是公开的。而统治者认为,看行刑的人越多越好,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哪里人最多呢?当然是集贸市场了。因此,菜市口就成为了杀头的地方,每当有死囚要处决时,前来围观的人都里三层外三层。

戊戌政变时,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最终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顺便提一句,明代京城处决死囚的地点也选在人多热闹之处,当时是柴市,又叫西市,就是今天的西四。

古代处决犯人的时间一般定在午时三刻,差不多是正午的十二点。古代阴阳家认为,这个时刻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古代处决犯人的季节一般是在秋冬之季,所以有句话叫“秋后问斩”。清朝处决死囚犯都是在每年冬至前执行的,因为每年夏秋之交,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会共同审理犯人,并在冬至前处斩,所以称作“秋决”或“出大差”。之所以定在秋后,是因为此时正值农闲时节,会有更多百姓来看行刑而不至于耽误农耕。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华夏历史》中华书局出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