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小心祸从口出

古语云:伴君如伴虎。在君王面前要小心谨慎行事,特别是不能乱说话,否则,容易带来杀身之祸。不仅古代是如此,我们现在的人也要注意,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小心祸从口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古时候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情绪或者口无遮拦,以致于带来了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主要谋士许攸,就是因为自恃功高口无遮挡,到处乱叫自己主子曹操的小名,不尊敬主公。曹操虽然有点不爽,但还是能容忍他,毕竟他是官渡之战的第一功臣。但他屡次出言不逊,还到处邀功,说没有他许攸,曹阿瞒就进不了冀州城。最终触犯众怒被杀,荀彧说许攸贪而不智,很是精辟。

许攸觉得自己功高又和曹操是发小,认为曹操肯定不会介意他说的那些话,但他估计错了。曹操最恨不忠不义卖主求荣之辈,只是因为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立下了头功,而曹操又很少杀功臣,才能容忍他。实际上,曹操心里还是很想杀他的,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而许攸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曹操的底线,自己往刀口上撞,才落得被杀的下场。

后来,曹操的另一个手下主簿杨修,也因为没有管住自己的嘴而被杀。

杨修非常聪明,但属于持才放旷的类型,屡次触犯曹操的忌讳,自己却不知道收敛。真正聪明的人是看破主公的心思但不说破,就像荀彧和司马懿那样。每个君主都不希望自己的心思被臣下看破,这样有损君主的威严。而杨修每次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曹操的心思和用意,让曹操很没有面子。之前的“门内有活是为阔”、“一人一口酥”的字谜,都只是日常小事,曹操也没说什么。但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以“鸡肋”为夜哨口令,这属于军政大事。杨修仅以这个口令,就猜测曹操要退军,并告诉士兵们提前准备好行装回家,这就犯了大忌,扰乱了军心。就算曹操真的想要退军,也必须是曹操自己下令,杨修怎么可以在军营里面乱说呢?军心一旦动摇,就很容易吃败仗,小则性命攸关,大则国破家亡。所以,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唐朝的开国功臣刘文静也是祸从口出,但他是被冤杀的。

隋朝末年刘文静和裴寂同在太原做官,并成为好朋友,后来,唐国公李渊也来到了太原。刘文静也结交了李渊和李世民,然后,劝说他们起义一起打天下。刘文静主要是跟着李世民,裴寂跟着李渊,他们都是唐朝的开国元勋。

唐朝建国后,刘文静认为他的才能在裴寂之上,并且建了不少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心里愤愤不平。议论朝政时经常和裴寂对立,两人的矛盾就越来越深。

后来,刘文静酒醉后口出怨言,拔剑砍柱子,说一定要杀了裴寂。巧合的是家里还发生了一些怪事,然后,请了一些人来做法事。这些事被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告诉了她哥哥,让她哥哥去告发刘文静谋反。实际上,刘文静只是有点不满,并没有谋反。由于裴寂进谗言,李渊听信后杀了刘文静。刘文静的冤案后来被李世民平反了,但人不可能再活过来了。

刘文静这还只是在家里说了一些不满的话,就丢掉了性命。可见,要防止祸从口出,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司马懿那样,要善于隐藏,控制好自己不外露,谨小慎微,该说的时候说,把握好分寸,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