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东北为何多出来一个总督?总督是谁?

晚清时的中国,危机重重,内外积弊难返。到光绪时情况更为严重,国家虚弱,列强频频入侵,民众生计艰难。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仍有一群人希望拯救时弊,为国家未来找寻一条出路。正是有前人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走出历史的困境,走出一条新路。



当时全国都有问题。而东北问题更为严重。这跟清朝初年推行的政策有关。东北作为清朝“龙兴之地”,一直被特殊对待。这里并未像内地设立省份。虽然一直有“东三省”的称呼,但当地由将军和奉天府尹负责军政事务。将军由旗人担任,主要负责旗务。奉天府尹管理那些没有被编入旗籍的百姓。



清朝前期,东北十分封闭,禁止外来人口迁徙。可是每当关内灾荒,都有人拼死移民。时间一长,越来越多流民迁入东北。过去那套体制开始出现矛盾。流民大规模迁入后,不可避免会跟旗民产生冲突。一旦有诉讼官司,奉天府尹跟将军都会互相推诿。

由于将军权力极大,在当地几乎无人可以监督。时间一长,东北原有的体制弊端便无法避免。腐败怠惰的情况不可胜数。军队不修武备,不重操练。新军编练后,连营舍都没有。和平情况下,尚且难以支撑。更何况光绪时期,沙俄跟日本都盯上东北。



俄国人想要东北的铁路筑路权,陈兵东北,准备进一步扩张。日本把东北作为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跳板。自甲午战败后,清朝军力丧失,俄日两国更加肆无忌惮。仅三年时间,东北就遭遇日、俄挑起的三场战争。

面对这个局面,不仅要有革除积弊的志向,更要有革除积弊的能力,还要考虑到大环境的因素。将军崇实曾准备推行变革,但碍于盛京是清朝“陪都”,不易下手。当时清朝仍未下大决心。



但是,随着时间推进,日俄渗透,土匪横行,人民生活艰难。变革加快提上议程。盛京将军赵尔巽也推行变革,可他缺乏足够的智谋,更缺钱少人,最终没能成功。

东北的内部问题越发严重。清朝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最终决定下大决心,推行变革。光绪三十二年,清朝令载泽、徐世昌赴东北调查。两个多月的实地摸索,徐世昌上书《通筹东三省全局折》,对东北变革提出实际措施和看法,并建议朝廷,设立行省,由总督一人负责,巡抚为次官。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动。



清朝总督虽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跟巡抚地位差别不大。巡抚办事,最多与总督打声招呼,而非上下级关系。徐世昌的这个做法,也是考虑东三省实力过于虚弱,如果再分为三分,无力振作。

在徐世昌设计的东三省官制中,除了重大外交事务,其余一切军政事务,包括财政、兵政,东三省总督都有直接处决的权力。这是为了保证总督有足够权力推行变革。东三省总督还没有专门驻扎某个城市,随时巡视,对变革方案进行统一部署。



这个步子迈得很大。不仅朝廷是否接招,官员中也有质疑。不过,提出这个改革方案的徐世昌身份不同。他是翰林出身,被袁世凯依为智囊,又受慈禧信任。

慈禧甚至认为,徐世昌或许可以成为第二个李鸿章,挑起重任。而且,徐世昌懂得做官。既推新政,又跟旧制官员交好,是一个能左右逢源的人。



清朝最终同意这套方案,东三省总督一跃成为清朝最有地位的总督,甚至超过直隶总督。各省总督领衔上奏时,都会让东三省总督排在最前面。而担任东三省总督的人选,自然是徐世昌。

在清廷看来,徐世昌能力足够,又没有异心。慈禧认为,东三省是后门,北洋就像大门。袁世凯守着北洋,他跟徐世昌关系好,对巩固国防有极大帮助。



不过,担任东三省总督,仅仅是开头。东北积弊极深,无论对内对外,都需要提出更有利的措施。徐世昌奏请,从北洋调拨军队,还把北洋缴获德国商人的枪械一并运往东北,又借了外债作为东北新政的经费。新政不仅需要口头鼓励、政策支持,更需要物质支撑,以及人才储备。



唐绍仪作为赴美留学幼童,被徐世昌派往处理与日本的外交事务。陆宗舆曾随张謇读书,后留学日本,徐世昌让他处理盐务。

其余如吴禄贞、陈振先、黄文开、梁如浩、许世英等人,都是新式人才,被安排新政要务。人才是办大事第一要务,有了人才,徐世昌才能继续在东北推行新政。对内,徐世昌对土匪进行招安围剿。



后来的奉系大军阀张作霖就接受徐世昌招安,奉命剿匪。而且,又设立咨议局、办新学、扶持民族工业、禁止鸦片、整顿官场吏治。对外交涉中,日、俄渗透侵略步伐被遏制。

东北风气一新。在1907年,东北三省仅有学校140多间。到1908年,新学堂达2400多所。东北从过去的衰败,风气一新,甚至走在很多地区前面。载涛从欧洲归国,经过沈阳时,发现当地马路、电灯、军警都有具备,街道焕然一新。住在公署里,都是欧洲样式。



​载涛对徐世昌在东北推行的新政极为佩服,还立荐他入主朝廷中枢。慈禧去世后,徐世昌果真入中枢担任军机大臣,担任体仁阁大学士,那又是后话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李鸿章传 ¥22.00 购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