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物馆的陶瓷器(下)

东青釉葫芦瓶

葫芦的谐音为“福禄”,所以民间喜欢烧造葫芦瓶。东青釉之名,来源于北宋时期北宋汴京的东窑,东窑所烧的青釉,即为东青釉。在后来的历代都有重烧,越烧越好。到了广西博物馆所展出的乾隆时期的东青釉瓷器,呈现出匀净浅粉的豆青色,釉面光润,色泽柔和有如冰玉。在广西博物馆还展出有乾隆时期的东青釉荷叶杯。

东青釉的这种色泽在明清瓷器中比较常见,有的博物馆命名的时候似乎并不按豆青釉或东青釉来命名,而是直接叫“青瓷”。清代时,还会在豆青釉上加施粉彩,如首都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件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纹竹节式笔筒,颜色莹润,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矾红彩勾莲八宝纹鼎式炉

有“大清道光年制”和“吉祥”底款。这个炉的造型,颇类似通常寺庙中用来燃香供佛的大香炉,一样的鼎状造型,一样夸张的冲耳。因此我个人怀疑,这个炉子是在家中神龛前供香的。鼎身上的图案为佛教的八宝,更加深了我的猜测。

藏传佛教中经常见到八宝图案,由于藏传佛教于元明清时期也比较流行,因此瓷器烧造借用八宝图案是非常正常的。八宝者,结、鱼、罐、花、伞、盖、螺、轮。

矾红是一种低温红釉和红彩,颜色偏橙红。矾红一般用于五彩或斗彩,很少有通体挂一色矾红釉的(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有一件通体矾红的净水瓶 ,少见。不过这种净水瓶形体较小)。在广西博物馆的这件矾红炉已经是我看过的不多的通体以矾红设彩的瓷器了。江西博物馆藏有一对小小的矾红莲纹藏草瓶,也是通体以矾红设彩。

霁蓝釉象耳琮式瓶

琮是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玉器之一,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指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通常为玉制的礼器或祭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为原始先民所使用。在博物馆展示的玉琮,大多有一道道弦纹,把琮分成若干个部分。但是古代也有一些光素无纹饰的玉琮。

这件琮式瓶有“大清同治年制”的底款,圆口短颈,方身圈足,两侧各塑一象头衔环。这个瓶形体厚重,表面光润,霁蓝釉的色泽浓丽稳重,是烧制较好的大件。

窑变釉石榴尊

这件石榴尊1960年购于上海,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石榴尊是尊的一种式样,其花口外卷,短颈大腹,圈足。因为包括口部在内的整体形状像石榴,因此得名。石榴尊这种器型出现得比较晚,清代雍正时期才开始烧制。

这个石榴尊器内施月白釉,器外施窑变釉。窑变釉和开片一样,本来是烧制失败的产物。开窑后发现烧制出来瓷器不是预期的釉色,就是窑变。在清代,窑变釉以其独特性和变幻莫测的色彩,也成为一种艺术欣赏对象。比如这件石榴尊,白、蓝、紫夹杂,又有浓淡深浅,这种釉色绚丽多彩,变化莫测,确实别有韵味。

黄地素三彩花卉纹碗

素三彩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瓷器,素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先入窑烧成素胎,然后在素胎上黄绿紫等三种低温釉,入窑再烧。第二,古代以红色为荤色,非红色为素色,素三彩所用色釉没有红色,故名。

我挑选的这件素三彩花卉纹碗,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它好看,而是因为它难看。明清时期的彩瓷,通体一色釉的都很好看。粉彩和五彩,如果是白地,留下了想象空间,看着素净,也都好看。素三彩也有白地三彩,看着虽然没有粉彩那么柔嫩,但是也还可以接受。但是任何一个瓷器,只要加了黄地粉地,那想整体看起来顺眼就比较困难了。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些明明好看的素三彩要多此一举地把底色变成香艳的黄色粉色,常常是奔着俗得刺激、俗得热烈去的。

粉彩瑞果花鸟纹瓶

这一件瓷器的上部和下部,是绿地和白地的差别。下部的白地折纸瑞果花鸟纹,虽然显得富贵了一些,不那么灵动,但是相比上部的绿地粉彩,实在是好了太多。上部的颜色太满了,显得累赘。这是1960年关瑞吾等捐赠的,有矾红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

粉彩梅竹图梅瓶

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梅瓶器型。梅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因为口很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它可以插花,也可以作为酒器。因为这种造型挺拔、俏丽,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在桂林的靖江王城中展出了大量从靖江王墓中发掘出的青花梅瓶。

这一件梅瓶也是1960年关瑞吾等捐赠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在接近底部时内收,整个器型的线条非常柔和。梅瓶上绘有粉彩梅竹图,布局疏密有致,花色淡雅,枝干苍劲,这种白地粉彩非常耐看。

珐琅彩百花纹五孔尊

陶瓷器开上竖的五孔,我在博物馆和画册中所见已经很多了,但是始终没有注意过开这么多孔、竖起这么些个短圆管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尊一般是水器或酒器,开五孔也并不方便倾倒,很可能只是为了专门做个造型的玩赏器,其审美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具体还要等我以后查阅资料再谈。

这件五孔尊外壁用珐琅彩绘画蔓草花卉纹,看起来非常富丽堂皇。珐琅彩由铜胎画珐琅演变而来,瓷胎画珐琅时,以珐琅粉涂在瓷胎上,再入窑烧制。

珐琅彩因为制作成本高、产量低,存世量相当稀少。广西博物馆能够于1960年在北京买到这么一件雍正年间产的珐琅彩瓷器,而且这件珐琅彩色彩艳丽繁缛,制作精美,应当说是比较幸运的。

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

这个棒槌瓶么,因为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个洗衣服的棒槌。康熙时候流行,可分为圆棒槌、方棒槌、软棒槌三种。我最后选中这件棒槌瓶的原因是它的整体布局看起来比较清爽,不像别的青花瓷器一样各类纹饰图案密集。在主体图案上,利用青花颜色的浓淡变化来体现光线明暗,比较有趣。

每一间博物馆展出的瓷器往往只是其收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藏品由于保存情况不良、品质不够上好或需要进行保养而呆在库房。我拍回来的广西博物馆瓷器照片不够全面,从广西博物馆网站来看,有很多有意思的瓷器并没有展出。

我对广西博物馆的瓷器展表示比较满意,这些藏品陈列比起湖北博物馆这样的大馆来说,我个人感觉品质上已经差不多了,足以满足观众的参观需要。希望将来广西博物馆能够征集活购买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瓷器文物来丰富馆藏,尤其是唐宋时期的瓷器,实在有些薄弱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