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极力主张投降曹魏,还经常直谏孙权,孙权为何杀不了他?

张昭,字子布,是东吴的元老重臣。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张昭出场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次是孙策临终托孤时,特地叮嘱弟弟孙权和群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第二次露面是在曹操亲率大军南伐荆州、觊觎孙吴、赤壁之战一触即发的前夕,面对大兵压境的曹操,东吴重臣张昭意志动摇,竟成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曹操兵多将广,新近又得了刘表的数万荆州水军,和他对抗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于是力主投降曹魏,好歹还能做一方诸侯。若不是周瑜、鲁肃坚决主战,张昭这样的绥靖分子定会断送孙权的江山社稷。

像张昭这样在攸关国家前途命运这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犯了如此大错误的人,应该很难再获重用甚至永远被边缘化,但周瑜取得赤壁大战胜利后,他似乎只是沉寂了一阵子,根本没把自己不光彩的表现放在心上,不当一回事,孙权也没有处置他,仕途未受影响的他依然我行我素 ,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有时还和孙权对着干。

不是孙权懦弱,也不是张昭脸皮厚,因为孙策临死前已经交代的很清楚:“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身为临危受命的辅政大臣,张昭主要责任是管理内政(包括宫廷内事),而孙权偏偏把周瑜负责的“外事(军国大事)”拿来咨询他的意见,这不是明显强人所难吗?

后来,张昭依然直言不讳,甚至有些口无遮拦,在为孙权积极献计献策的同时,还敢拔逆鳞,专提些吴主孙仲谋不爱听的反面意见。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记载了这样一事:吴嘉禾元年,割据辽东的军阀公孙渊主动向孙权称臣。远方的诸侯主动表示愿意归附自己,孙权当然很高兴,立即封公孙渊为燕王,还打算派许晏、张弥率一万人马出使辽东,顺带给公孙渊颁发玺绶。

就在这时,张昭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对孙权说,公孙渊背叛曹魏,害怕曹魏派兵讨伐他,这才不远千里来向东吴求援的,他并非真心实意的投靠吴国,而且随时都可能改变主意。如果公孙渊再次与曹魏媾和,强行扣留了东吴使团,岂不是惹天下人耻笑?

张昭的意思是公孙渊拿孙吴做筹码和曹魏讨价还价。

孙权不以为然 。对这位雄踞东吴的王者来说, 有人千里来投毕竟是件倍有面儿的事。他和张昭反复商议,张昭却态度坚决,不同意接纳公孙渊,更不同意派使团出访辽东。孙权有些恼怒。他手握剑把,怒目而视,说:“您是辅政大臣,我已经够给你面子了,让你在吴国威名赫赫。满朝文武入宫拜孤,出宫则拜你,而你却经常当众顶撞我,驳我面子,我已经忍你很久了,你知道吗” ?

孙权拔剑出鞘,把这样带威胁口吻的话都说出来了,可想事态对张昭极度不利 ,已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按常理,张昭肯定会汗流浃背,磕头谢罪,长跪不起,请领导宽恕,但他并没有按常理出牌。

他用镇定的眼光看着孙权,盯了很久,说:“我知道我的话你听不进去,我是在尽愚忠。我为何要冒死这样做呢?因为我答应过太后要照顾你” 。言罢,两行清泪夺目而出。

孙权想起太后,也有些心酸,连忙插剑入鞘,将张昭搀扶起来。

张昭的话很是诚恳,但也有倚老卖老、拿死去的吴国太压孙权的意思。身后,孙权还是没买张昭的帐,仍固执的派遣许晏、张弥率万人使团浩荡北去。

张昭却也牛气,他听说孙权拒不采纳自己的意见,索性称病不上朝了。孙权大怒,命人带士兵挑着泥土把张昭家的大门给封死了。孙权的举动有些孩子气,也有些流氓气:既然你不愿上朝,那就永远别出来了。

张昭见大门被泥土封死,不急不恼,干脆命家人在门里面用泥土再加固一层。他用此举告诉孙权,你不是不让我出门吗?那我从此以后还就真的不出门了。

后来,辽东局势果然起了变数,还真如张昭所料,公孙渊为了取悦曹魏,真的悍然处死了东吴使臣许晏、张弥。

使臣被杀,使团遭扣,张昭的预见力不得不服,在事实面前,孙权不得不低头多次向张昭道歉、慰问。

一般人遇到这台阶也就顺势下了,可张昭岂是一般人?他和主动放低姿态的吴主较上劲了,他仍然闭门不出,坚决不去上朝,大有得理不饶人的执拗之意。

孙权还算大度,也算有些领导水平,他放下身段,继续耐心做张昭的思想工作,并特地出宫来到张昭家门口唤他出来。张昭依然牛气冲天,根本不理这茬,叫家人出来说自己病入膏肓,头晕脑胀,没法出门。

孙权气度再大,也有些不悦,毕竟面子丢大了,既然你不吃软吃硬,那我就给你来硬的。孙权命卫士点火将张家大门给烧了。然而,张昭依旧没有出来,当初你封门我都不屈服,今天你烧门我就会出来吗?他还是窝在里面不吭气。

面对这软硬不吃的犟臣,孙仲谋彻底没招了,遂命人赶快将火扑灭。

张昭估计自己把孙权折腾的灰头土脸,再玩下去就没意思了,忙叫家人搀扶他出去,与孙权握手言和,从此,才开始晨钟暮鼓,上朝话事。

张昭曾经力主投降曹魏,后又多次顶撞孙权,经常与其意见相左,孙权为何一直杀不了他?而是一直容忍他、重用他呢?

原因不外乎张昭是孙策、吴国太两次托孤的重臣,他从孙权还很小时就一直辅佐之,多次在孙权集团面临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并力挽狂澜,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壮大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因此,张昭在东吴的地位无人能替代。

当时三国对峙,军阀纷争,东吴外部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孙权必须团结内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抵御外部压力。因此,在对待张昭这样对吴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老臣,必须加以笼络,对于他们的一些出格言行,也必须三思而后行。

孙权相对英明,对张昭知根知底,对其性格、为人非常了解。孙权曾说,张昭性情骨鲠刚烈,他若认准的事你不照办,他就会怒气冲天,这种性格的人不适合当丞相,即便当了对他也没啥益处,所以一直没有给他授予实权,而是让他在朝堂上参政议政,做个直言不讳的谏臣。

张昭认死理,喜欢较劲,但他对孙权构不成任何威胁。因为他是文臣,手上没有一兵一卒,而且孙权正式称帝后,张昭就退居二线当顾问了。

《三国志·吴书 ·张昭传》 记载:“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意思是孙权登基称帝时,张昭以年迈多病为由,交出了手中的一切权力。此时的张昭,只是以顾问的身份参与朝政事务,无论他如何直言敢谏,无论他的意见如何与孙权背道而驰,都不能给孙权造成威胁与实质性损害。假如周瑜、吕蒙、陆逊等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也和张昭一样任性,一样口无遮拦,后果恐怕就没有那么一团和气了吧?

张昭之所以敢犯天颜,屡屡和孙权顶牛、较劲,最后却修成正果,主要是有以上条件、资本,所以他的事迹与风格很难复制与效仿。

不管后世怎样评价这段历史, 张昭依然活的痛快淋漓,从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谄媚孙权。 身为人臣的张昭在职业道德以及人格操守方面虽有瑕疵,但依然堪称典范。

【插图源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