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两次对李茂贞动武,结果都是惨败,还搭上了11个王爷的性命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七月,被李茂贞击败的唐昭宗及其宫廷在逃往河东的途中,经过渭北。唐廷衰微,但天子毕竟还是有价值的,,镇国节度使韩建派其子韩从允迎请,请昭宗驻跸华州(今陕西华县)。

所谓“驻跸”,不过是被军阀强行滞留,昭宗无奈,只得留在华州。说起来,韩建在藩镇之中实力不算强,平日声誉也还算比较好,控制昭宗之后,韩建受封为中书令,充京畿安抚制置等使兼京兆尹。韩建对昭宗承诺:“臣为陛下修营大内,结信诸侯,一二年间,必期兴复。”

韩建说要为昭宗兴复社稷,不过是忽悠,他控制了唐廷,做得比李茂贞还过分,他仅趁机截留四方贡奉,大发横财,而且还跋扈干政,屠戮宗室,乾宁四年八月,他杀掉了十一位李唐王爷!

唐昭宗

李茂贞逼宫反而形成了由韩建这样的小藩镇“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格局,这难道是李茂贞失策吗?或许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韩建之手诛戮唐宗室诸王,最终彻底消灭了昭宗的贴己力量,而他李茂贞自己的手上又不用沾血。

此时,正与河东夹河鏖战的另一强藩朱全忠对昭宗仍念念不忘,“请以兵赴难,天子优诏止之。又请迁都洛阳,不许”。其实并非昭宗“不许”,而是实际控制唐廷的韩建不许。当时的大唐天子仍奇货可居,虽已名不副实,只要谁控制了昭宗,就可以假借天子之意发号施令,赢得仗顺讨逆的舆论优势和战略主动。

身陷华州的昭宗对李茂贞自然还是恨之入骨。是年八月,唐昭宗下诏以王建为凤翔西面行营招讨使,打算以此任命诱使急于扩大地盘的王建讨伐李茂贞,以报逼宫之恨。王建趁机再次起兵,与李茂贞展开东川、山南之争。

李茂贞

昭宗又于九月削夺李茂贞的一切官爵封赏,复其姓名为宋文通,十月以宰相孙偓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前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静难(邠宁)节度使兼副都统,保大(鄜坊)留后李思敬为节度使,联兵进讨李茂贞。

看上去昭宗还能动员各方诸侯去讨伐李茂贞,其实这中央实力还是很弱,根本不是凤翔的对手。宰相孙偓率领的中央军的兵力和战斗力自不待言,邠宁镇已在李茂贞的实际控制之下,李思谏并未到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至于李思敬本就依附于李茂贞,根本不可能开战。

虽然李茂贞占据绝对优势,若真要硬碰硬,李茂贞还是占绝对优势的,毕竟“关中王”并非浪得虚名。但是最终却是李茂贞服软了,通过韩建上书妥协,表示愿意修复长安宫室,迎奉昭宗还京。

唐军

李茂贞怕的不顺是唐昭宗,他真正担心的是河东李克用可能再度南下干涉。其实,李克用当时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关中,他正与朱全忠陷入混战,自顾不暇。于是,唐廷再度与李茂贞达成和解,十月“李茂贞上表请罪,愿得自新,仍献助修宫室钱”。韩建又从中相助,如此,乾宁四年正月,唐廷大军还未出师,只得诏赦李茂贞,恢复其所赐姓名和官爵,罢凤翔四面行营。

在这一轮的较量之中,李茂贞还是最后的赢家,他借助韩建之手,除掉了昭宗的贴己力量—宗室诸王及天子亲军。当然,一心要兴复江山社稷的昭宗肯定不会就此放弃,他与李茂贞之间的斗争并未结束。

乾宁四年六月,在李茂贞的要求下,唐昭宗贬西川节度使王建为南州刺史。这一人事变更算是遂了李茂贞的心意,但同时昭宗又宣布调命,任李茂贞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覃王李嗣周为凤翔节度使,并以禁军护送覃王赴凤翔就任。

《画江湖》中的李克用

昭宗这一招实在是昏聩,以为这样可以调虎离山,李茂贞怎会拱手将凤翔基业让给朝廷呢?李茂贞自然不肯奉诏,他领兵轻而易举地将覃王所率禁军击溃,并将他们一行围困于奉天。最终,在韩建的斡旋下,李茂贞解奉天之围,覃王狼狈逃归华州。

九月,不甘失败的昭宗再次兴兵,以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静难军节度使李思谏为凤翔四面行营副都统,进讨李茂贞。同时,朝廷再度任命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削夺新命西川节度使李茂贞官爵,复姓名宋文通。

李茂贞墓

唐昭宗这一次兴兵比前一次更加软弱无力,基本武力都没有了,无疑的结果是无果而终,李思谏、王建也不可能为了朝廷去征讨关中的李茂贞的。第二年,即光化元年(898年)正月,唐廷再次自己打脸,下诏恢复李茂贞的官爵及所赐姓名,罢凤翔行营。二月,唐廷又下诏以李茂贞复为凤翔节度使,这次重新给予李茂贞名分的认定是以昭宗为代表的唐廷对李茂贞割据事实的默认。

李茂贞和韩建又与李克用达成暂时和解,致书河东,说“大驾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奖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宫室”,并上表昭宗“请修复宫阙,奉上归长安”。李茂贞与唐廷再次和解,也意味着他的独立王国地位更加稳固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