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宋太宗铸币:开创了多书体钱制传统。首用行书、草书作为币文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历史发展阶段。当时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由政府规定使用什么材质的货币。北宋有开封府、江南东西两路等十三路专用铜钱;四川一带就专用铁钱,陕府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兼用。北宋时期,金属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规模,是我国封建社会铸币量的最高峰,质量也达到了封建社会铸币的顶端。

考古资料表明,北宋铸币是目前按历代王朝划分出土量最大、工艺最精的。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曾铸有太平通宝钱,这是两宋年号钱之始。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铸造淳化通宝钱,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铸新的年号钱,年号钱基本成为定制,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太平通宝

一,宋太宗时期铸币

宋太宗赵光义为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太宗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中华大地自安史之乱后近二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太宗执政时期,继续鼓励垦荒,发展衣业生产,在文化上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政治上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军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太宗采纳香药库使张逊的建议,设立榷场局,出售官库所藏的香药、珠宝等外国贡品,每年为朝廷增加国库收入三十万贯,后增至五十万贯。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北宋一朝的政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宗为发展经济,在江南地区陆续设钱监铸钱,"二月王辰朔,若冰(水)请置监于升、鄂、饶等州,大铸铜钱"

太宗时期全国计有四个钱监鼓铸,分别是升州、鄂州(今湖北鄂州)宝泉监、饶州(今江西鄱阳县)永平监、池州(今安徽池州)永丰监。其中永平监是北宋时期最大、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钱监,铜钱铸造量非常大,初设时岁铸造额为6万贯,平定江南后,岁铸额增至7万贯。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江南西路转运使张齐贤以饶州永平监所铸钱为定式,岁铸三十万贯,用铜八十ー万斤、铅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

太宗一朝,为保障铸币用铜的需求,实行严格的"铜禁"政策,严禁民间私铸。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实行"铜禁",禁止百姓私自采炼铸造铜器允许北方地区的铜钱渡江行用,目的是用铜钱取代江南地区的铁钱,将铁钱熔铸为农具。

淳化元宝(楷书)

端拱元年(988年),禁止广南地区所铸私钱的行用。

淳化四年(993年),下令江南地区行用的铜钱必须达到每贯四斤半以上的标准重量或有官监字号方可行用,不分新旧。这样的规定,一方面维护了货币市场秩序,保护了民间正常的商品交易,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政府铸造新币的巨大压力。

朝廷关于铜钱铸造和行用的诸多政策,表明了政府统一货币的决心。宋太宗在位22年,其间使用了五个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和至道,除雍熙和端拱外,均铸行有相应的年号钱。

二,宋太宗首铸宋朝年号钱

976年,太宗即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寓有要成就一番新事业之意。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铸造了太平通宝钱,这是北宋第一枚年号钱,有铜、铁两种,钱文书体楷隶相间,对读,文字秀丽。太平通宝钱和宋元通宝钱形制相似,光背或背有星、月纹等。太平通宝钱以铜质小平钱为主,至今存世很多。另铸有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五等版别,主要铸造行用于四川等地。

太宗铸造的太平通宝钱,版式规整,字体清秀,铸工精湛,最终确定了两宋铸币的钱文式样。

当时福建建州也曾短暂铸造过太平通宝背巨星纹折十型大铁钱。北宋初期延续了五代十国以来货币流通的格局,四川、福建等地区仍使用铁钱,与铜钱并行流通。

淳化元宝(草书)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记载,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以福建少铜钱"为名,诏令建州铸太平通宝大铁钱与铜钱并行,但不久即停铸。

《宋大诏令集》中也有相应内容,"先是民间少铜钱,宜于建州铸大铁钱,文日太平通宝",与铜钱并用"。

《宋史・食货志》所载更翔实:"是时,以福建铜钱数少,令建州铸大铁钱并行,旋罢铸。而官私所有铁钱十万贯,不出州境,每干钱与铜钱七百七十等,外邑邻两浙者亦不用。"

建州治所即今福建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北地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宋代银、铜、铁、铅四种有色金属的主要产地之一。建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国会之要冲,环七邑以星联"。由于太平通宝大铁钱铸期短暂,铸造量很少,而且铁钱容易氧化、锈蚀等,所以迄今为止发现很少,尤其是钱型完整且钱文清晰者更是存世稀少。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加强铸钱管理,规定铜钱每贯须及四斤半以上方得流通。这项措施使得流通于市场的小平钱质量较好,市场运转迅速。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铸淳化元宝钱,宋代的年号元宝钱以此为开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淳化元年条有关于此钱的专门记载:"国初钱文曰"宋元通宝"。乙未,又改铸"淳化元宝"钱,上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自后每改元必更铸,以年号元宝为文。"

淳化元宝钱是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所铸的第二种货币,钱文是太宗皇帝用楷、行、草三体亲笔书写,皆为旋读,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从而开创了宋钱多书体、御书钱的钱制传统。以行书、草书作为币文,在宋以前的钱币中是从未有过的,而一个年号钱币同时有三种书体,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更是空前。

这是我国钱文书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改变了历朝历代用单一书体铸钱的习惯,而作为皇帝亲自撰写钱文,更是首创。太宗酷爱书法,终身临帖不辍。

朱长文在《墨池编》描述:"太宗方在跃渊,留神墨妙,断行片简,已为时人所宝。及既即位,区内砥平,朝廷燕宁,万机之暇,手不释卷,学书至于夜分,而兴如常。以生知之敏识,而继博学之不倦,巧倍前古,体兼数妙,英气奇采,飞动超举,圣神绝艺,无得而名焉。帝善篆、隶、草、行、飞自、八分,而草书冠绝。"

至道元宝(草书)

太宗的书法线条流畅,用笔泼辣大胆,线条点画峻拔刚猛,平淡之中暗藏生机勃勃,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自淳化年之后,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铸新钱,以年号和元宝(或通宝、重宝)为文,此后历朝直至清末民国,"以年号元宝为文"的年号钱成为一种惯例,连绵不断,堪称中华币制史上最大一类的方孔钱。

淳化元宝钱有铜、铁两种。钱文旋读,钱径约2.4厘米,重3.8克左右,光背或背月纹。淳化元宝钱存世较多,铸工较精,淳化钱中以"缩水淳化"版别最为稀少,钱文"淳化"二字为档书,"元宝"二字为隶书书写,由于"淳"字中的""笔画距离较近,故名"缩水淳化"。该钱规整漂亮,字口清晰,轮廓规矩,书法精妙。

995年,太宗进行第五次改元,年号"至道",铸至道元宝钱,钱径约2.5厘米,重3.8克左右,有铜、铁两种,光背或背有巨星。钱文延续淳化元宝钱的书写风格,也有楷、草、行三种书体,相传亦是太宗亲笔书写。宋代帝王亲自书写钱文,推动了当时书法名家的加盟,形成书法争奇斗艳的艺术风尚。自太宗为"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二钱亲书楷、草、行三体年号钱文始,后继君王纷纷仿效。

自此从淳化、至道二年号钱起,宋钱形制又有了一个崭新的风格,钱文书体不再单一,而发展成一钱多书体。背面纹饰也逐渐少见,面深背浅。至道元宝钱当时铸造量很大,流传至今极多。据《宋史》记载,"至道中,岁铸八十万贯",这是至道年间铸钱的最高纪录。

至道元宝(行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