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建军,孙中山坚持认为“如果不叫蒋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1920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一方,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的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充分意识到“藉利害来策动若干党外军队”的危害无穷,他相信“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决定“以俄为师”,“联俄容共”,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党人推行国民革命组织军事行动形成新的可能性。此后,黄埔军校作为军事人才培育基地,历经东征、北伐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建构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经李大钊介绍,向孙中山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几点建议,其中一点即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翌年5月,一直深受孙中山信赖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因主张“联省自治”而拒绝北伐,事情最终发展成为炮轰总统府的“六一六”政变。地方军人的恶劣行径,促使孙中山下定决心创立一支完全听从革命召唤的“党军”。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923年5月,苏联政府透露出愿意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孙中山建立一所包括各兵种的内部军校。8月,孙中山派大本营参谋长蒋介石筹建“孙逸仙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及党务。孙中山更倾向于莫斯科能够支持他的“西北军事计划”,最低限度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和训练军事力量。但苏联以“蒙古人怕中国人”为由婉言拒绝,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说:“政治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国民党就可开始军事行动,但不要由蒙古出击,而是在中国本土兴师。”

蒋介石在苏联盘桓数月,一方面赞叹苏联红军“上下亲爱出于自然”,“俄国武器之研究及进步,可与欧美各国相竞”,一方面又因“西北军事计划”的夭折,心中闷闷不乐,回国后深居奉化老家不出。权衡再三,孙中山打算先在广州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此举得到了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鲍罗廷支持。

美术作品:蒋介石访问苏联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举行,正式确定“联俄容共”政策,并将筹备中的军校正式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军校选址广州东面珠江口的黄埔岛上,因此俗称“黄埔军校”。孙中山提名蒋介石、廖仲恺分别担任校长和党代表,有人不同意,请愿孙自兼校长,孙忿然说:“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早在1920年朱执信遇害后,孙中山就已认定“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坚信蒋介石可以担负重任,“将蔚为军官中之大器”,训练出“民国第一劲旅”。莫斯科显然赞同孙中山的决定,认为蒋介石有日本留学的资历,最重要的是按照他们的标准划分,蒋当时属于“国民党左派”。

蒋介石由沪赴粤,先任黄埔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个多月,即丢下一封辞职信不告而别。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出走,说起来比较复杂。浅的层面,把持广东财政的滇系军阀杨希闵极不配合,麾下军长范石生当众奚落蒋介石:“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完全缴你的械。”

1923年6月,孙中山特任蒋介石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为了经费问题,廖仲恺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的烟床旁边去等杨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深的层面,蒋介石对苏俄的看法不为孙中山等人重视,蒋提醒廖仲恺,不可太一厢情愿相信苏联,对于俄党问题“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别,吾人不能因其主义之可信,而乃置事实于不顾”。依蒋的观察,苏俄没有诚意,俄国人的话顶多只有三分可信,“俄党对中国之惟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

毋庸置疑,共产国际的最终目标确实要在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共产党,1922年8月和1923年1月的具体指示再明显不过,要利用国民党的组织,来“为强大的群众性的共产党准备基础”。

青年蒋介石

问题在于孙中山正在改组国民党的兴头上,黄埔军校又离不开苏联的帮助,蒋介石的意见自然不便公开讨论,甚至还得刻意隐瞒苏联顾问。孙中山只好耐心劝蒋:“该委员长须任劳任怨,勉为其难,从艰苦中去奋斗,百折不回,以贯彻国民党牺牲之主张。所请辞职,碍难照准。”2月29日又紧急致电蒋:“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即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支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

经过多方撮合、规劝,蒋介石方于4月21日重返广州。叶剑英时任粤军第2师参谋长,协助筹办军校,虽然不明究竟,但对蒋的中途辞职相当愤慨:“原来,他闹个人意见悄悄去了上海,直到孙中山表示要另请别人时他才返回军校。那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

不管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孙中山依然信任蒋介石,5月3日特任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孙中山书赠蒋介石对联

“初期的贡献是显著的”

1924年6月16日,广州黄埔岛盈满节日气氛。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莅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主要是为了铭记两年前的“六一六”事件。痛定思痛,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完全是失败。民国的基础一点都没有,原因就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从今天起,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开学后,蒋介石专心致志主持校务,平时出入军校,总是一身崭新戎装,足登乌黑锃亮的长筒马靴,外加一幅雪白手套,看上去威风凛凛。据教育副官季方回忆,“校长蒋介石在初期看起来,严肃认真,大有励精图治之概。他常在清晨起床号一落,即巡视员生宿舍,午餐、晚餐也都亲临食堂就餐”。

美术作品:黄埔军校建立

战术教官顾祝同、刘峙、陈继承等人起初颇不习惯早起,蒋介石立刻召集全体官长训话,严厉批评“早间点名前,各队官长起身者寥寥,此可证明精神缺乏,不能尽忠职务。嗣后宜努力振作,对于职务不可有丝毫疏忽”。

此后,只要知道校长在黄埔,各级官长再也不敢睡过早点名。顾祝同后来坦言:“每天清晨学生在操场集合运动时,常见他亲临监督,这种精神感召,使全校师生在最短期内养成了‘以校作家’的习惯。”刘峙同样心悦诚服:“从早晨五点起床到晚间九点半熄灯,没有片刻时间是虚度的,在当时军阀横行的中国环境中,别处哪里找得到这样有力量的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黄埔一期学生李默庵认为,蒋介石对于军校初期的贡献是显著的。新生入学,蒋总是关怀备至,逐一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本人情况,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但只要学生家庭确实发生困难,一般多少给予补助。李默庵现身说法:“我在毕业后,有个把月的时间患了伤害,住进医院套间病房疗养,费用由校方承担。那时的黄埔生生病住院,不管住什么样的医院,花多少钱,蒋介石都答应报销。类似这样一些关心学生的事例很多,对调动黄埔生的革命热情起很大作用。”

1903年出生的郑洞国在一期学生中属于年纪比较小的,学习期间,同蒋介石只有过一次私下谈话,但仅此一次足以终生难忘。“你叫郑洞国?是哪里人啊?”郑晚年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赶紧立正回答说是湖南石门人。他接着问起我家中的情形,为何要来投考黄埔军校,以及能否过惯军校生活等等,我都一一作答。他的浙江奉化口音听起来很费力,所以不得不格外留意听他讲话。我说话时他嘴巴里‘嗯、嗯’地应着,待走出他的办公室时,我才发现自己竟然紧张得出了一身汗。”

孙中山和蒋介石

康泽也是黄埔一期知名人物,他眼里的蒋介石更加令人生畏:“听他演讲十分严肃,煞有介事,谁都不敢乱放一个屁,怕他当场喝斥。有一天早上结束早操,他从后院走过来,大家还没有看见他,就听到他骂值星班长站的位置不对,咆哮如雷,真是吓人。另一个早晨,刚吹起床号,他到一个连部,那个连的副连长还没有穿好衣服,除了当场挨一顿大骂之外,并受到撤职禁闭的处分。”

英文秘书陈立夫忍不住当面吐槽:“校长,你的脾气很大,他们被骂的人受得了,我是受不了,如果你拿对他们的态度对我的话,那我明天就捲铺盖走路。”蒋介石有些尴尬,往后二十多年还真没有对陈立夫爆过粗口。

蒋介石书写的“黄埔精神”

张申府曾任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觉得蒋介石虽然脾气暴躁,难于长期共事,但工作负责,“要求学生极为严格,日常事务无不一一过问”。比如第一期学生中有不少来自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份,他们吃不惯南方的白米饭,蒋就指示准备面食,又拿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鼓励北方学生:“我从前在保定军官学校的时候,初起校里南方学生吃面食,当初也是吃不惯,后来过了一个月之后,觉得面食非常好吃,并且只要吃面食了。”

再如针对痢疾与脚气病,蒋关心地指出有些学生过于贪凉,晚上睡觉不仅不盖毛毯,甚至衬衣都不扣,规定以后无论天气如何炎热,都要预防着谅。于是,第三期学生刘安祺记忆中的校长变得立体和温情起来:“他虽然很忙,但下的功夫真多,尤其是一、二、三期的时代,他那么忙,但一个礼拜总会来几次,和同学谈话,为学生盖被子,嘘寒问暖,所以同学和他多半很有深厚感情。”

由此可见, 回首黄埔军校的风云历史,校长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跟帖区各抒己见。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1887——1926)》,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2、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中华书局2017年版。

3、全国政协文史委编:《回忆黄埔军校》,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4、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