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脉整理:夏朝面临的内外形势及治世方略

夏朝是我国史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当时国家仍以部落形式存在,夏王后(夏朝的帝王称为“后”)为天下部落联盟的共主。国家直接管辖的范围限于本氏族内部。超出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领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独立的管理权和统治权。对于夏后,他们则以臣服和纳贡的方式,表示其相互关系。夏王朝是以夏后氏为中心的方国部落联盟,这些方国部落都是在夏后氏的氏族封建制度下形成,而后与夏后保持一定关系并得到夏后的保护,类似现代比较松散的联邦制。夏朝主要方国包括有仍氏、有虞氏、有鬲氏、斟灌-斟鄩氏、有缗氏、有莘氏等。

夏朝共经历十四世、十七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其间,内外征伐不在少数。为方便起见,现将夏朝历史分三个阶段叙述。

一、从启到少康,共5王,是夏朝确立和巩固的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的,首先是“禹传子家天下”。从大禹开始,放弃了历来的禅让制,中国社会进入世袭时代。到了夏启时期,为了维护权威,对不服的方国予以征伐,发生了著名的甘之战,为夏启讨伐不听指挥的有扈氏部落。从此,夏朝的中心地位得以维护。夏启之子太康继位后,不理朝政,被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驱逐,后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后又有后羿宠臣寒浞自立为王。直至相遗腹子少康成人后,方夺回王位,恢复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第二阶段:从杼到廑,共7王,是夏王朝的鼎盛时期。

少康之子杼继承王位后,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今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今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不降年迈时,内禅于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

第三阶段:从孔甲到桀,共4王,是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

廑病死后,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开始日趋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继位。皋逝,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至履癸(谥号桀)内乱不止。

发逝后,其子桀继位。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减少。桀因此常常讨伐不顺从的部落。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大约在前 17 世纪末前 16 世纪初,商部族首领汤,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汤追之,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跑到了南巢之山,并死于该处。

通过鸣条之战,夏室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称王,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再后来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杔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主要参考典籍:《尚书》、《竹书纪年》、《帝王世纪》

备注:本文所用文字和图表部分取自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您来信到邮箱:o_3553#qq.com指出,本人将立即改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