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西征”后柳林湖及其周边蒙古部落

洪武三年(1370),经过庆阳、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巉口)两大战役,明军据有陇右地区以后,并没有乘胜进军河西,而是一边打击漠北残元势力,一边巩固对河陇地区特别是安多藏区的统治;对嘉峪关以西的残元势力则遣使招抚。此时,嘉峪关以西的残元势力都属于察合台后王集团,主要分为两支:一是以哈密卫中心的出伯后王集团,控制着西域北道咽喉,明初设立了哈密、沙州、赤金(斤)三卫,隶肃州卫管辖;一是据有撒里畏兀儿之地的安定王集团,在沙州西南,明朝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三卫,隶西宁卫管辖。这“关西六卫”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兹不赘述。

洪武三年(1370) 北征,明军攻占了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南部,扫荡了漠南上都、应昌及小凌河一带。漠南蒙古各部,在明朝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招抚下纷纷降明。七、八月间,封地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的驸马高昌王和尚、岐王桑哥多尔只、镇西武靖王卜刺纳等以所部降明,明朝以其部设立了高昌、岐山、武靖等三卫,以和尚等人为指挥同知等官。元参政脱火赤自忙忽滩遣使降明,明置忙忽军民千户所隶绥德卫,其地在河套内。九月,元宗王扎木赤自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山北)降明,明朝置官山等处千户所。

洪武四年正月,北元枢密院官都连帖木儿等自东胜来降,明设失保赤、五花城、斡鲁忽奴、燕只斤、翁吉刺等五千户所。二月,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金、复、海、盖等州郡降明。四月,汪古部赵王汪古图亦率部降明。这样明军控制了漠南的大部分地区。但是,甘肃行省北部及中书省全宁路、大宁路等地仍然掌握在北元手中。

洪武五年,明军三路北伐,西路军虽肩负着占领甘肃的职责,但这一任务却是为掩护中、东二路军与扩廓帖木儿( ? -1375 )、北元汗廷作战的战略目的。北元也将重兵集结于中、东二路,对甘肃基本采取放弃政策。《秘阁元龟政要》载:“(冯)胜分兵行定凉州、山丹、镇番、永昌、西宁,其故元守将闻胜等将至,自知不敌,已先将境内人民、牛马、驼羊尽拘出玉门、阳关二塞,所得者止是空城而已。”明西路军虽顺利占领除哈密外的甘肃全境,但在“岭北之役”失利消息的震动下,主将冯胜却采取了彻底放弃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全境的惊人举动。如果《秘阁元龟政要》所载属实的话,冯胜所得只是“空城而已”,镇番、凉州、永昌一带的蒙古军队、人民全部退出玉门关、嘉峪关,去了塞外西域。

明军放弃甘肃后,北元、东察合台汗国由于内部问题,皆未占领此地,明军于是再次进驻甘肃,但却是小规模的,以卫所的形式,零星地驻扎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以东地区。

冯胜(来自网络)

《镇番遗事历鉴》记载:

太祖洪武六年癸丑十月,凉州遭屠,守备陈辉及指挥王兴率兵援助。随都指挥宋晟围攻追剿,至亦集乃之地,斩其渠帅乜速尔,杀获甚众,并招降其国共【赵按:疑为“国公”之误。】把都等,朝廷嘉之。事详旧志。

太祖洪武七年甲寅二月癸亥,元季秃鲁迷失之遁兵至镇邑,指挥王兴率部讨之,虏其所部二百余众于沙井诸处,奉文俱送京师。

太祖洪武九年丙辰冬十一月,鞑靼五十众入境掳掠,指挥陈胜设伏于黑山堡,鞑入彀全擒,俱送京师

太祖洪武十年丁巳乜先占木耳攻凉州,告警。镇邑一千众火速往救之,遂解围。

太祖洪武十一年戊午二月,鞑靼一百余众自鱼海子突袭,掳本邑盐夫二十三人。三月,陈胜设伏于鱼海【李玉寿注:或作“鱼海子”,即白亭海。,鞑复侵,入彀,战九合而技穷,遂多沈水溺死。

从上述记载看出,洪武六年之后,在镇藩凉州一带活动的蒙古部落有乜速尔、英把都、秃鲁迷失、乜先占木儿等。

根据(明)黄金撰《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宋晟传》:

(洪武)十二年,(宋晟)掌凉州卫。十三年,逐北虏至白城,获其人马甚众。十五年,父病,召晟还侍。又三年,父殁。既襄事,复镇凉州。虏时数为边患,晟率兵讨之,追至亦集乃之地,斩其凶渠也速儿监等,及其众无算,余悉生挚送京师。又招降虏伪国公吴把都等万八千人,而送其酋长工不答儿等百五十人诣京师,简其壮者补卒伍,余悉处之善地,俾耕牧自便。驿召晟还京,奖谕再四,赐赉甚厚。复镇凉州。十九年,召还,升骠骑将军,右军都督佥事,赐钞文绮,以其官赠其三代,仍镇凉州。二十三年夏,遣中使就赐白金及钞。至秋,复三遣,赐钞、文绮,授制谕,充总兵官,征哈密里,破之。

又《明实录》载:

洪武十七年五月…丙寅,命凉州卫指挥使宋晟等率师讨西番叛酋,兵至亦集乃路,擒故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伯都剌赤、平章阿来等及其部属一万八千七百余人,收其壮士九百八十人,余悉放还。

“英把都”,就是伪国公吴把都,“英”乃“吴”字之误。吴把都,即吴允诚—把都帖木儿之父。二十余年后,吴允诚归附。《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四》永乐三年秋七月壬寅“鞑靼平章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自塔滩率部属五千余人诣甘肃归附,总兵官左都督宋晟留其家属于甘肃,遣人送把都帖木儿等至京。”“癸卯,命把都帖木儿为右军都督佥事,赐姓名吴允诚;伦都儿灰为后军都督佥事,赐姓名柴秉诚;保住为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赐姓名杨効诚。”

擒获吴把都、也先帖木儿一事,《镇番遗事历鉴》记在“洪武六年”,《皇明开国功臣录·宋晟传》记在“洪武十八年”,而《明史·太祖本纪三》记载,十七年“五月丙寅,凉州指挥宋晟讨西番于亦集乃,败之。”《明史卷155·宋晟传》说:“洪武十二年坐法降凉州卫指挥使。十七年五月讨西番叛酋,至亦集乃路,擒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把都剌赤等,俘获万八千人,送酋长京师,简其精锐千人补卒伍,余悉放遣。召还,复为都指挥,进右军都督佥事,仍镇凉州。”应以《明实录》、《明史》之“洪武十七年”为准。

乜速尔、也速儿监、乜先占木儿,即“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一名而异译也。“占木儿”为“帖木儿”之误。

秃鲁迷失,在《明实录》中记载:洪武七年二月癸亥,“临江侯陈德领兵于会宁等处获鞑靼元帅秃鲁迷失等九十七人,并其族属及马牛羊等物。六安侯王志领兵于朔州等处,获鞑靼一百余人,俱送京师。”时间、人物,与《镇番遗事历鉴》记载相同,只有地点不同,一在镇番,指挥王兴败之,但需注意,是“秃鲁迷失之遁兵”,而非秃鲁迷失本人。一在会宁,临江侯陈德擒获,注意,为“获鞑靼元帅秃鲁迷失”。再看《明史·卷131·陈德传》记载,洪武“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却没有记述洪武七年擒获秃鲁迷失一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