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中,唐绍仪的哪两个动作被人们认为他不站在清朝的立场上

01

武昌起义成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武昌起义

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是由于革命力量的不足,还不能实现武力统一。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不愿意成为前台的人物,出面与南方谈判,他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与南方谈判。

02

1911年12月8日,唐绍仪等人坐上专列南下,准备与南方代表谈判。

唐绍仪这时成立焦点人物,全国的命运都与其有关。

在当时,唐绍仪有两个举动,被人们解读为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唐绍仪的第一个动作是改名字。唐绍仪是其原名。但是在清朝有避讳的情况,因为宣统的名字是爱新觉罗·溥仪,唐绍仪为了避讳“仪”字,所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唐绍怡”。但是,这次他没有避讳溥仪的“仪”字。人们认为,这表明唐绍仪代表的不是清政府的利益,而是掌握着清政府命运的袁世凯的利益。也就是说,清政府只是名义上的谈判一方,实际上成了南方政府与袁世凯的谈判。

第二个动作是剪辫子。唐绍仪名义上是清政府的官员,按理说他应该穿清朝的官服。但是,唐绍仪穿的是西服,领带。而且在去上海的路上,他剪了辫子。这是不是表明了唐绍仪的政治立场呢?

唐绍仪(左)和伍廷芳(右)不好说,

唐绍仪剪辫子是不是表明其政治立场后人只能猜测,但是从清初的规定汉人必须留辫子到规定可以剪辫子,表明清政府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03

1911年12月11日,唐绍仪到达汉口。南方革命党人认为应在上海谈判。唐绍仪从汉口转到上海。

12月18日,南北议和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举行。

南北议和

很多人认为这次谈判肯定是气氛紧张,其实不是这样的,双方的谈判很融洽。

有意思的是南方的代表伍廷芳穿的是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还没有唐绍仪时尚呢。

唐绍仪和伍廷芳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而且还都在清政府外务部工作过。

从1911年12月18日—31日,双方一共进行了5次谈判。通过谈判,双方达成了停战退兵、清帝退位、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等草约。

但是,唐绍仪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清政府中的君主立宪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唐绍仪不是去议和了,而是去“卖国”了,他名义上是清政府的代表,却出卖了清政府的利益。

而袁世凯也认为唐绍仪超越了权限,唐绍仪请辞。1912年1月2日,唐绍仪辞职。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对此很不满。帝国主义对中华民国也不承认,扣押中国海关的关税,孙中山政府因此出现财政危机。加上革命党内部的分裂,最终孙中山让出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