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毒杀皇帝的董卓,他们两个是怎么做的?这里有答案

黄巾起义中的荀彧和曹操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正在颍川家中闭门苦读的荀彧,被家中仆人叫至族中祠堂议事,他很诧异,自己虽然已经成年,但平日里并不过问家中事务,这一日,却被突然召到祠堂,他有点摸不清头脑,但是,心中隐隐却有中感觉,此次怕是万分重要的事情。

荀彧

匆匆来到祠堂,他看到,家中长者和其他业已成年的族中兄弟都已经到了。还不等荀彧缓过神来,长者说出的事情,顿时让他惊呆了,“太平道起事了,追随太平道首领张角起事的教众和百姓已达数十万人。”这个消息,让荀彧有点措手不及,太平道,他是知道的,不过是一个平日里为人医治疾病,同时传播教义的宗教,怎么可能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带领数十万的民众起事。

看着族中同样震惊的其他人,荀彧的内心略感痛惜,如今的起事,不是平日里的流民叛乱,如果朝廷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动摇整个汉室的根基,只恨自己不能出仕,帮助平乱。

黄巾起义

不知道,这次朝廷还能否有能力平定这次来势汹汹的危机。荀彧一时间,心中对未来充满了迷茫,难道说,自己立志要匡扶的汉家天下,这个曾经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煌煌四百年的汉家天下,就要轰然倒塌。那自己这一生的志向和抱负,该何去何从。二十一岁的荀彧,看着突然间阴云密布的天空,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史载,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太平道首领,钜鹿人(今河北宁晋)张角,将信奉太平道的信徒整合为三十六方,一方数千至万人不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起兵反汉,起义军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而此时的,都城洛阳,原本的议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与皇甫嵩一起,领军进攻正在攻打颍川的黄巾军,大破之,斩首数万级,此时,正在颍川家中,帮助守卫颍川的荀彧,第一次听到曹操这个名字。

曹操

太平道起事规模浩大,天下震动,汉灵帝于光和七年(公元184年)3月,以何进为大将军,率领亲军羽林五营士兵,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同时在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平叛军队。同时发精兵镇压各地乱事:

4月,朱儁与皇甫嵩一起率军驻防长社,却被黄巾军首领之一,波才,率大军围城。

5月,得知皇甫嵩被围,汉朝中央派曹操率军救援。在援军尚未抵达时,皇甫嵩利用在傍晚起大风的机会,命士兵手持火把出城,用火攻大破敌人,黄巾军大乱,四处奔走。等到曹操救援赶到,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人,汉军首胜。

6月,南阳太守秦颉与黄巾军另一个领导者张曼成展开厮杀,击败并斩杀了张曼成。汉军由此士气大振。同时,皇甫嵩与朱儁军继续追击波才领导的黄巾军,最后在西华大败其主力,剩下的残余黄巾军被孙坚在宛城附近击溃,至此豫州一带的黄巾军被基本平定。另一方面,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多人。

虽然汉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当时的卢植等主要将领认为短时间内无法真正平定叛乱。然而,一个人的突然死亡,给予了黄巾军致命的打击,那就是张角。

张角在被卢植击败后,不得不选择防守,来休整部队。然而就在此时,他却染上疾病,不治而死。可叹命运捉弄,张角以治病救人来达到自己传播教义的目的,到最后却“医不自医”,令人唏嘘。

汉军得知张角病死的消息后,迅速调整战略,加快对黄巾军的平乱进程,至光和七年11月,在卢植、皇甫嵩、朱儁等主要将领的率领下,东汉历经九个月,最终平息了此次叛乱。

当荀彧得知此次叛乱被平息的消息后,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喜悦。看到颍川郡在战后的惨烈景象,他知道,这样的画面在整个帝国都在上演。况且,虽然说整个叛乱被平息,其实,仍有黄巾军余部,在各个地方不停的冒出来,整个帝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随时都有可能倒下。

这些,荀彧都知道,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拯救这个帝国的志向,因为在他心中,整个帝国,是他内心最重要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要像医生一样,医治好这个帝国的创伤,还给整个帝国以祥和安宁。

他觉得,他准备好了。

身处漩涡的荀彧和曹操

《三国志•卷十》记载:“(东汉献帝刘协)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

汉灵帝

这一年,荀彧26岁,他踌躇满志,他斗志昂扬,他义无反顾。虽然只是一个掌管皇帝纸笔砚墨的守宫令,他觉得,他有义务向新继位的天子(汉灵帝于公元189年二月去世,皇子刘辩继位,视为汉少帝),阐述自己的意见,他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帮助汉室走出困境的那个人。

然而,真正到了都城,他才明白,自己还是想简单了。这里,世禄两千石的高官遍地都是,他这个小小的守宫令,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谈何向皇帝进言献策。况且此时的汉室宫廷中,来自西凉的董卓,拥兵自重。

这一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皇子刘协为帝,自称太师,同年十一月,毒杀少帝母子,自此,巍峨在上四百年的汉朝帝室权威,跌落尘埃。

董卓画像

这一切,荀彧,从不同的渠道听到,他眼睛里充满了不可思议,他不明白,这个世道,还是自己内心所想的那个样子吗?那可是代表着汉朝威严的皇帝,就这样被大臣毒杀,他远远看着那高高的宫墙,第一次有种无力感。

感到无力的,不仅仅只有荀彧,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此时在洛阳任职典军校尉的曹操。

汉灵帝中平五年八月(公元188年),为分化大将军何进的兵权,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为天子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可以看做是天子亲军,曹操担任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

还没等曹操在这个位置上熟悉工作,中平六年二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何进接手了西园八校尉,紧接着何进被宦官刺杀,董卓进京。

身为八校尉之一的中军校尉袁绍趁机掌管了八校尉,并诛杀了宦官。奈何,八校尉军力与董卓相比过于悬殊,曹操眼睁睁的看着董卓控制朝廷,废黜少帝,并毒杀少帝母子,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坚守的东西,在这一连串的亲眼所见的事情面前,一点点的崩塌,他也茫然了。

汉少帝

荀彧,也听说过,西园八校尉,他也听说过,袁绍、曹操等人诛杀宦官的举动,这一刻在他心中,他有一丝庆幸,他庆幸这个世界,他不是独行者,他还有同伴。

各自的选择

然而,光有同伴,还是不能解决当前的局面。虽然年青,虽然只是刚刚踏入仕途,荀彧那与生俱来的政治敏感,让他瞬间看透高高在上的董卓,不能长久,洛阳会犹如一个火药桶一样,早晚会被引燃,而引燃它的导火索,一定是董卓的败亡。

这个时候,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处事哲学,在荀彧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觉得,自己要先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在别处寻找扶助汉室的方法。

与此同时,曹操也面临着选择,董卓在控制朝政之后,上表皇帝,请求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同时也在私下表示了,想招揽曹操的意思。这让曹操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样在士族门阀家庭长大的曹操,早就看到了整个洛阳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也看到了董卓终将败亡的结局。他怎么可能会接受董卓的招揽,曹操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他也决定逃离这个巨大的漩涡。

但是,虽然都是选择逃离,二人的方式却并不相同。

《三国志•卷十》记载:“董卓之乱,(荀彧)求出补吏,除亢父令,(荀彧)遂弃官归。”从这里,可以看到,荀彧,性格的正直,他选择通过正规的上书外放的方式,达到自己逃离洛阳的目的。

再来看曹操的选择,《三国志》记载:“卓(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曹操的选择是,改名易姓,连夜逃出了洛阳。这里可以看出,曹操行事的果断和机变。

历史,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二人之间最终的人生走向和结局。

不管怎么样的方式,二人都得以从洛阳那个巨大的漩涡中逃离出来,从而开始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