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之后,粮食为何却成为了辽东地区的稀缺物?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元末明初时期,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其实与女真人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基本如出一辙,都是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以农耕经济为辅的(辽东地区的农耕经济比女真社会中出现的稍微早一段时间)。这一点从史料《明神宗实录》中所记载的该段文字就是最好的佐证:

故元臣名祖自定辽来归,上(朱元璋)问辽东风俗,名祖言:辽东地遐远,民以猎为业,农作次之。

参考图1

直到朱元璋在位时期,辽东地区的这一现象才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公元1372(洪武五)年,辽阳城被明军势力一举攻克,在此之后,明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残余的元朝势力入侵明帝国边境,决定在辽东地区以辽阳城为中心设立军事重镇,随后诸如辽东都司等一系列的行政机构在明帝国北方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再后来,为了进一步抑制三大女真势力的崛起,辽东地区的防务体系又一次得到了更新和完善。至此,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基础做后盾之后,辽东地区的各色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的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驻守在辽东地区的明军日常所需的粮饷,明朝政府还曾下令在当地实行军事屯田。从地图上看也不难发现,辽东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其实是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的,如此一来,便不经意间为明朝政府在当地所实施的军事屯田举措赐予了先天性的有利条件。

伴随着军事屯田的高速发展,渐渐地也带动了整个辽东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农耕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催生了当地社会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得整个辽东地区形成了一种辽阳为中心的经济纽带和农耕经济模式。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经济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用来直接服务于明朝政府设置于辽东地区的防务体系的。

辽东都司地理位置图

公元1621(后金天命六)年,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势力攻陷了辽阳城,并选择迁都于此。至此,历史上就此翻开了女真人统治辽东的局面。然而,自努尔哈赤入主辽东之后,辽东地区却一度浮现了粮食不足的社会危机,显然,这一现象与先前拥有发达的农耕经济的辽东地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而且这一危机直至皇太极时期依然没有被完全消灭。据史料《天聪朝臣工奏议》记载:

佟养性向皇太极奏议:“司农称匮,仓无积粟”。

在后金入主辽东的这段时期,为了防止粮食造成浪费,努尔哈赤甚至在女真贵族和各大官员之间曾下令禁止饮酒。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阶层都是如此,可想而知当时的辽东地区所面临的状况是有多么的严峻,那么,作为一个农耕经济发展的如此成熟的辽东地区,为何自努尔哈赤踏入辽阳的那一刻起却遭遇到了粮食不足的尴尬处境呢?与此同时,在这整个过程中,后金统治者又是以何种方式去消灭这种危机的呢?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就在该篇文章当中来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深层次的剖析。

参考图2

本文的研究内容:

首先,我们从明帝国自身来找突破口。

查阅史料不难发现,永乐年间是辽东地区屯田面积由逐年增加到逐年减少的一个分界线。据史料记载,洪武末年整个辽东屯田总面积达到了25378顷,其中军屯面积占到了近90%,而到了公元1419(永乐十七)年,辽东屯田总面积只剩下了21171顷,在此之后,辽东地区的屯田面积以平均每年75·26顷的速度呈下降趋势,直至公元1582(万历十)年,辽东地区总屯田面积仅为8903顷(以上数据来源:《全辽志》)。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便是当时明帝国内部逐渐走向腐败的政治制度以及这一制度下所衍生出的官僚机构,如此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明帝国的兴衰其实单从辽东地区屯田面积的多少中也是可映射出来的。因此,直到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入主辽阳之际,其实当时辽东地区的农耕经济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数据来源:《全辽志》

另一方面,在努尔哈赤攻取抚顺、清河堡一带时所做出的一系列野蛮举动(抢掠粮食、资源)也间接的冲击到了整个辽东地区的农耕经济,直到明朝政府在萨尔沪战役中的失败使得整个辽东地区变得混乱不堪,为了躲避战乱许多辽东百姓纷纷逃往内地或者朝鲜地区,没有了人丁资源为基础,辽东地区的农耕经济自然是发展不起来。史料《明季北略》中有幸记载了当时辽东地区的这一基本状况:

当时是,河东上民谓辽必亡,纷纷夺门而逃也;文武官员谓辽必亡,皆私备马匹为走计也;关内谓辽必亡,且留自备而不肯转饷也;通国谓辽必亡,不欲发军器火药,而恐则为寇资也……

在这种情况之下,辽东百姓何来安心耕作的勇气?

后金势力进攻示意图

在努尔哈赤迁都辽阳的当年,还发布了著名的“计丁授田令”。计丁授田令的颁布几乎导致整片辽东地区的土地被后金统治者强制圈占,同时还将辽东地区原有的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再加上繁重的赋税使得基层百姓彻底的失去了安心从事农耕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之下,许多百姓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想逃出后金统治者的势力范围。除此以外,计丁授田令的颁布还将迁至辽阳的女真人强制性的依附于土地上,使其与辽东百姓一样事耕种,如此一来女真人的身份地位也被统治者给间接的压低了,致使原本就不善于耕种的女真人更加不满。在以上种种不利的因素相互结合之下,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从根本上抑制住了整个辽东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

在当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努尔哈赤也尝试了许多办法。譬如:发布缉捕逃人令,使用暴力强制性的控制辽东地区劳动力的流失。在这整个过程中,其中最数“消灭无粮户”这一举措最为残忍,公元1624(后金天命九)年,努尔哈赤宣布以是否拥有足够的粮食来区分辽东百姓是敌是友的标准,最终,人均粮食不足四升的汉户普遍遭到了屠杀。次年,这一残忍的把戏再一次被重演。努尔哈赤之所以如此,其根本目的便是想通过降低后金社会的消费人口来维持住社会秩序的安定,同时缓解粮食匮乏所产生的社会危机,但实际上此举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激起了辽东百姓的反抗,导致当时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努尔哈赤画像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用这么一段话来概括全文:辽东地区发达的农耕经济是伴随着明帝国的衰败一步步走向萎靡的,但此时的辽东地区的经济水平对于女真人来说仍然是“一头大象”般的存在,直至努尔哈赤入主辽东之后,本就残损的辽东农耕经济架构再一次遭到了后金政权的巨大冲击,这一次使得原有的经济架构基本达到了毁灭的程度,在此之后,努尔哈赤想极力挽救,但作为一个从相对原始的氏族部落一路走过来的国家政权,努尔哈赤的统治经验显得十分匮乏,使得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最终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全辽志》

《明季北略》

《明神宗实录》

《天聪朝臣工奏议》

姜守鹏:《明代辽东经济》

时仁达:《明代辽东徭役述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