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过绥宁留下独臂将军的故事

6月27日,邵阳绥宁县上堡村,老人杨芳显讲述“半个金瓜里的六个铜板”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四次征战绥宁,足迹遍布县境南北。这里有激烈的鸡公坡战役,留下“独臂将军”贺炳炎的传说,也有“万名红军路过,只吃百姓半个金瓜,留下六个铜板”的军民佳话。

多年后,我们再踏上这片长征之路。在红军旧址和烈士纪念亭,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历史的悲壮,而在战争中,红军留下的军民鱼水情也依然流传。我们追寻着足迹,再次感受红军精神。这片曾经打响战斗的热土,弘扬长征精神实现脱贫摘帽。

6月27日、28日,记者随“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绥宁。走过黄土矿镇的青砖小路,红二军团湘西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红军战地医院旧址)就在小路深处。在这里,贺龙曾为游击队题字,写下“指派刘光演为湘西游击司令”和“为苏维埃流血最光荣”。

在绥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建平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回到80多年前。

半个金瓜藏着6个铜板

6月27日下午,村民杨启栋的儿子杨芳显向记者介绍,1934年9月12日,一支近万人的红军队伍来到上堡村。当时,自己的父亲走出门与红军交流。“红军跟我父亲说,有马在路上摔死了,叫他喊村里人一起去割马肉。”

当时,杨启栋十分感动,将红军请进屋内,喝水、用饭,自己则与邻居一同前往马匹处。在路上,看到红军在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标语。而等拎着马肉回家时,红军已离开,只留下打扫干净的屋子,和火炉屋边的半个金瓜。

家人告诉他,红军吃了半个金瓜要给钱,家人不肯接。杨启栋拿起剩下的半个金瓜,“叮铃铃”,几个铜板掉了出来。原来,红军把买瓜的钱放在瓜里了。

杨启栋捡起铜板数了数,一共6个。

在杨芳显的家中,老人托着陈旧的铜板,讲述他儿时从父亲口中得知的红军故事。85年过去了,6块铜板依然被保存完好。

当地精准出招实现产业脱贫

80多年前,红军通过长征成功进行战略转移。当前,湖南脱贫攻坚任务也将攻下最后的堡垒。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不忘宗旨、不忘群众,强化责任担当,创新扶贫方式,一鼓作气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绥宁县在新时期弘扬了这种精神,成功在今年4月获批脱贫摘帽。

绥宁县按照“以村为主、全面覆盖”总要求,精准“出招”,开展村级设施建设大会战,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注重产业脱贫,大力发展南竹、油茶、青钱柳、蔬菜、杂交水稻制种、养猪、油菜、光伏发电、绞股蓝等九大县级重点扶贫产业和乡村自主确定的扶贫产业,构建起精准脱贫的产业支撑点。

红色记忆

贺炳炎截肢手术6天后又回到战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的指挥下,开始长征。12月21日,部队到达绥宁桃坪至黄土坑一带。22日,担任前卫的贺炳炎红五师第十五团在翻越黄土坑和瓦屋塘之间的土地坳时,遭遇敌人的阻击,双方激战,乱弹如雨。

在战斗中,贺炳炎再一次负伤。此前,他已经5次负伤,每次都是简单包扎。但这次,被医生指明必须截肢,手术需要近3个小时。然而在手术开始前,大家却发现缺少医疗器械,不止没有手术刀,只能用锯木头的锯子代替,同时缺少麻药。

于是,贺炳炎咬住嘴里的毛巾,左手抠着手术床的门板,度过2个小时零16分钟的手术。术后,贺炳炎仅仅在担架上躺了6天,又回到战场。贺炳炎此后被称为“独臂将军”。

潇湘晨报记者马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