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元勋的他,在民间却处处与神仙挂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就是这个拥有众多头衔的他在民间中广为流传并且都与神仙挂钩。

在刘基的历史书写中,对刘基形象的书写除了上述较为真实的书写些外,更为使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关于刘基神乎其神的叙述。正是这种把刘基传奇化、神秘化的倾向,才使得后人对刘伯温的叙述越来越夸张荒诞,从而推动了刘伯温传说的产生发展。

在刘基郡人黄伯生为他所做的传一《 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记载着当时流行的关于刘伯温传说的最早雏形。但如果《行状》只是黄柏生受刘基后人之托对刘基所做的传记,而不为《太祖实录●刘基传》的作者所利用。那他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而已,在历史浩如烟海的传记中毫不起眼。从今日《明实录》对刘基的记述看,在王权所规定下的《明实录》显然受《行状》的影响,是它们一起对后来的士人的历史书写中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张时彻撰写的《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和后来研究刘基者常用的基本资料《明史●刘基传》,它们对刘基的记载,明显地与前述《行状》中的大同小异。这些权威的历史书写,从源上影响了后人对刘基的认识。

《行状》与《太祖实录●刘基传》中,共同神化刘基的地方主要有四:一是传言基曾得“天文书”。其原文如下“公在燕京时,间阅书肆有天文书一帙,因阅之,翊日,即背诵如流。其人乃大惊,欲以书授公,公曰:‘已在吾胸中矣,无事于书也。”这个事实完全有可能,但就是这件事情,为后来的几件奇异传说奠下了铺垫。

神仙现身类传说与幻想故事颇为相近。这类民间故事是在宗教或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的,故事的内容通常有神佛仙道的介入,其中的重要角色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李叔还在《道教大辞典》对“神仙”一词进行了如下解释:“道家称修养辟谷而得道之士,能有变化神通者,曰神仙。《天隐子》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者曰神仙。”《刘伯温集》收录了九首刘伯温创作的游仙诗,当中都提到“仙人”、“神仙”等字眼。如:“费生市井.儿,未尝识神仙。偶然壶中去,谓是别有天。幻化不能解,真诀安能传?那将食色身,忘弄刑赏权!果然失符后,众鬼不见怜。”

“大道久已晦,谁能识仙真?如何卖药翁,怪语惊市人!日月空明照,朝菌非大樁。已矣復何道?去去生愁辛。”等。神仙现身类型的传说往往由一个或几个神仙现身的神异情节为主干构成,带有神秘奇幻的色彩,可以说是传说与神话最为相近的一个部分,亦可称之为神话思维的遗留。林继富曾在其文章中表示:“民间传说叙事结构信仰母题与神话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民间传说是“神话叙事的余波”,早期许多民间叙事既是传说又是神话,采用以神灵解释风物来历的叙述模式。”

从民众心理的角度来说,民众并不满足于刘伯温能力的真实来源, 因而更愿意将其归结为通过特殊方式获得超凡能力。通过“道士告诉刘基,他就是当年授兵书于汉张良的九江黄望,即黄石公”可以明显看出,民众对刘基能力的心理期待与汉代开国元勋张良相同,并且将张良的“黄石公授书”传说嫁接于,刘基寻师之上。《史记 ●张良传》 “神仙考验”类型神异情节的刘伯温传说还有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仙人洞得天书》及流传于广东深圳东田地区的《得天书拜军师》,它们与前文所提到的刘伯温得天书过程发相较生了一定的异变。

与浙江地区流传的《寻师》区别;在于朱元璋是否已经成为皇帝。根据《仙人洞得天书》与《得天书拜军师》的内容描述可知必须经过“考验”得到天书,刘伯温才可成为朱元璋的军师,而《寻师》是刘伯温在少年时期寻得天书经受考验后成为名留青史的伟大军师。其次,在北京地区所流传的《仙人洞得天书》中考验者发生了变化,在江浙地区的考验者由“黄石公”被换做了有史可寻的“周颠”。《明史●列传》卷二九九记载:“周颠,建昌人,无名字。年十四,得狂疾,走南昌市中乞食,语言无恒,皆呼之曰颠。”依据《明史》记载,周颠有仙人之能,可以数月不进食,不怕水淹,不惧火烤,能够预知未来。对周颠较为具体的神异描述也可从明梦觉道人、西湖浪子的《三刻拍案惊奇八卷》第十八回“奇颠清俗累仙术动朝廷”中见到。

从历史真实角度来判断,虽然周颠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两人同属元末明初时期。《仙人洞得天书》描述周颠守书五百年是不切实际的,将其加入故事情节中增加了传说的“神异”色彩。最后,在神仙的“考验”情节上: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仙人洞得天书》的考验情节如下:流传于山东的《抓山搭海桥》与前几则刘伯温传说有所不同,虽然不可作为异文看待,但是主要情节中也存在着“神仙考验”情节。

大致情节是: 1、刘伯温辞官云游,来到崂山南头,遇见了八仙唱歌喝酒,便忘却自己凡人的身份,与八仙把酒言欢。2、八仙准备去仙山琼阁,而半仙之体的刘伯温无法到达。张果老认为刘伯温应当自搭海桥,并与刘伯温打赌。3、刘伯温运用道法很快就搭出九九八十一个桥墩,张果老眼看要输,就暗地里学鸡叫唤出了太阳。不明真相的刘伯温只能自认本领不够。4、海中的石头桥墩子远看像麦穗,就被称为“麦岛”,最远处的石墩因离陆地太远就叫“千里岛”。由上述三则刘伯温的传说能够得出,其“神仙考验”情节的叙事模式可概括为:刘伯温想要得到天书或达到某种目的一一神仙对其能力进行考验一刘伯温通过或没有通过考验,其中对刘伯温的“考验”是故事的核心情节。

“考验”作为一类常见的故事情节,经常同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带有某-一传说圈内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就《抓山搭海桥》而言,八仙当中的张果老最早见于刘肃的《大唐新语》,原名张果,是唐玄宗时著名的道人,《续仙传》以及后世的戏曲中对张果老进行了仙化,致使宋金时期张果老故事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因此被列入八仙行列。崂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享有东海仙山的美名,周边的道教信仰也随之十分昌盛。因此流传于山东的《 抓山搭海桥》,将当地的神仙传说和信仰与刘伯温传说嫁接叠加产生了刘伯温与八仙的相关传说。

刘伯温本不是修仙之人,而是清正廉明的官员和神机妙算的智者,因此考验内容与求道之人考验“人欲”截然不同,刘伯温传说的“神仙考验”内容更侧重于对刘伯温文化素养及其神秘能力的考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考验”问题,需要从原始的宗教礼仪进行溯源,“考验”的价值在于被考验者所追寻的目的的意义。出生、成年、死亡,在这些生命的转折点会引起一定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应该得到仪式的考验或庆祝,如经受过文身、割礼等疼痛才能表示成年的礼节,都是对其进行的“考验”。因此“考验”这一母题不仅仅出现在刘伯温传说,更普遍存在于其他民间文学作品当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