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三朝元老为何发狂而死?如果曹丕听他的,会改写三国历史吗?

三国时期谋士大行其道,武将作用凸显,但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却不是很多,曹操、刘备、孙权自然是战略高手,其手下也分别都有高明的战略家辅佐,比如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鲁肃都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战略家,曹操手下也有一为出色的战略家,就是刘晔。刘晔的名头虽没有诸葛亮和鲁肃响亮,却深得曹操赞赏,毛主席也盛赞他“出过不少奇计”。但刘晔的晚景却比较特别,最后竟发狂病死。那么,刘晔都有哪些过人之处,最后又为何而发狂呢?

十三岁杀仆人,二十多岁杀豪强投曹操:

​刘晔家族是扬州本地的名门大族,是真正的汉室宗亲,是刘秀的后人。刘晔7岁时曾与哥哥接受母亲临终嘱托,长大后要除掉“有谄害之性”的一个仆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刘晔13岁时竟然真和哥哥刘涣杀死了那个人。刘晔20多岁时,因其名声和家世背景,遭到豪强郑宝逼迫,要他出头辅助。刘晔不愿为其效力又担心受迫害,最后设计趁郑宝不备,将其刺杀身亡,并降服了其手下的数千兵马,转投到庐江太守刘勋处。后来刘勋兵败,刘晔于建安四年(199年)随刘勋一起投靠了曹操,从此成为曹操手下的谋士。

刘晔为曹操谋划:

​平山贼陈策:《三国志》载曹操在寿春时,有个叫陈策的山贼头领聚拢了数万饥民据险而守。曹操向手下谋臣征询如何对付陈策,多数人认为陈策据险而守,不可讨伐。刘晔却认为陈策可以平定,他建议采取“大兵临之、悬赏劝降”的办法,对付陈策。曹操认为有理,便按刘晔之法行动,最后真的顺利平定了陈策,曹操因此提拔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汉中献策欲定蜀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出兵讨伐汉中张鲁,由于张鲁兄弟不能抵挡,被迫向曹操投降。曹操占领汉中时正是刘备刚刚夺得益州之时,刘晔当时向曹操献策可顺势发兵讨伐刘备,争夺蜀地,他认为曹魏刚占领汉中正好声威大振,只要向其发兵必然令蜀人望风而降,而刘备“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此刻进兵蜀地,刘备必然不容易组织有效的抵抗,如果“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关羽、张飞勇冠三军,据险守要”,那时在想出兵图之就很难攻取了,日后必然成为后患。

​曹操由于考虑到初定汉中,兵力和粮草等都有困难,担心贪多嚼不烂,并未听从刘晔的建议。就这样又过了七八天,有一些人从蜀地逃到汉中投降曹操,曹操从这些人口中得知,“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这时曹操才认为刘晔前几天的建议很有见识,于是他再次询问刘晔“今尚可击不”,刘晔认为“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无奈,只得回军。

刘晔为曹丕献策:

​曹丕称帝后,封刘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在蜀吴因荆州关羽被害事件发生矛盾后,曹丕曾和大臣们讨论蜀国能否出兵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蜀汉不具备讨伐东吴的力量,所以不会出兵。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第二年,刘备果然与东吴开战。当时,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主动向曹丕称臣。孙权此举果然迷惑了曹丕和不少魏臣,唯独刘晔劝曹丕,不必在意孙权的假意称臣,而应该趁机派兵攻打东吴,借此机会将东吴一举消灭。曹丕刚刚继位怕失信于天下,竟拒绝了刘晔的正确建议。东吴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曹丕又要讨伐东吴,刘晔以东吴“彼新得志,上下齐心”,劝曹丕不要轻动,曹丕不听,结果伐吴却是无功而返。曹丕如果听从刘晔的建议,一可能促成孙权向刘备进一步妥协,甚至可能割让部分荆州给刘备,以便抽身对付曹丕;二可能造成魏蜀两国合击东吴,没准儿会提前结束东吴的历史。

刘晔为曹叡进言:

​曹叡继位后,加封刘晔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当时发生了公孙渊自立为太守的事件,刘晔认为当趁公孙渊刚登位的时机,对其进行讨伐,但却没有被曹叡采纳,后来公孙渊彻底叛魏。但刘晔最终也因言而失,甚至因此而发狂生病,最后病死。

​曹叡为推动父祖留下的曹魏基业向前发展,而起了伐蜀的念头,所以他和大臣们商量伐蜀的的可行性,多数大臣都认为“不可”,当曹叡召见刘晔询问时,他则对皇帝说“可伐”而出来见到大臣时,他又说“不可伐”。本来这是魏国君臣之间正常议论,刘晔内外不一致的说法也没有人发现。当时魏明帝有个宠信的近臣中领军杨暨,不赞同曹叡打算伐蜀的想法,他劝皇帝不可兴兵伐蜀,并说刘晔也不赞同伐蜀,曹叡反驳说:“晔与吾言蜀可伐。”皇帝召刘晔前来对质,刘晔却不置可否。有人将刘晔这种“应变两端”的作法看作是趋合上意,并告诉皇帝每次可用与自己真意相反的“反意”问刘晔,如果他总是表示同意,就可证明他是揣测上意了。曹叡试验了几次,果然像大家说的那样,于是曹叡便开始疏远刘晔。这令刘晔很失落,甚至因此而发狂生病。太和六年(232年),皇帝改其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刘晔病死。

讲史君这样看刘晔:

刘晔作为曹魏三朝元老,一生为曹操、曹丕、曹叡出过很多其计,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刘晔在曹丕和曹叡时代所献的计谋很多并未被采纳,到曹叡时甚至还被质疑,可见曹丕和曹叡的用人能力照曹操差很多!

参考资料:《三国志》《傅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