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修建时与战争无关 而是秦始皇欲游天下才兴建的高速公路

前221,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从云阳修造一条通往九原郡的道路,是为秦直道,全长700余千米。被业界誉为2000年前的“高速公路”。前214年,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如果北方边疆发生战争,军队就可以通过这条“高速公路”从京都咸阳直达塞外国境。电视剧还说,在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之中,传说在那山脊之上有一条历史久远的古老道路,并排能够跑10辆马车,纵穿陕北高原,像笔直的利剑,直达北方大漠,铁甲骑兵仅用3天时间就能够从秦的都城咸阳赶到北方的阴山脚下。事实上,秦直道在历史上并非杀气腾腾,它的修建目的与战争无关,只是“始皇欲游天下”才建造了这一史上罕见的工程。

我们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最早记载秦直道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埋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司马迁没有突出秦直道的军事用途是忠于历史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始皇欲游天下”而修直道,既不是用武力征天下,也不是以战争服天下。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 子婴降虏”。从这里不难看出,秦始皇在当时销毁兵器的目的,就是想让战争停息。

秦始皇内并六国,外抚四夷,并没有对外奉行战争政策。他一生五次巡游,第五次从山东到河北,计划也是抵九原,经直道,返回国都。秦始皇中途驾崩于河北沙丘(今邢台),随从人员李斯、赵高、胡亥等惧怕外界怀疑,坚持按原计划让车从直道回咸阳,都体现了为游历而修路,不是为打仗而修路。

​秦直道上的残存也证明不是为战争而修,据《古长城与秦直道》一文介绍:在秦直道所发现的19处秦汉遗迹中,均有大板瓦、筒瓦空心大砖、云纹瓦当等用于宫殿建筑的材料,说明在原来的秦直道上有宫殿建筑物存在,这些宫殿遗址每隔30公里就有一个,由此推算,在整个秦直道上应该有26座宫殿。秦直道沿途有的行宫面积很大,十分豪华。陕西省志丹县境内任窑子行宫遗址占地28万平方米,遗址周围地表存有绳纹筒瓦、陶管道和大型础石等建筑材料。这就是为用于巡行、避暑、游观的高规格建筑,根本不是“细柳营”那样一类的军事设施。

自古兵贵神速,要想直南直北穿山越岭,建兵道能够过部队、走兵车即可,修60米宽的路干什么?而且为打仗服务,修得越快越好,拖两年半还“道未就”,匈奴赶过来怎么办?当时的大将蒙恬、太子扶苏已经在河套地区屯兵30万,打仗足够用了,还需要从京都咸阳调兵遣将吗?因此,修直道为战争服务只是后人的臆测。

​《史记·李斯列传》中还说,“秦二世矫诏借立后,法令诛词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他道赋敛愈重,成繇无已”。这说明发端于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实与阿房宫工程一样,一直持续到秦二世时期。看来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天下时,也可能有从新开辟的河南地南返咸阳并检察直道工程进展情况的打算,但是东游途中暴崩沙丘则为其始料未及。秦二世为避天下疑,选择尚未竣工的直道南归,确实为当时具体情势所迫。大约是亲历直道后,颇受其中颠簸之苦,秦二世日后才有了续修直道的举措。

在《史记》里,司马迁对修筑直道而迫使百姓土卒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现象十分悲愤,他痛斥秦始皇、蒙恬不顾百姓疾苦而“阿意兴功”,表达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可贵的民本观点。

​秦朝灭亡后,直道才体现出它的军事价值。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大将军卫青从直道北击匈奴。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依托直道用兵突厥。直到清朝年间,直道逐渐荒废,失去了作为交通干道的作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