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抗清名将,壮烈殉国后,反被小人诬陷为怯而不战

卢象升,字建斗,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他文武全才,精通韬略,治军有方,是明末杰出的抗清将领,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崇祯二年(1629年),卢象升招募万余兵丁进京勤王,受到了朝廷的格外重视,后来他的这支队伍被命名为“天雄军”,并由他统领。

随着卢象升声名与日俱增,他在朝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崇祯皇帝非常器重他,多次委以他重任。卢象升率领他的天雄军,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稳固了晚明朝廷的江山。崇祯九年(1636年),卢象升的天雄军与高迎祥的农民起义军会战于滁州,两军交战,杀声震天。最后,高迎祥的起义军被杀得大败而逃,卢象升率军追击五十余里,沿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高迎祥残部被迫躲进豫楚边界的大山中。

正当卢象升准备一举歼灭高迎祥起义军时,北方突然传来紧急军情,原来满清军队攻破长城要塞喜峰口,对京师虎视眈眈。这时,晚明朝臣一致举荐卢象升进京御敌。崇祯皇帝深感大难临头,于是连夜下诏,将卢象升从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前线调了回来。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清军攻破长城要塞,举兵南下。那时,卢象升的父亲刚去世,他本想回家奔丧,然而因军情紧急,他只得身着麻衣上阵,以祭奠父亲的亡灵。崇祯皇帝对卢象升此举感动之至,于是提拔他为兵部尚书,并赐尚方宝剑,令他率部迎击清军。

九月四日,崇祯皇帝召见卢象升,询问其作战方略。卢象升慷慨激昂地说道:“满清异族,虎视我华夏久矣,此次发兵,意在夺我江山。臣请死战,誓死捍卫中原国土。”听了卢象升的一番话,崇祯皇帝虽然很感动,但他内心实则并不赞许卢象升的想法,因为他想与满清议和,双方结束战事,互不攻伐,才是上策。然崇祯皇帝又不便明说,只好让卢象升去找大臣杨嗣昌再行商量作战方案。

杨嗣昌乃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任兵部右侍郎兼宣大总督。此人自幼熟读兵法,勤于练武,戎马多年,对战事颇有见解。卢、杨二人都是当时晚明朝廷中杰出的军事人才,卢象升善于领兵打仗,杨嗣昌则善于战略指挥,如果二人能精诚合作、同仇敌忾,消灭满清,不在话下。然而,这两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和睦,他们在战略方针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杨嗣昌主张议和,卢象升坚决主战,两人互不相让,商讨了几天,最终不欢而散。

第二天,崇祯皇帝犒赏卢象升军队,赏银二十万两,赐关马千匹,以助卢象升御敌。卢象升十分感动,跪谢崇祯皇帝,并激动地说道:“臣不灭清贼,誓不罢休!”

十月十二日,清军攻打通州,军情告急。为阻止清军进攻,卢象升决定带领敢死队于月夜偷袭敌营。但兵马总监高起潜不同意,他说:“只听说过雪夜下蔡州,从未听说过月夜偷袭,既有月光,如何偷袭?此谬计也!”高起潜不仅反对卢象升的作战方案,还偷偷将卢象升指派的夜袭指挥官陈国威调走,使卢象升计划落空。这时,清军的攻势更加浩大,并且清军后方不断增派援军,试图一鼓作气,兵临京师。

崇祯皇帝眼见清军攻势越来越大,既愤怒又失望,想起当日卢象升在他面前许下的豪言壮语,如今都未实现,于是他决定以孙传庭代替卢象升作战。杨嗣昌站出来对崇祯皇帝说道:“临敌易帅,乃是兵家之大忌,实为不妥,请皇上三思。”崇祯皇帝认为杨嗣昌言之有理,便打消了以孙传庭替代替卢象升作战的念头,只下诏夺了卢象升兵部尚书之衔,降为侍郎总督。

卢象升虽被降职,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反而积极上疏崇祯皇帝,请求增派援军,以助他与清军决一死战。崇祯皇帝不愿相信卢象升,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身为总督的卢象升,这时只有本部的五千兵马,其中还有许多老弱残兵,能作战的兵士不到四千。

十月十四日,清军攻破庆都,卢象升决定率军奔袭庆都,趁清兵立足未稳,夺回城池。果然,清军防不胜防,被卢象升军队杀得仓皇而逃。卢象升刚打了一场胜仗,麻烦就来了。清苑县令左玉才迟迟不肯为卢象升军队提供粮草,使卢象升军中怨声四起。卢象升痛斥左玉才:“若再迟延,我必斩你首级!”可令卢象升没想到的是,这左玉才还真是个软硬不吃的家伙,面对卢象升的痛斥,他反而更加无视卢象升的存在,还纠结镇定巡抚余庆祥,一起断绝卢象升军队的粮草。卢象升大怒,却又不敢真的拿左玉才开刀,只得忍下。

卢象升军中断粮五日后,开始有兵士外出抢劫百姓存粮。卢象升十分愤怒,将抢劫百姓粮食的兵士斩首,以肃军纪。尽管卢象升在官场处处受到排挤,但百姓却十分拥戴他,畿南百姓自捐粮食,以充当卢象升军队的粮饷。卢象升满含热泪,说道:“我从军十年,身经百战,现只有疲卒半万,大敌西冲,援军东隔,事事受到牵制,父老们不必如此牵挂,卢某定当以死报国!”百姓听了,声泪俱下,一定要让卢象升收下他们的粮食,不然他们便长跪不起。卢象升见百姓如此情深意切,含泪收下了他们的粮食。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军赶至巨鹿贾庄,正好遇上清军。狭路相逢,大战一触即发。卢象升拔出宝剑,一马当前,冲进敌营,四下斩杀。两军交战三个时辰,互有损伤,后各自收兵。半夜,数万清军将贾庄围得水泄不通,卢象升军队陷于危险之境。

生死关头,卢象升沉着冷静,他命令部将虎大威和杨国柱分别率军抵抗东西两路的清军,自己则率领中军与清军主力交战。次日清晨,卢象升所剩将士不过五百,他高举宝剑,慷慨地说道:“将士们!随卢某痛击清酋,今日身虽死,必可流芳千古。”言罢,卢象升提着宝剑第一个冲进清军队伍之中,左冲右突,挥剑砍杀清兵数十人。最后,卢象升身中三刀,背中四箭,终于倒下了,年仅39岁。

卢象升死后,杨嗣昌不仅对他壮烈殉国的事迹隐而不报,反而编造证据,诬陷他按兵不进,怯而不战,最终兵败被杀。后来顺德知府于颖从定州城外得到卢象升的遗体,见其死状惨烈,不忍其死后被人诬陷,于是将卢象升之死的真相公之天下。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卢象升乃是一代忠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