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山中的居民,号称汉族文化“活化石”,保持明朝风俗600年

提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多人耳熟能详,一群人生活在洞天福地之中,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现实中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元末明初开始就生活在贵州的大山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经过600多年的传承依然保持这当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他们就如同是现实中的桃花源一样,外面600年早已翻天覆地、沧海桑田,可是这里的时光依旧像600年前一样,他们就是生活在贵州的汉族分支-屯堡人。

屯堡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十四个年头了,但是天下依然不太平,朱元璋还有两处心头大患没有解决,一个是已经逃亡大漠的北元政权,一个就是盘踞云贵高原的元朝残余势力。北面的北元虽然实力依然强大但是暂时还不会对政权造成直接威胁,但是云贵高原却是肘腋之患。这一年朱元璋派遣30万大军,由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领,征讨云南,元朝云南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兵败投滇池,明军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

屯堡

虽然云贵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被消灭了,但是军事镇压并没能彻底解决云贵地区的问题,反而引起了各地的反抗运动。为了能够彻底解决云贵地区隐患,朱元璋采纳了大臣的意见,采用剿抚结合的政策,留下军队开垦屯田,按照职位高低依次分配从38亩到292亩不等的土地,并将军人家属从原地接到云贵,于是屯军就此安营扎寨。之后,明朝政府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并由军方提供第一批农具、耕牛、种子、田地等原始投资,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屯堡,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

屯堡

由于当地军屯占据了大部分的良田,当地苗人与汉族移民之间经常发生争斗,于是这些屯所内的新移民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将原始的定居点打造成城堡要塞,通过各个城堡把屯田区包围在内侧,而且屯堡内各家之间都有暗道相连,一旦有紧急情况,可以马上集结。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建设,形成了现在的屯堡的建筑群体。同时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军队的编制,平时耕种土地,战时直接上前线。

屯堡文化

但是之后随着明朝灭亡,清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与屯堡人经常发生冲突的土司们被彻底摧毁,苗人与汉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屯堡也就渐渐失去了以前的军事防御功能,伴随着之后陆续的移民进入,屯堡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屯堡

由于与中原内地交通不便,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屯堡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当地妇女的服装非常特,多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据当地的老人讲,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也就是说这些这些服饰应该是从安徽传来,但是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却在屯堡中意外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尖头绣花鞋

历史就是这样子,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遥想当年皇帝的一道命令,数十万人从自己的家乡来到了云贵高原,无数的人背井离乡。从进入云贵高原的那一刻起,回归故里,落叶归根的思乡情结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虽然如今早已没有了当年战争的影子,但是当地那些随处可见的屯、所、卫等地名,依然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