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问斩”背后的含义

说到“秋后问斩”,想必大家都知道。但,秋后问斩背后有什么含义,为何不改为春后问斩或者夏后问斩?

首先“秋后问斩”中的“秋后”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古代人为什么规定死刑犯执行时间是在秋分以后?

一:顺应天意。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们是非常迷信的,那个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认为灾害、瘟疫、祥瑞、丰年等都是上天所赐,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天意。古代统治者(皇帝)号称天子(天的儿子)更要事事遵从天意,不仅设官、立制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西汉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否则,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因此,西汉时期执行死刑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自唐到清末为止,除犯恶逆及部曲、奴婢杀主外,其他罪行刑时间均定在农历十、十一、十二月。

二:交通不便。

古代官员一旦判定死刑犯后,会将死刑犯所犯之罪、罪证、证人所口述的证言等相关材料写成一份文书移送有关衙门(如大理寺、都察院等)进行审核,以免造成冤案。更有甚者,会将犯人押送过去。古代道路不是很好,交通工具也不是很快。而在押送犯人或文书过程中,由于道路的不便、天气的原因等导致时间上有所延迟。

三:以示警戒。

古代死刑犯被执行死刑后时,地方官员通常会要求民众前往观看,以达到警示作用。而秋天正好是农闲时节,老百姓无所事事,方便地方官员前往动员他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