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眼盲心不盲。陈寅恪先生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

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详细部分推荐大家阅读《南渡北归》,同时可以窥见民国期间声名显赫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心路,感受民国知识分子的魅力,体会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多面性。1969年10月,陈寅恪先生在广州逝世。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在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入学国学考试,以“孙行者”为题对对子,其中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为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