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之十一)

如果要给整个大明王朝评选出一个名人堂的话,有三个人是必须要入选的,那就是于谦、王守仁、张居正。这三个人,如同大明王朝前、中、后期的三颗明星,成为整个明代最耀眼的名臣。而在这三人中,于谦就是最耀眼的那一颗明星。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于谦临危受命,领导军民击退瓦剌也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

于谦

年轻气盛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和他的老师王振信心满满的率领明军精锐亲征瓦剌,却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那支曾经跟随太祖成祖打败天下无敌手的大明精锐也丧失殆尽。消息传来,给整个北京带来的震动与惊恐是不言而喻的,想想当年,金人攻破大宋首都开封时那悲惨的场景吧,想想当年蒙古铁骑蹂躏中原的哀鸿遍野,让人不寒而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纷纷收拾细软,准备举家南迁。

此时,身为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与众大臣在皇宫召开紧急会议。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别出心裁,说自己夜观天象,觉得大明的气数在南方,建议朝廷放弃北京,重新迁回金陵,这种荒诞无稽的说法当然会受到于谦、王直等正直大臣的无情反驳。于谦厉声说道:“谁敢提出南迁建议,就应该被拉出去斩首,你们难道忘了宋室南迁的惨痛教训吗?”一句话驳的徐有贞哑口无言。郕王也赞成于谦固守北京的建议。应该说,正是因为于谦等大臣的坚持,才使得郕王打定主意坚守北京,也正是于谦等人的正确坚持,才使得大明王朝又续命两百年。

坚守京师的大方针算是定下了,但是,如何坚守成为了最大的难题,提建议谁都可以,玩实操那就不能光凭嘴皮子了。当时驻守京师的精锐明军都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京师防卫力量十分空虚。大家对能不能受得住都心存疑问。此时,于谦再次站了出来,而历史则再次选择了由他来承担大任。于谦很明白,若想固守京师,那首先要恢复秩序安定人心,而朝廷要想恢复秩序,就必须有新皇帝来主持大局,同时,新皇帝的确立也能杜绝瓦剌也先挟持正统皇帝向明王朝漫天要价的可能性。此时,皇室虽然已经设立太子,但太子时年两岁,十分年幼,无法承担统领天下的重任。于是,于谦力排众议,向孙太后提议,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同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祁钰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从来都是哥哥朱祁镇守护下的小弟弟,从未觊觎皇帝宝座,此时,突然被人推举为皇帝,心里自然是十分惶恐,连忙表示拒绝。于谦大声谏言:"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请王爷不必疑虑。”这时,朱祁钰才答应登基称帝,改元景泰,是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景泰帝。景泰皇帝登基之后,给予了于谦全方位的信任,重用于谦以及于谦推荐的所有大臣和武将,京城防务全部掌握在了于谦手中。历史证明,景泰皇帝重用于谦是个正确的决定。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于谦临危受命,成为兵部尚书,并全面主持北京城的防务工作,由此,揭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此时,北京尚有几万人的守军,虽然不是明军主力部队,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于谦选贤任能,提拔得力将领,守卫九门,同时,向全国发布紧急动员令,命令各地抽调部队,支援京师。在也先率领三万骑兵部队,挟持正统皇帝,浩浩荡荡杀向北京的同时,于谦就在短时间内凑齐了二十二万人的部队,由此可见,明朝中前期的军队动员能力不可谓不强。

既然手里有了二十二万兵马,且固守的是城高坚固的北京城,那于谦完全有底气跟也先来一场世纪决战,而不是如历史上很多其他汉人将领般,做缩头乌龟,只敢固守,不敢出击。事实上,于谦也真就这么做了,当瓦剌骑兵部队兵临城下时,许多大臣提议固守京师,然而于谦却认为,不能示弱于敌。于是,于谦亲率大军,列阵于北京城外,与也先打起了野战。这倒是出乎也先的意料之外,他原本以为明军精锐主力 部队既然已经被自己消灭,那么剩余的明军肯定是缩手缩脚,不敢主动出击的,谁知道这回他碰上了一个硬茬——于谦。这个于谦真的是文武全才,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对军事也是十分熟悉,他很清楚,临阵御敌,最重要的是提振士气,于是他命令把九门关闭,自己亲率部队,在城外排兵布阵,众将领及兵士一看,好嘛,城门都关了,今天不拼命杀退敌人,怕是回不了北京城了,于是纷纷摩拳擦掌,想要跟瓦剌骑兵大战一场。这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与当年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倒是有几分相似。

此时的明军,虽然战斗力不如明英宗带出去的那些精锐,但也是能战之师,且装备了大量的弓箭与火器。明军对于火器的使用是十分娴熟的,要知道,因威力巨大而曾经流行于欧洲战场的“三段击”,就是明军发明的,玩火枪,明军那可真算是全世界军队的老祖宗。双方你来我往,瓦剌骑兵被明军的火器修理的很惨,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也先带着明英宗来到北京,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大明王朝,他自己知道瓦剌根本不具备灭亡大明王朝的实力,他只是想带着自己的部族到中原抢劫,以皇帝俘虏为要挟,向明朝多要些好处,谁知道,北京的明朝军队在于谦的带领下,居然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意志如此坚定,作战如此勇猛,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这时,他又得知明朝拥立了新皇帝,朝廷上下都听命于新皇帝,自己手上的正统皇帝由王牌变成了烂牌,得不到任何好处,真是无可奈何。

战况激烈的北京保卫战

瓦剌骑兵本来就是一些组织性较差的游牧民族组成的武装力量,严格来说,根本算不上军队,只能说是战斗力较强的强盗组织而已,强盗们发现自己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以后,人心便有所动摇。同时,对北京城的进攻十分不顺,几次进攻都被击退,损失惨重,此时,各地支援北京的军队陆续赶到,也先深感恐惧,生怕自己的后路被明军截断,那就连家都回不了了。无奈之下,也先只能下令退兵,带着正统皇帝和自己的骑兵部队,灰溜溜的逃回北方草原。

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而在这场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任务,非于谦莫属。整个大明王朝都在感激这位勇于担当、敢于任事、能担大任的一代名臣。此时的于谦已经成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恩人,受到了景泰皇帝无与伦比的信任,朝政大事,只要能得到于谦认可的,景泰皇帝都会认可,其声望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北方瓦剌部落中,还有一位太上皇,正跟随瓦剌骑兵,艰难地蹒跚于北上的路途之中。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沦为游牧部落的阶下囚,自己信任的老师王振已经死于战阵之中,自己的朝廷拥立了新皇帝,自己却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个累赘,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无比悲苦的,短短一年之内发生的人生巨变,让这位曾经热血激昂的天子变得忧郁而沉寂,他似乎一夜之间就老了十岁,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品尝了所谓的人间冷暖,这可能是历代帝王都不曾有过的沧桑经历。

这位年纪轻轻的“太上皇”,便成为了日后大明朝廷的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而他与弟弟朱祁钰、大臣于谦之间的离奇故事,此时才刚刚开始。

——2019年7月3日作于成都宽窄巷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