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儿子 为什么能偏心到如此程度 说说曹家父子的故事

同样都是儿子 为什么能偏心到如此程度 说说曹家父子的故事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当时出现了很多值得大家研究和讨论的人物,其中曹家父子三人更是热议的对象。孟德不但偏帮子建,甚至为了他不惜打压自己的长子。作为父亲能偏心到这个程度,让人很不理解,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到如此的地步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说这里面的故事。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这三父子的性格,孟德虽然是政客,又常年征战,但是骨子里还是以文人自居,这点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远离朝堂和战场,做个单纯的文人,才是他最希望被人们看到和记住的那一面。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同样性格的子建才会更讨他的欢心,从子建的身上,他能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就好像已经消失的青春在这个儿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一样,孟德还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激励子建,可见对于他这份特别的厚爱。

与子建不同,身为长子的子桓,他的个性不是阳光洒脱,而是更阴沉一些,而且疑心重好猜忌。其实这也是遗传了父亲,但却是父亲最不愿意被人注意,恨不得隐藏起来的那部分,看到他,就让父亲想起自己的这些阴暗面,面对着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怎么能够喜欢?所以他虽然文武双全,但是却始终无法博得父亲的欢心。

除了性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外界因素就是世族力量的影响。当时出现了很多的世族大家,他们不但把持着朝廷的各项大权,还控制着舆论导向,很多文人为了谋求发展只能选择依附于他们。这些世族权力的迅速膨胀也是当时社会持续动荡的主要原因。

孟德对于世族把持着人事大权很是反感,所以他多次发布举贤令,采用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就是希望能从世族以外选拔出更多的人才能够为自己所用,但这无疑是损害了世族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全力的反抗。孟德虽然厌恶,但是很多时候却不得不借助世族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孟德这一生,就是在与世族不断地进行对抗和合作中度过的。

子建醉心于文学创作,对于朝堂上的事不甚关心,而心思缜密的子桓则不同,他对于这个继承人势在必得,只是父亲对弟弟的偏袒却让他很不安,于是就积极地笼络各世族大家,与他们的关系都非常熟络。这些世族也多次举荐他为继承人,但是他们越是这样,就越是让孟德忌恨,也就越不想选这个儿子,后来还将他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甚至做敌人一般的对待。

子建和子桓关于继承人的争夺,曾经一度势均力敌,但最终在世族的支持下,子建败下阵来。他的失败也使得孟德多年的心愿化为了泡影,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即使再不喜欢子桓,也只能将他立为世子。

据说在孟德去世之前,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没有召子桓,而是征召曹彰到洛阳,只是还没有等到他就去世了。在权势面前,就算是父子、兄弟之情都被放到了一边,大概这就是这些出生在王侯世家的人的悲哀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