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完备的坊市制度,为何在封建城市化进程中没落?

导语

自人类文明兴盛之日,城市化建设也成为文明发展的载体,也是横亘城市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方针为近代城市的区域功能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南!

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发展,无非是建立在城市形态(城市大致轮廓)极其地域结构(城市内部不同职能的空间格局)的双重影响下,从而使城市内部经济运作规律化,生活运行设施的趋近完善。

古代城市

自西周建立时期,随着统治领土的扩大,行政管辖力度不断提高。中央朝廷为维护统治权威以及对城市的附属控制,继而采取区域性集中的商业区与住宅区这便是“坊市制”的原型。

历朝历代对坊市制度不断完善,至隋唐时期,坊市制的发展,稳定了经济环境,从而提高了国家经济实力,巩固了统治秩序,即走向巅峰之后,却随即步入末路。

城市经济环境反映

安史之乱前期,唐朝中央朝廷为保持城市建设的专一性,特别是作为皇权象征的大都长安及东都洛阳是“坊市制”建设的标杆。朝廷对于都城极其各地民众突破坊墙的行为进行律令约束,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坊市制”的打破已经从中央都城蔓延,经济表现空间也会转移。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朝廷权力受到一定制约,大多城市的“坊市制”已经被完全打破。(中央都城“坊市制”发展举步维艰)其实,藩镇势力割据最大的好处就是推动了地方的城市自由化发展积极程度。

唐都长安复原图

​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败反而赋予了地方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打破“坊市制”为突破口的社会形势受广大百姓代表的地方城市节制。

旧有城市建设理念的冲击

唐朝城市建设大多是前朝制度的沿用以及适度革新,适应唐朝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毕竟唐朝也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并且自春秋战国萌芽发展的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的改良包装,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治国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即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城形以方为主,城道以横纵交叉为辅。城市建设也并非一朝一夕,根据《唐史》总结,唐朝都城极其内部区域设施构造,大多沿袭北魏、东魏、北齐都城城市功能区布局。

唐长安城图示

大多都城采用三城(宫城,皇城,外郭城)形式,适应了美学结构,皇城以城市中轴线为基准,体现皇权至上的的独立性。完全封闭性的坊墙将城市内部的居民住宅区与经济商业区隔离,并形成了网状格局的坊市区域。这一举措,极大适应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控以及其他功能。

唐朝立国之时,采用“坊市制”,短时间内稳定了统治秩序,提高了经济产能。

唐大明宫

据《唐令拾遗》记载,唐朝中央政府为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地方管理设施的便捷性,遂实行里-乡-领-保的户民管理方式,并以城郭内即坊,城郊外为村,从律令上确立了城市,乡村分类管理的形式。

不过,唐朝后期,城市经济蓬勃发展,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大量农村人口渴望涌入城市。从而传统的服务设施受“坊市制”节制,也难以做到周全的民众服务产业链。

唐朝民众生活

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活跃却受到旧有政策挤压,商品市场交易被限制,传统的封闭性建坊市及附属制度也受民众诟病,埋下了“坊市制”瓦解的社会隐患。旧有城市建设指南和管理政策已经趋于落后,无法形成新锐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已经处于高涨期,坊市格局却极大抑制了城市功能区“多点多区域”的建设。

封建门第等级思想的冲突

等级制度”在封建王朝的历代执行政策中屡见不鲜。按照个人理解,封建王朝任何时期都会有不同世家大族的支持,并且会形成三个较为普遍的等级群体:皇室等级、官员等级、市民等级。

皇室等级生活图

由于皇权的特殊性,其等级观念也自然形成。在唐都长安中,城市建设往往以皇城为城市建设的中心点。在相关地方通史记载,长安城位于狭长的关中平原,城市发展只能南北纵向延伸发展。皇城作为象征皇权的场所,必然占尽城市的有利地域,并由皇城中轴线向外辐散。

长安城地理位置

官员等级受皇权等级的节制,官员也是朝廷统治地方的执行者,必然会对他们一定的福利倾向。以唐都长安的城市化建设为例,朝廷为官员办公场所选用交通便利,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的功能区,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幸福程度,并有利推动中央政策能有效落地地方城市。

市民等级(阶层)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既受地方官员节制,也受中央皇帝的直辖管理。因为前朝的社会政策遗留,唐朝时期门第等级思想受社会风气异常发展。

唐朝普通百姓阶层

朝廷为便于控制,修建不同的服务设施功能坊区,以此确立等级界限,却阻碍了同等发展的先天条件。(科举制算是对下层民众的一个高素质的福利政策)

城市经济繁荣的冲击

虽然唐朝政策对突破坊市界限予以制止,但城市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唐德宗贞元末年,以长安为主的城市,已经出现夜间酒肆(类似现在的酒吧、酒楼)供给夜间消费极其生产活动民众的物质支持。

酒肆

朝廷为维护统治秩序,必加强对都城的区域商业活动管理,即朝廷禁止夜市发展。却造成城市功能区建设更加趋于多样性,中央城市管控失去有效节制。

在坊市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开元盛世),全国人口达840余万户。人口繁盛必然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过唐律令规定商业活动限制在规定的时间以及固定区域。从而抑制了民众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积极性以及城市社会经济进一步提升。

开元盛世反映城市民众生活节奏

开元盛世带来的强盛经济,必然会对原有的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冲击。(经济发展必受社会局势变革的巨大趋势)

唐朝后期,中央朝廷对地方州县“坊市制”管理实行局部废除。扬一益二”其实是唐朝生产力移至南方重要城市,集东南地域集散,交通网络发达的优势结果。也是地方城市“坊市制”打破后经济生产力实现几何倍增长!

唐、宋都城(坊市制逐渐突破)

反思

以历史层面辩证看待坊市制度。

积极程度上,以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布局,极大地维护了地方治安,稳定了中央朝廷的统治秩序,并且也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活力。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在较短时期得到高速度性经济产能的恢复。

唐朝民众生活(壁画)

不过从消极程度上看,它本身不具备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却受其空间,时间限制,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都城“坊市制”(坊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市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控制从未松弛。直至唐末,长安也受到高封闭性的坊市管理,不过大多地方城市已经完全自由化发展!

唐王朝推动坊市制步入辉煌,也带领它跌下神坛,走向衰败。

文:历史小记者,参考《唐史》及其附属文献

图:站内配图,网络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